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口语常采用紧缩句法结构,省掉逗号把两个句子合二为一。“上车请排队!”的原句是“要上车的话,请排队!”把句法结构紧缩后,简洁地表达同样的语义。
3.口语的句法结构较为松散,常根据表达的需要,在句中添加表示停顿的语气词或对句子结构进行移位。“你呀,说话不算数!”的原句是“你说话不算数!”
生活大帮手
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口语是第一性的,是书面语的基础;书面语是第二性的,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同时口语又是书面语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口语不断为书面语提供鲜活的材料促使书面语向前发展,不至于与口语差距太大,从而适应人们的交际需要。
书面语具有保守的一面,其发展变化总是要落后于口语,书面语的发展要服从口语的发展。口语具有简短明快、通俗自然的特点,书面语具有语句雅正、结构严密的特点。
有些词语由于长期使用场合上的分工,在风格色彩上也逐渐有了差别,尽管这些词语在意义内涵上没有任何区别,但却有比较严格的使用界限,不能混用。
知识链接
网络文化是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而诞生兴起的,已对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发起强攻。实际上它属于现代文化的衍生物,这也就归根结底回到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上。网络因其传播快、时尚、面广等,而使网络文化享有独特优势。
语言是文化的细胞,曾几何时网络用语是那样时髦、神秘,你若不会一两句那简直就是土老帽,你就太落伍了。网络用语你一般不容易看懂的,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古典的、现代的,引用的、独创的,东方的、西方的等,它也就没打算让你看懂。
网络聊天室里或游戏里的文字聊天算口语还是书面语?算口语的话,不闻其声,不见其人,只看得到文字,虽说也有的能带些表情图片,但比起真人表情的变化细腻入微动作千变万化而言,还是微不足道。要说算书面语吧,又有些困难,聊的大多是些家长里短、鸡飞狗跳的事情,这端打字的人或眉飞色舞或神情萎靡,心有所想,不假思索,便通过十指经由键盘形诸于屏幕,凡中文输入熟练者,其实与心中有话脱口而出并无太大区别。
网上的即时文字聊天当然也有说正事的,但只要是比较重要的文本,都会通过文本文件来传送,如合同、协议之类的,需要即时沟通的,大多是一些细节确定之事,又或是沟通一下感情,这时候你要是用正正经经的书面语言,难免会让人觉得你刻板生硬不好打交道。
12.8 不同场合说不同的话
小脑袋里的问题
俗话说:对人说人话,对鬼说鬼话。这样善变好不好?
生活小博士
说话注意场合,是说要因地点、场合的不同而异。在正式场合,说话必须严肃认真,不能不着边际地乱扯;在非正式场合,则可随便些,也可坦率直言。在喜庆场合,可多讲些吉利话,有利于喜庆欢快气氛的加浓;在悲痛场合,不要任意说笑,要注意与当时的环境气氛一致。对同一个交际对象说话也应当因场合的不同而异。如对一位同学提出批评,在公开场合,应说得婉转些,否则会引起对方反感;而在两人之间交谈,批评可直截了当,因为他感到你是在帮助他,会愉快地接受你的批评。
生活大帮手
同样的话在不同场合下对同一个人说,所产生的实际效果会不一样,有时甚至相反。同样是批评人的话,如果双方开诚布公地谈谈,解开问题的疙瘩,对方会痛痛快快地接受,并且表示十分感激;若在公共场合揭对方的短,伤了对方的面子和尊严,对方就会因受到刺激而变得对你不客气。
1.场合有庄重和随便之分。“我特地看望您来了”,表示专程来看望您,显得较庄重;“我是顺路来看望您的”,有点随随便便的意思,可以减轻对方的负担。
2.场合有正式与非正式之分。正式场合下说话应严肃认真,事先应有所准备,不能乱扯一气;而非正式场合下说话则可以随便一些,像聊天一样,便于谈深谈透。
3.场合有喜庆欢快悲愁之分。一般而言,说话应与当时场合气氛相协调:在喜庆欢快的场合,说话应有助于气氛的加浓,切忌说丧气话,在别人办喜事时千万不能说悲伤的话,说些逗乐的话,甚至哼唱民歌小调,别人就会认为你这个人没有修养,太不懂事。
4.场合有适宜多说的场合与不适宜多说的场合之分。对方很忙,时间紧,说事情时应力求简明扼要;反之,则可透彻分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面谈时,也要注意顾客的忙闲状况。
5.场合有自己人和外边人之分。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拋一片心。如果一个人遵循内外有别的界限说话,人们就认为他的说话是得体的;而违反这界限的话,便会被人认为是乱说话或说话不得体。
当事人在与不在,说话应有所不同。发表批评意见,如果当事人在场,一般顾虑较多,语气比较委婉,气氛比较严肃;如果当事人不在,说话人则顾虑较少,一般敢于直言不讳,气氛就不那么紧张了。
知识链接
在一家医院的病房里,医务人员正在抢救一个重症病人。这时,一位前来接班的医生指着病人问另一位医生:“他还有戏没戏?”这句话被在场的病人家属听到了,这下子火了。人家不依不饶地责怪:“怎么,你们拿我们的性命当儿戏呀”为此闹出一场风波。“有戏没戏”本是一句医生间常使用的习惯用语,但在抢救病人这种人命关天的紧张场合,特别是当着焦急的病人家属的面,就容易产生不应有的言外之意,引起别人的误会。所以说话不但要看对象还要看场合,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还要考虑应该怎么说,运用哪种语气,选择什么词语。
失意人前,勿谈得意事,因为那只可能加重对方的失落感,所以即使万事顺心,也要故意说些辛苦处给朋友听。得意人前,勿谈失意事,因为得意人常不能体谅失意者的痛苦。所以即使许多不如意,也要振作起精神来。
12.9 口吃并不可怕
小脑袋里的问题
自从懂事起就发现自己有点口吃,一旦紧张起来就口吃得更厉害了,我该怎么办呢?
生活小博士
口吃,俗称结巴,是一种牵涉到了遗传基因、神经生理发育、心理压力和语言行为等诸多方面的、非常复杂的语言失调症。口吃不光是指说话时的结巴现象,事实上还包含了三大紧密相联的层面:
1.口吃的核心行为,也叫做口吃的核心症状,指的是结巴的、不正常的语言表达方式。也就是你原本应当是流畅的,富有节奏的语言表达过程,被过多的、无法自控的语音重复、拖长和卡壳所中断的这种现象。
2.口吃心理。口吃最为神秘而巨大的部分,包含了情感和认知两个方面,它既包括了口吃给你带来的恐惧、焦虑、压力、羞耻、内疚、挫折等负面感觉和情绪,也包括了由此导致的你对口吃、对自己、对整个人生和世界的看法和认知。
3.口吃的附加行为,也叫口吃的第二行为,或口吃的第二症状。它指的是你为了逃避和摆脱口吃的核心行为,所表现出的各种不正常动作和行为。像是眨眼、跺脚,清喉咙、面部和脑袋抽搐,咬手指,以及说话故意停顿,或逃避某些容易使自己感到压力、说话结巴的场合等等。
生活大帮手
很多的口吃患者都不能得到适当的临床治疗,或者说,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确实有效的治疗口吃的方法。所能做的是依靠自己,利用一切能够利用的治疗方法和相关资料,进行自我治疗。
1.告诉自己需要改变现在的说话方式。虽然要做到这一点很困难,但是依然需要全身心投入,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懈怠。有些人有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认为口吃会在某一天自动消失,千万不能对此说法抱有希望。另外,也不要寄希望于一贴灵丹妙药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2.不能被动等待好的治疗方法某一天会自动送上门,所以必须自己去努力去寻找。要明白,那些老的治疗方法以及多年来为之付出的努力都没起什么作用。习惯思维总是很强大,让人难于并懒于改变现状。尽管对现在的讲话方式感到太舒服,但是差不多已经习惯了这种方式,于是止步不前了,于是在那些未知的东西面前退缩了。
3.为了得到长足的进展就必须愿意忍受暂时的不适,有时候甚至是苦恼,没有人能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口吃这一世界难题彻底击垮。天上不会掉馅饼,为什么现在不能花点时间和精力来治疗,以便能想说就说呢?
要想治好口吃,一个相当重要的前提是口吃患者必须深信口吃能够被有效的制服,同时还要有战斗精神和吃苦耐劳、甘于寂寞的品格。绝望、悲观、被动是自我治疗的最危险的敌人。
知识链接
口吃按照程度的轻重可分为三个等级,轻度口吃、中度口吃与严重口吃:
1.轻度口吃者平时多数情况下并不口吃,在心情紧张时会发生口吃,或者讲不出某些特定的字,发生口吃时还能把话讲下去,多余动作少。
2.中度口吃者,平时说话已经听得出有口吃,但是还能把话讲得下去,人家还能听得懂。只是在紧张时或遇到某些特定的字时才讲不出来,多余动作较多。
3.严重口吃者,平时说话基本上说不出来。甚至于一句完整的话也说不出来。多余动作幅度大,往往有痉挛发生。
三个等级口吃之间没有绝对的鸿沟,只是相对而言。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口吃患者他们的轻重程度随着年龄的变化而有所变化。有的逐步减轻,有的逐步加重,也有的口吃患者不治自愈。
十三. 儿童礼仪,兼收并蓄
13.1 什么是礼仪
小脑袋里的问题
什么是礼仪?
生活小博士
在中国古代,“礼”和“仪”是分开说的,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含义。“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
儒家思想宣扬的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礼。礼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差别性。春秋、战国和汉代论礼的人,一致强调礼的作用在于维持建立在等级制度和亲属关系上的社会差异,这点最能说明礼的涵义和本质。荀子云:“故先王案为之制礼义以分之使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贤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礼记》云:“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这些话都证明礼是有差别性的行为规范,决非普遍适用于一切人的一般规范。
礼既然是富于差别性、因人而异的行为规范,所以“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左传·庄公十八年》)。每个人必须按照他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去选择相当于其身份的礼,符合这条件的为有礼,否则就是非礼。
统治阶级内部和庶人都受礼的约束。所谓“礼不下庶人”,并非庶人无礼,只是说庶人限于财力、物力和时间,不能备礼,更重要的是贵族和大夫的礼不适用于庶人。例如庶人无庙祭而祭于寝。
生活大帮手
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应当采取兼收并蓄的方法,舍弃那些为剥削阶级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礼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承传。这对于修养良好的个人素质,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代价值。
1.尊老敬贤。自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人际的政治伦理关系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故此在家庭里面遵从祖上,在社会上尊敬长辈。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礼治和仁政,敬贤已成为一种历史的要求。古代的敬老,并不是只停留在思想观念和说教上,也并不仅止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从君主、士族到整个官绅阶层,都在身体力行,并且形成一套敬老的规矩和养老的礼制。《礼记·祭义》记载:“古之道,五十不为甸徒,颁禽隆诸长者”。就是说,五十岁以上的老人不必亲往打猎,但在分配猎物时要得到优厚的一份。
2.仪礼适宜。中华民族素来注重通过适合的形式,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遇到重大节日和发生重要事件,多有约定俗成的仪矩。如获得丰收,要欢歌庆贺;遭到灾祸,要祈求神灵保佑。久而久之,就形成许多节庆及礼仪形式,如春节、元宵、中秋、重阳等,几乎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礼俗。要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礼仪文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贵在适宜。
3.礼貌待人。任何一个文明社会,任何一个文明民族,人们总是十分注重文明礼貌。因为礼貌是人类社会据以促进人际交往友好和谐的道德规范之一,是构建起与他人和睦相处的桥梁。它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反映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中华民族历来就非常重视遵循礼规,礼貌待人。其中许多耐人寻味的经验之淡,无论过去和现在,都给人以启迪。
4.容仪有整。一个人的仪表、仪态,是其修养、文明程度的表现。古人认为,举止庄重,进退有礼,执事谨敬,文质彬彬,不仅能够保持个人的尊严,还有助于进德修业。古代思想家曾经拿禽兽的皮毛与人的仪表仪态相比较,禽兽没有了皮毛,就不能为禽兽;人失去仪礼,也就是不成为人了。古人对仪表的要求,不免过于繁琐。
以上几方面,是我国传统礼仪的精华。虽说时代不同了,但古人对仪容仪表的重视及整洁仪容要求,是值得今人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