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越咳嗽半晌,感觉差不多了,便颤颤抖抖的拿起珠玉递到手边的毛笔,在宣纸上缓缓写下了李白那首著名的《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写完之后,李越将这首诗递给了王贵,说道
“你将这首诗念给那些书生,他们自会退去。”
王贵赶忙接过来,磕头谢过李越,便赶忙告辞去宫门解围去了,此事他若办不成,脑袋分家的可能性非常大。
王贵走后,李越坐起来,冷静的思考着自己下一步该怎样做,自己一连被暗杀两次,按照这个攻势,敌人展开第三次暗杀的可能性非常大,自己即便有信天翁和信天婆,以及‘刺’在身边,也不能做到万无一失。如今自己年龄还小,做很多事情都不方便,如果自己长到十六七岁,便和现在完全不一样了。
为今之计,便是要找个地方躲避三四年,等自己长大后再回来,到时候做什么事情都方便些,只是躲到哪里去,却是他头疼的问题。
想了半天,想不出来要躲到哪里,李越干脆便不想了,躺下身子运转内功疗伤。
※※※
王贵到达皇宫门口的时候,已经接近傍晚了。
此时,一天没顾上吃饭的王贵精神抖擞,疲惫之态尽扫,站在皇宫门口,大声喊道
“众学子接旨。”
等到众人跪下后,王贵高声朗读了关于皇上加封李越为‘三等伯爵’的旨意,众人听完之后极为兴奋,等王贵宣布完毕,众学子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共同为李越年龄这么小便晋级为伯爵而高兴。
这些聚集起来的学子不全是幽都城里的学子,这一年正赶上皓国三年一度的诗词会考,定在五月一日召开,所以全国的学子都在这之前赶到了京城。
虽说那日去靖王府作客的只有幽都城里的一百多学子,但‘人生若只如初见’,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首诗在天下学子当中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爱屋及乌,当天下学子知道这两首诗是出自一个十三岁的世子手中时,当他们得知这个百年一遇的天才遭到北吴惨无人道的谋杀时,他们愤怒了。
天下学子拿李越当成自己的神,是因为李越是天下学子的代表,他代表了这些想依靠写诗出人头地的人们,如今自己的代表被人暗杀便相当于自己被人暗杀,那还了得?众学子在没有人组织的情况下自发的来到了皇宫门口。
当然了,所谓的没有人组织,只是表面上没人组织。马其超,张琪,宋肖,冯恒虎四人暗中没少煽风点火,只是做得非常隐秘,他们知道,这事涉及皇权,自己虽然向着李越,但更不能得罪皇上。
于是,这场声势浩大的请愿便发生了,它从客观上促进了皇上封李越为伯爵的进度,也再次奠定了李越在天下读书人中的光辉形象。
“安静,安静,我刚从李越伯爵府中出来,李越伯爵身体已无大碍,他亲自提笔写诗一首,赠与各位为他请愿的学子们。”
王贵扯着嗓子喊着,宫门口几千人,一人说一句话便已混乱无比,但自从王贵说出李越提笔作诗一首之后,现场顿时安静下来,有个不长眼的学子还在滔滔不绝的说着,旁边几个学子马上将其嘴捂上,动作极其迅速。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随着王贵念出这首李越抄袭李白的《上李邕》,众学子都没有做声,用心听,用心品味着。
这首诗是李白在开元八年(公元720年)左右来渝州拜见李邕(开元七年至九年前后,任渝州(今重庆市)刺史)时,希望通过李邕引荐找到政治出路,却受到冷遇,愤激之余写下的。诗人正当年轻气盛时候,诗中以不羁的大鹏自诩。
之所以用诗仙李白的这首诗,李越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尤其是‘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这句,最是能激发起这些学子的心,这些人家里背景不同,学识不同,但是有一点绝对是相同的,那便是有朝一日能够出人头地的野心。
李越用这两句激起学子的野心,用最后两句‘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更是表达了自己虽然年少,但是征战北吴报仇的决心非常坚决,让众学子耐心等待。
随着王贵念完,众学子还是没有发出声音,但这次并不是惊呆的状态,而是沉思的状态。数千学子身着同样的长袍,头巾,手持纸扇,默默的低头思考着,宫门口弥漫着深沉的味道。
过了许久,一个年龄已近花甲的学子轻轻叹了一口气,随即,宫门口的学子们陆陆续续的开始叹气,众学子叹完气后或仰头看天,或低头沉思,或摇头苦笑,表情不一而足。
李越这首诗击中了所有学子脆弱的心房,这些人里有年龄五六十岁的老学子,也有仅仅十六岁的小学子,不管是老是小,这些人藏在心中的不甘心是外人看不出来的。
自从当今皇上继位之后,便推翻了之前所有的科举选拔制度,举行‘诗考’,全国上下大小的官员都要经过‘诗考’之后方可上任。这一举动在当时惊坏了大部分读书人,在这之前,朝廷的科举考得很全面,从历史文献到治世之策,从国家地理到处事之道,无一不涉猎。读书人写诗的不多,写诗之人被认为不务正业。
可举行‘诗考’之后,瞬间天变了颜色,这让那些准备了一辈子科考的老学子放弃了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扔下圣贤之书,开始读起之前自己所不屑的诗词歌赋,从头学起。
十三年过去了,十三个春秋的磨砺,诗词歌赋已深入人心,皓国上下都会作诗。但是对于学子来说,用诗词的好坏来选拔人才,是极度不公平的!
因为诗词一道终究是讲究悟性的,很多人苦读一辈子诗词都作不出精彩之作,不得不郁郁寡欢,遗憾终生。
李越这首诗说到了他们心里去,所以有些老学子开始掉下泪来,哭泣声像病毒感染似得迅速的在学子中蔓延开来。
“众学子,听我一言。”
说话的是冯恒虎,那个和马其超在一起的寒门学子。
“李越伯爵赠我等‘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意在勉励我等莫悲切,待明日一旦大风到来之时,便可直上九万里!天下学子们,我们等着李越伯爵,等他带我们直上九万里!”
听到冯恒虎如此解释这首诗,几千学子顿时为之一振,一齐振臂欢呼“是啊,李越世子是让我们莫要着急,等到大风来时,他便带我们直上九万里!”
又探讨了一番,众学子心里有了极大的盼头,便陆陆续续散开了。
而此时,天已经漆黑了。
宫门口的王贵看着逐渐远去的人群,终于松了一口气,一屁股坐到地上。
他已经一点力气都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