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执行力的概念
一、什么是执行力?
所谓执行力,指的是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执行力可分为企业执行力和个人执行力。它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是把企业战略、规划转化成为效益、成果的关键。
商界领袖眼中的执行力:
★GE的前CEO杰克韦尔奇:所谓执行就是公司运作的细节。
★前IBM的CEO郭士纳:把战略转化为计划,并对结果进行测量。
★戴尔电脑总裁迈克·戴尔:要求每个员工每个阶段都要一丝不苟。
★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选拔合适的人到合适的岗位上来。
★海尔集团CEO张瑞敏:就是把一件事做到底的韧性。
★海外晋商郭台铭:经营公司重要的是上行下效,上面重视什么,下面就会执行什么。
★国外著名的《执行》一书的作者拉里·博西迪和拉姆·查兰:执行应该成为一家公司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目标与结果之间不可缺少的一环。
★世界组织行为学大师保罗·赫赛博士:执行力问题就是领导力问题。
★中国著名讲师余世维先生:按质按量地完成任务。
【案例及小故事】柳传志:执行就是任用会执行的人
联想电脑的总裁柳传志先生,被公认为2003年非常有影响力的企业领袖之一。柳传志先生把执行力归结为这么一句话——“积极地选拔合适的人到恰当的岗位上,还要锻炼员工队伍的执行能力。”
过去,联想最为人称道的就是它强大的执行力,这与柳传志所受的军事教育是一脉相承的。联想最津津乐道的就是它每年都要举办的全国市场活动,每次都是几百个城市同时举行,足见其巨大的运作和控制能力。这种以高效运作体系为基础的执行力,也正是联想在PC市场上崛起乃至保持霸主地位至今的最重要的杀手锏。
现在,你对执行力有了一个明确的概念了吗?由于我们接下来要讲的是店长执行力的打造,所以,在这里,我们主要了解一下个人执行力。
二、什么是个人执行力?
整体上表现为“执行并完成任务”的能力,对于企业中不同的人要完成不同的任务需要不同的能力。它包含了战略分解力、时间规划力、标准设定力、岗位行动力、过程控制力与结果评估力,是一种合成力。这六种“力”实际上是六种职业执行(做事)技能,对于企业中不同位置的个体所需要的技能需求并不完全一致。
【案例及小故事】
建教堂的故事
有一个很多人都知道的故事:三个建筑工人正在建一座教堂,有人问他们在干什么。第一个建筑工人回答,他是在砌砖头,这个人是在为了工作而工作;第二个工人说他正在造房子,他是为了生活而工作;第三个工人满怀激情地说,他正在建造一座雄伟的教堂,他是在为理想而工作。三个人的回答显示出了他们对自己工作的三种不同的态度,决定了他们各自对工作所产生的执行力。
洗手套的启示
一个冬天的晚上,9时许,美国西点军校一位军官交给他的学生一个任务:把军官的脏手套洗干净,次日要用。学生立刻回宿舍帮军官清洗手套,洗手套不难,难的是如何让手套在第二天变干。学生先是把手套拧干,再拿干毛巾把手套卷起来吸干水分。到了凌晨3点,学生就把手套靠在窗口,晃动双手,让风把手套吹干,吹了一晚上,到了早上6点,学生终于把晾干的手套交到了军官手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推诿责任,不要逃避挑战,用心地完成上级交给你的任务,这是一个基层员工执行力的表现。
§§§第二节 打造执行力文化的八个关键点
作为管理者,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状况:不知道你的员工在想些什么,虽然你希望能够和他们彼此了解;不知道应该怎么做才能使他们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不知道真正的动力究竟是来自外在的还是内在的刺激;不知道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有效的和容易产生共鸣的……
管理者需要建立起人们的共识,因此,理所应当要承担起教育和辅导的责任。辅导更偏重于技能的塑造,而教育则瞄准了人们的内心,在帮助人们重塑观念的同时,也使整个组织建立了共识的基础。
遗憾地是大多数的管理者只会说些冠冕堂皇的空话,或是僵硬地执行公司的政策,而这根本无法触及人们的内心并产生任何激励。“不知道如何教育自己的员工”已经阻碍了管理者们更好地完成目标以及去建设一支更强大的团队。企业内部不能很好地达到上行下效的目的,显然,这就涉及到了一个执行力的问题。
余世维教授说,一个企业有执行力文化不一定成功,没有执行力文化成功是运气,最后还是会失败。因此,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打造执行力文化势在必行。要在最短的时间里构建最强有力的执行力文化,需要抓住以下八个关键点:
一、选择和培育有执行力态度的人
执行力是一种工作态度,要求每个人即从上至下按质按量,并以积极的心态去完成任务,即使在中途遇到自己难以解决的困难,也要通过回报的方式让上级了解,从而协调解决问题,或调整方案,使指令得到执行,形成执行力。
在石化企业,倒班工人上夜班想睡觉是很本能的,但有的职工就敢说自己从来没有睡过觉。为了执行上班不能打瞌睡的纪律,在“瞌睡虫”侵扰他们的时候,就主动站起来到外面去巡查,正是这种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赶走了“瞌睡虫”。企业在用人的时候,就是要尽量选用和培育态度积极的执行者。因为态度如果不积极,再小的事情也难按质按量做好,如果态度良好,再难的事情也会想方设法去办成。
二、建立合理高效的执行力机制
在企业中,执行是个系统工程,不但牵扯全体员工,而且牵扯所有的管理组织。所以,执行力需要机制来保障。湖南电视台收视率一度高升,其执行力强,有一套量身定做的执行力机制是重要原因之一。武汉大学新闻学教授夏琼曾去湖南电视台调查研究湖南电视台的崛起,最后不得不叹服其整套职责考核机制的完善与“指挥棒”的效力。而这套考核机制,是在湖南电视台上上下下反复酝酿达十遍之后才终成定稿的。
除了有交叉管理和管理漏点削减执行力外,制度的复杂和针对性不强也会影响执行力。一个企业,当制度连执行者都要像查看字典一样方能套用的话,被管理者又怎么会晓得自己的行为规范呢?
如果管理是一座金字塔,职责考核机制就如金字塔的框架,最高管理者之所以能站在顶端发号施令,靠的是层层机制的落实,靠的是执行力集合。否则就会句句落空。
三、层层解码、步步回报和过程紧盯
首先要对上领悟精神,并通过制定方案将精神转化为可执行的行动。这个制定方案的过程就是解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要及时向上级汇报自己的方案,以便及时调整思路,与上级的思想吻合;二要考虑到方案的可行性;三要考虑方案的周密性。
对下要做方案分解,让不同的执行者去贯彻执行。在这个过程中,要时刻了解方案的执行情况和遇到的障碍,通过自己或上级协调排除障碍,从而确保方案的执行。否则方案的执行可能会滞后,更有甚者可能会不了了之。
这种现象并不鲜见。就拿企业外派人员取经来说,企业派出人员学习他人的经验为的是什么?当然是拿来。拿来就是一个消化吸收,是一个执行的过程。但是,我们往往就缺少这个解码的过程。派出人员学习回来,可能带回了经验材料,更进一步的可能会有个体总结,但是如何拉近差距,把人家的先进经验运用于企业实践中呢?企业往往缺少这个解码、回报和紧盯的过程,学用两张皮,所以经常是轰轰烈烈去学习,花了不少钱,收效却甚微。缺乏层层解码,步步回报、过程紧盯,致使相对高端的愿望难以达成。
四、领导的重视和垂范作用
某企业的一位领导到生产现场没有按照规定戴好安全帽,安全员没有丝毫反应,更没有扣罚。领导走上前,告知安全员将按照规章被扣罚200元钱。安全员十分委屈,问为什么。领导告诉他说,我明明没有按要求戴好安全帽,你却没有罚我,所以要被我罚。又一次,领导因为处理急事,没有来得及戴安全帽就赶到现场,又碰上了这个安全员。安全员看领导没有戴安全帽,跑上前就给领导开出一张200元的罚单。安全员说,这次履行职责很到位吧。二话没说,领导接受了200元的扣罚。
这个故事很有趣,也很有启迪意义。其中最大的启迪就是,领导要带头执行,其对执行的态度会深刻影响下属和员工。余世维教授也说,要求人家做到的自己首先就要做到,而且执行制度的态度要主动积极。这两次扣罚,他们两人都会记忆深刻,并可以时刻告诫自己,无论对谁都应履行自己的职责,无论多忙都不要忘记制度。
五、执行要讲究速度
企业发生一个事故后,大家议论最多的会是什么?当然是事情的真实经过和对事故的处理。在这个过程中,时间会淡漠人们对事故的关注度。如果处理时间过长,那么事故处理的结果对人们的教育影响就会随之减弱,当大家不再关注这事的时候,处理的力度也许很大,但因为过了人们的关注期,其效力也会被化解。可见,速度也会影响执行的效力。
如果注意,你会发现很多事情是要求速度的。比如,产品的制价要把握市场的节奏;物资的计划发放需要把握申请方需求的缓急;职工提出合理化建议奖励时,反馈的速度越快越有激活力,如此等等。节奏把握好了,就能在市场上占有主动地位,就能不耽误下面的工作开展,就能起到最大的激励作用。
执行就是马上去办,就是雷厉风行。不能办的要及时汇报,分析原因上下共同解决,从而完成执行任务。试想如果在战场上,一道指令执行得慢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可能会是全军覆没。一个企业执行指令的速度慢会有什么结果,可能是被高效力的竞争对手淘汰。所以,执行,要讲究速度。
六、执行避免随意性
一个事故发生后,东说:“这回处理的肯定会很重。”西说:“不见得,那要看老板的心情”。南说:“这事情能有多大呢,比上次那个单位的大吗?”北说:“全看造化。”
为什么四个人会有四种想法,因为对于事故的危害程度没有规范的定位,更没有相应的处罚措施,所以遇到事情后,各种猜疑就会滋生出来。结果在大家眼里,一切都是弹性的,处理得再慎重,里面也会有随意性的烙印。同样对于一个应该提出奖励的事情,应该奖励哪些人,各人占的比例有多少,都应该是有公式可以套用的。
无章可依会造成随意性,同时,同一规章的不同执行,也会造成随意性。譬如,对于迟到的考核应该是同一个章法处理。同样是迟到,这个轻松提醒一下,那一个却铁面无私搞扣罚,另一个可能还帮着打掩护找个原因遮掩过去,同类事情不同处理,就会导致违纪者在违纪的时候不是反思自己的不足,而是和别人攀比,达不到自己的预想还会叫屈。
在工作中,执行应该像个机械手,万万不可随意。如果是管理上有空白点、真空带造成的随意,要通过制度修订添补上措施;如果是管理中自己的个人喜好造成的随意,就应该加强自律。企业在用人的时候,也要尽量选择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尊重制度的人。
七、凝聚思想可增强执行力
据说在某公司有一个员工交流的论坛。开始不少员工在论坛上骂公司,骂领导,骂自己看不惯的人和事。后来,该公司采取了一项措施,让党务人员当版主,负责相应版块的思想疏导工作。这些党务人员对网民无所顾忌的愤慨,一方面讲政策搞引导,另一方面对反映的问题核实汇报,加以解决。久而久之,论坛上的骂声少了,论坛少了无名火,少了喧嚣声。
人的思想是复杂的,在执行的过程中,怕的不是思想的复杂,而是不能对复杂的思想进行有效的引导。该公司就是充分利用了现代手段,及时了解了员工的思想,了解了企业部门或单位存在的隐性问题,解决或已经着手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沟通协调引导了人的思想。
我们通过两会可以看到,真实的意见是宝贵的,代表们有的跋山涉水,有的通过手机短信,有的开办博客进行意见收集。为什么要这样下工夫?还不是因为它能了解到人的真实想法,有哪些真实问题。而只有发现了问题,才能制定相应的措施改进并提高工作,提升执行力。同时,关注思想解决问题的本身也是一种人文关怀和凝聚人心的过程。
企业也应该学习这样的好办法,了解员工的想法,把员工的思想最大限度地引导到完成当前的工作任务和将来的发展上来。大家都认同一个目标,都有一个希望,都发出一个声音,汇集起来就是一个团队的力量,那执行的力量会是无穷的。
凝聚思想还有一种重要的方法就是激励。当然这激励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记得一次采访某职员的电视节目中,一个外企职员谈到自己很喜欢谋事的这家公司,因为自己的小小用心都会被上级了解和认可,甚至被公司表扬。她喜欢这样的氛围。
人是需要不断被肯定被激励的。只埋头苦干,不开展激励,会在无形中挫伤进取心。久而久之,就会变得没有活力或涣散了。层层都要学会发现优点及时肯定,这样可以保鲜进取心,激励对方更具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