2.应急的谎言
或者害怕对方斥责,为逃避恐惧而撒谎,或者身处进退两难的境地,找借口婉拒朋友之邀而撒谎。比如,恰好要陪妻子上街,或与恋人约会,这时只好找借口婉拒朋友之邀,这就是在不破坏朋友情绪的原则上,以谎言作为拒绝的手段。
3.调侃的谎言
在言谈中,为了强调言谈内容的情景,故意把未曾发生过的事情编入事实,以增强谈话的气氛。英国著名作家、戏剧家肖伯纳说过:“我开玩笑的方法,就是编造真实。编造真实乃是这个世界最有情趣的玩笑”。
4.社交的谎言
社交的谎言,在生活中起着润滑剂的作用。例如,客人的孩子摔坏了杯子,我们会说:“没关系,早就想换新的了。”其实未必如此,不过是为了减轻客人的心理压力而已。招待客人时,主人头痛欲裂却装出笑容,以免扫大家的兴,让客人多玩一会儿,其实早就盼客人散去,好好休息。这种谎言具有牺牲自己的利益,顾全别人的功能。
当然,说谎时必须注意的是:你的谎言必须是以成人之美、避人之嫌、宽人之心、利人之事为目的。谎言的设计应该是自然可信的,任何矫揉造作和夸大其辞,都会引起别人的怀疑和反感。
如果你能本着真诚,编造他人更容易接受而不伤害其他任何人的利益的谎言,那是你的高明,你完全没必要固执于“绝对诚实”。相反,你若本末倒置,即使“真诚”也会遭人唾弃。
设己身处其境而察其心
也许平时你就常站在对方的立场来思考行事。假如你还没有这样做,那么你的说话技巧便有待提高。说话的过程是让对方理解,付诸行动等一连串步骤,而其最终目的便是满足自己的欲望。
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有一位17岁的姑娘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份在高级珠宝店当售货员的工作。在圣诞节的前一天,店里来了一位30岁左右的顾客,他衣衫褴褛,一脸的悲哀、愤怒,他用一种不可企及的目光,盯着那些高级首饰。
姑娘要去接电话,一不小心,把一个展台碰翻,6枚精美绝伦的金戒指落到地上,她慌忙捡起其中的五枚,但第六枚怎么也找不着。这时,她看到那个30岁左右的男子正向门口走去,顿时,她终于明白了戒指在哪儿。当男子的手将要触及门柄时,姑娘柔声叫道:
“对不起,先生!”
那男子转过身来,两人相视无言,足足有一分钟。
“什么事?”他问,脸上的肌肉在抽搐。
“什么事?”他再次问道。
“先生,这是我头一回工作,现在找个事儿做很难,是不是?”姑娘神色黯然地说。
男子长久地注视着她,终于,一丝柔和的微笑浮现在他脸上。
“是的,的确如此。”他回答,“但是我能肯定,你在这里会干得不错。”
停了一下,他向前一步,把手伸给她……
然后他转过身,慢慢走向门口。
姑娘目送着他的身影消失在门外,转身走向柜台,把手中握着的第6枚金戒指放回了原处。
这位姑娘成功地要回了青年男子偷拾的第6枚金戒指,关键是在尊重谅解对方的前提下,以“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悲情言语和站在对方的立场博得对方的真切同情。对方虽是流浪汉,但此时却握有会让她丢掉“饭碗”的金戒指,极有可能使她也沦为“流浪汉”,因此,“这是我头一份工作,现在找个事儿做很难”,这句真诚朴实的表白,饱含着惧怕失去工作的痛苦之情,也饱含着恳请对方怜悯的求助之意,终于感动了对方,对方也巧妙地交还了戒指。试想,如果呵责怒骂,甚至叫来警察,也可能找回戒指,但姑娘的“饭碗”能保得住吗?
站在对方的立场看待问题确实不容易,但却不是不可能。具体该怎么做呢?以下几个步骤可供借鉴。
1.明确劝说到底为了谁
说服他人,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对方着想。如果你心中有如此自觉,认为:“那是再自然不过了的。”你便握有成功之门的钥匙,但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寥寥无几。在劝说时,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忘记这个最基本的东西。因此,无论你学会多少技巧也无法成功,这就好比在不甚稳固的地基上,建造设计外观精美的房屋,但房子却随时可能会倾倒。所以当你准备开始说服某人时,务必事先确认此次行动是为了谁。成功的劝说,是建立在为对方利益着想的基础上的,这一点应该牢记在心中。
2.确认自己的劝说态度
在你企图说服别人前,必须确定你究竟希望对方做出怎样的行动。具体而言,这时的你只需要考虑自己的想法,不要估计对方的情况。试想直接披露你真正的想法吧,如此一来,你的劝说内容究竟是为己还是利人就不言而明了。在此阶段请先要求自己做到坦白内心真正的想法。
3.设身处地为对方设想
一般而言,人们之所以会造成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的局面,是因为没有事先设想对方会有哪些反应。请在进行说服前,先假设自己是那位被说服的对象,看看面对这样的劝说自己会做什么感想?
要完全避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的事情发生,得事先做好充分的调查,其具体步骤如下:
①已经设定的劝说目标,自己是否能够接受?②若不能接受,别人能够接受的程度是什么?③自己是否能够接受自己常用的劝说方式?④听到什么样的劝说内容,你才肯付诸行动?
4.将自己的想法与对方的想法做一些调整
在弄清楚自己真正的目的后,如果贸然付诸实践,依旧很容易导致失败。因此,还必须再站在对方立场上考虑,同时加以研究。当然,由于立场不同,结果必然会相互抵触。那么,两者之间的差异究竟是什么?是否能够消除?如果不能消除又该怎么办呢?而能够消除的具体方法到底是什么呢?综观这些问题,其实只要你的头脑里存在“站在对方的立场,给他面子为他着想”,那么一切都会迎刃而解了。
倾听是一种姿态
1.倾听是一种主动的过程
在倾听时要保持心理高度的警觉性,随时注意对方倾谈的重点,要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仔细地倾听。每个人都有他的立场及价值观,因此,你必须站在对方的立场,仔细地倾听他所说的每一句话,不要用自己的价值观去指责或评断对方的想法,要与对方保持共同理解的态度。
2.切勿多话
同时说和听并不容易。亿万富翁富卡以说得少听得多而著名,他曾在重要的业务会议中从开始坐到结束不发一语。有一次他告诉身边的人:“上帝给了我们两只耳朵却只给我们一张嘴是有原因的,我们应该听得比说得多。”为了避免说得太多而丧失开发业务的机会,有些训练者建议利用“火柴燃烧法”:假想你的手上拿着一支燃烧的火柴,当你认为火焰即将烧到手指时停止说话,以寻求其他人的回应。
3.切勿耀武扬威或咬文嚼字
你倾听的对象可能会因为你的态度而胆怯或害羞,他们可能因为不想听起来口齿不流利而进行自我保护。即使你是某一个话题的专家有时仍应学习保持沉默,同时表示你希望知道得更多。
4.表示兴趣,保持视线接触
聆听时,必须看着对方的眼睛。人们判断你是否在聆听说话的内容,是根据你是否看着对方来做出的。没有比真心对人感兴趣更使人受宠若惊了。
5.专心,全神贯注,表示赞同
告别心不在焉的举动与表现,你可以练习如何排除使你分心的事物以培养专心的能力。点头或者微笑就可以表示赞同正在说的内容,表明你与说话人意见相合。人们需要有这种感觉,即你在专心地听着。把可以用来信手涂鸦或随手把玩等使人分心的东西(如铅笔、钥匙串等)放在一边,你就可以免于分心了。人们总是把乱写乱画、胡乱摆弄纸张、东张西望或看手表等解释为心不在焉,这些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注意。
6.让人把话说完,切勿武断
听听别人怎么说。你应该在确定知道别人完整的意见后再做出反应,别人停下来并不表示他们已经说完想说的话。让人把话说完整并且不插话,这表明你很看重沟通的内容。人们总是把打断别人说话解释为对自己思想的尊重,但这却是对对方的不尊重。
虽然说打断别人的话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但是如果是“乒乓效应”则是例外。所谓的“乒乓效应”是指听人说话的一方要适时的提出许多切中要点的问题或发表一些意见感想,来响应对方的说法。还有一但听漏了一些地方,或者是不懂的时候,要在对方的话暂时告一段落时,迅速的提出疑问之处。“巴顿尝汤”的故事就是最好的案例。
巴顿将军为了显示他对部下生活的关心,进行了一次参观士兵食堂的突然袭击。在食堂里,他看见两个士兵站在一个大汤锅前。
“让我尝尝这汤!”巴顿将军向士兵命令道。
“可是,将军……”士兵正准备解释。
“没什么‘可是’,给我勺子!”巴顿将军拿过勺子喝了一大口,怒斥道:“太不像话了,怎么能给战士喝这个?这简直就是刷锅水!”
“我正想告诉您这是刷锅水,没想到您已经尝出来了。”士兵答道。
只有善于倾听,才不会做出像巴顿将军这样愚蠢的事!
7.鼓励别人多说
对出现精辟的见解、有意义的陈述,或有价值的信息,要以诚心的赞美来夸奖说话的人。例如:“这个故事真棒!”“这个想法真好!”“你的意见很有见地”等,因此,如果有人做了你欣赏的事请你应该伺机奖励他。仅仅是良好的回应就可以激发很多有用而且有意义的谈话。
8.让别人知道你在听
偶尔说“是”“我了解”或“是这样吗?”告诉说话的人你在听,你还是很有兴趣的。
9.使用并观察肢体语言,注意非语言性的暗示
对方嘴巴上说的话实际可能与非语言方面的表达互相矛盾,学习去解读情境。当我们在和人谈话的时候,即使我们还没开口,而内心的感觉,就已经透过肢体语言清清楚楚的表现出来了。听话的人如果态度封闭或冷淡,说话的人自然地就会特别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不愿意敞开心胸。
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听话的人态度开放、很感兴趣,那就表示他愿意接纳对方,很想了解对方的想法,说话的人就会受到鼓舞。而这些肢体语言包括:自然的微笑,不要交叉双臂,手不要放在脸上,身体稍微前倾,常常看对方的眼睛,点头。注意弦外之音。注意没有说出来的话、没有讨论的信息或观念及答复不完全的问题。
10.接受并提出回应
要能确认自己所理解的是否就是对方所讲的:你必须重点式的对对方所讲过的内容提问,以确认自己所理解的意思和对方一致,如“您刚才所讲的意思是不是指……”“我不知道我听得对不对,您的意思是……”
11.暗中回顾,整理出重点,并提出自己的结论
当我们和人谈话的时候,我们通常都会有几秒钟的时间,可以在心里回顾一下对方的话,整理出其中的重点所在。我们必须删去无关紧要的细节,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方想说的重点和对方主要的想法上,并且在心中熟记这些重点和想法,并在适当的情形下给对方以清晰的反馈。
细节定成败
人与人之间沟通,经常会让一方有所顾虑。那么就必须要采取一些手段,要对方去了解你、认可你,沟通产生最大的效益,产生最直接的认可。那么就带来一个问题,怎样消除对方的顾虑呢?
1.产生信任
产生共同的感情交流。
2.打消对方的顾虑,就要展示自己的形象,要树立一种良好的形象,让对方认可你
举个例子,就比如说男女之间谈恋爱一样,第一次见面时双方都有顾虑,作为个体之间,首要的是在行为举止,在细节上,哪怕是给女朋友买一根冰淇淋的细节上都要注意,因为这是你与对方之间的感情交流的一部分。
比如说,对方来你的企业参观,你给对方倒一杯水,就这么一个小的细节,有的人会倒一半,有的人放下茶杯的时候会很漫不经心,有的人会倒一杯温水,有的人看你喝完之后不会再给你倒,这都会给对方造成顾虑,认为你对这个企业会很漫不经心,你这个企业的服务水准很差劲。
再回到刚才说的谈恋爱的事例上,如果你不注重细节,那么就会造成对方对你的一种感情的直接拒绝,这才是最终所造成的一种恶果,或者是非常被动的局面。
要打破这种被动的局面,要主动展示,要去亲和,要找共同的话题,要展示你的优势和实力,以此来打消对方的顾虑。
在细节的处理上和待人接物上,都要进行细节化的处理。总结一句,语言技巧是关键,态度诚恳是关键,自我展示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