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大帮手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解释起来容易,可是真正要做到,那可就难了。如今的孩子个性很强,叛逆心理也很重,在劝导他们的时候“棍棒底下出好人”的老教条已经不再适用,反倒会让他们不服气,产生抵触情绪。如果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可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来看一下下面这个故事吧:
小东这个孩子聪明、爱动脑筋,就是不遵守纪律,上课想起什么就说什么,总是和小朋友嘀咕个没完,为此,老师不知说过他多少次,可他就是不长记性。渐渐地,一看见他上课说话,老师的气就不打一处来。下课罚他自己反省,可是他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一点也没有悔改的意思。
如果换一种教育方式,可能会产生如下的情况。老师蹲下来拉着他的手问他长大了想干什么,他说想当一个科学家。接着老师可以告诉他当科学家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而且还要能管住自己才行。然后再表扬他一番,说他很聪明,懂得许多其他人不知道的东西,还很喜欢动脑筋。再引导说现在在幼儿园不守纪律,长大了就会不喜欢遵守法律,而不守法的人会怎样?他说会被警察抓起来。最后可以下结论说如果被抓起来了就当不了科学家了,所以应该从小学会遵守纪律,他那么聪明一定能做到的。
如果你认为老师的方式你无法接受,不妨很诚恳地和老师沟通一下,希望老师不用粗暴的方式来对待你的过错。
知识链接
《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讲述的是郑国的烛之武对秦穆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成功地让来入侵郑国的秦国退兵。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南。郑国的君王就派烛之武当说客,尽量避免战争的爆发。
烛之武对秦穆公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是不会满足的,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
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后来晋国看到秦国退兵了,考虑再三,也退兵了。
就这样,烛之武用其高超的说话技巧,成功地让秦国退兵了。
12.4 注意说话的语气
小脑袋里的问题有的话听起来很柔和,有的听起来很甜美,有的很凶狠,有的很固执,我该用哪种语气来说话?
生活小博士
汉语博大精深,同一句话用不同的语气说出来,就会有不同的意思,有时甚至是相反的意思。“东西是小明偷的”这句话,若用反问的语气说出来,表示说话者不相信东西是小明偷的;若用肯定的语气说出来,则表示说话者确信东西是小明偷的。这是应用语气副词达到的效果。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着重发音的字不同,表述意思的侧重点不同。比如“小华告诉我铅笔是你拿的”这句话,若重音在“小华”,则表示“铅笔是你拿的”这一信息是小华说出来的,而把说话者的主观意愿排除在外;若重音在“我”,则表示小华没有告诉别人,告诉了我,所以我知道“是你拿的”;若重音在“铅笔”,则表示说话者正在寻找的东西——铅笔——“是你拿的”,而没有询问其他的东西;若重音在“你”,则表示说话者确信铅笔在“你”那儿,让“你”拿出来。
生活大帮手
语言的目的就是传递信息,语气能加重信息的感染力,使其传递出更加强有力的信息,以加重其影响。在不同的场合使用恰当的语气是一种很有效的说话技巧,同一句话,有的人说出来容易被接受,有的人说出来很难被接受。那么什么场合要用到什么样的语气呢?
1.信任的语气。一件事情交给别人去做,如果使用信任的语气,不仅能增加他的自信心,使其劲头十足,潜能受到激发,而且会让他觉得自己被人赏识和器重,一种责任感油然而生,他会非常欣喜地接受任务,就算难度很大他也愿意挑战。
2.尊重的语气。如果下级对上级、后辈对前辈使用尊重的语气,会让人觉得你很有教养而愿意跟你打交道。如果倒过来,上级对下级、前辈对后辈也使用尊重的语气,这种反常规的谈话方式会让人受宠若惊,说话者亦会受到更多的尊重,俗话说得好: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3.商量的语气。常言道:万事好商量。商量是听取众人的意见,集思广益,最终的决定是大家共同做出的,自己说出的话怎么好意思反悔?商量是把每个人都推上主人翁的椅子,自然会激发出无穷的动力。
4.赞赏的语气。每个人都喜欢被人夸奖,被人赞赏,以满足自己的荣耀心。如果做成了当然应该赞扬,即使失败了,过程和参与本身也都是值得肯定的。
5.鼓励的语气。没有人是常胜将军,每个人都难免会失败。失败后有人会重新打起精神,再接再厉;有人可能会懊悔丧气,止步不前。不管是对心态好的人还是心态差的人,鼓励的话语都会让人为之振奋,重塑自信。
知识链接
说话者说话时的情绪经常会从语言上显示出来,喜悦、生气、激动或是害怕,并且这些心情还会通过表情和动作等显现出来。有些城府很深的人说话总是一个调子,使得旁人无法从他的语气窥视他的内心,所以要小心这一类人哦!
12.5 委婉的表达好处多
小脑袋里的问题
有些话既不能不说,也不能直接说,我该如何说出来呢?
生活小博士
英国思想家培根曾说过:“交谈时的含蓄与得体,比口若悬河更可贵。”在言谈中,能驾驭语言的人,就会自如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不断探索各种语言风格。有些话,非直言不讳不行。但生活中并非处处都能“直”,有时还非得含蓄、委婉些,使其表达效果更佳。
巴西的贝利素有“世界球王”之称,他在绿茵场上的超凡技艺不仅令万千观众心醉,而且常使场上对手叫绝。他不知踢过多少好球,当他创造进球数满1000记录后,有人问他:“你哪个球踢得最好?”贝利笑笑回答:“下一个。”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举世闻名,可是它的设计者——艾菲尔却一度鲜为人知。他曾用微妙的俏皮话表达他难以形容的心情:“我真嫉妒铁塔。”一句婉言,包容了万语千言。
生活大帮手
世界上无论多么伟大的人、也无论多么完美的人,都拒绝过别人,也都被别人拒绝过。如果别人对你的要求说“不”,并不总是意味着别人不喜欢你、不欣赏你、甚至憎恨你,别人只是拒绝了你现在的要求而已。同样,你想拒绝别人的要求,无论是合理的或者过分的要求,你都可以很有礼貌地说声“不”。例如,很多人一般会先说一些感谢的客套话,然后再拒绝;有时他们可能还给予必要而简短的解释,既避免了过于唐突生硬,又能缓冲因拒绝给别人的打击,尤其是对于那些喜欢和关心自己的人,或者别人是因为出于好心而提出建议。
1.直接而礼貌地说“不”。被人向你提出请求,表示他对你为人或能力的信任,如果过于生硬和无礼地拒绝,只会被认为是愚昧并缺乏教养。聪明的人会说:“我很愿意,但……”,或者是“我也希望如此,但……”。
2.先告诉对方你知道了并理解对方的观点,然后再陈述自己的理由。
3.重复对方的观点,然后再提出你自己的观点,以便让对方确切地知道,你的确知道了对方的观点,而并不只是嘴上说说而已。
4.给予其他选择以弥补对方的遗憾。比如说“下次如何”,虽然这只是一种礼节上的回答,不一定“下一次”就怎么样,但是它向对方展示了你的好意,虽然这是一种拒绝。
知识链接
委婉是一种修辞手法。即在讲话时不直陈本意,而是用委婉之词加以烘托或暗示,让人思而得之,而且越揣摩,似乎含义越深越多,因而也就越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如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周恩来在一次酒会上说:“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中美两国隔绝了20多年。”真是妙绝。既让人体会到造成这一事实的原因是美国侵略和干涉的结果,又不伤美国客人的面子,听者都发出会心的微笑。
使用委婉语,必须注意避免晦涩艰深。谈话的目的是要让人听懂,如一味追求委婉,会使他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甚至造成误解,必然影响表达效果。要做到语言含蓄须善于洞悉谈话的情景和宗旨,还要练就随机应变的本领,这样才会使你的语言得心应手,有新意。
12.6 准确措辞,避免误解
小脑袋里的问题
有的时候只是说错了一个字,我觉得意思不难理解,为什么别人就是会产生误解呢?
生活小博士
现在很多人都轻视汉语,用词不准或滥用词语,“启事”和“启示”,“登录”和“登陆”这两对词混淆错用的频率高得令人咋舌。稍加留意就会发现,胡乱用后者代替前者的情况比比皆是,概率至少有70以上。在大型或正式场合也屡见不鲜,常有人在公告上把“XX启事”错写成“XX启示”,很多网站入口的“登录”错写成“登陆”。“启事”是指公告、告示,“启示”是指启发、提示,意思有很大的不同;“登录”是指通过身份认证,“登陆”是指登上陆地,同样风马牛不相及。虽然很容易从错误的意思联想到正确的意思,基本不会造成理解上的障碍,但却反映了用词的漫不经心或对词汇理解的极其肤浅,也是对母语词汇的轻慢和亵渎。
还有一些词语也常常被用错,如果稍不注意,可能会让人理解为相反的意思而造成误解。如“空穴来风”,源自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宋玉的《风赋》:“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意思是指有了洞穴才进风,比喻消息和谣言的传播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但是有很多人误以为其意思是:没有根据的流言。再如“望其项背”,意思是指能看到前面人的颈项和脊背,既然能够看得到对方的颈项和脊背,那么就肯定离得不是很远,本意是个乐观色彩词语,比喻相差不远,能追得上。但是很多人理解成赶不上,带有悲观和自卑色彩。
生活大帮手
用词准确是避免误解的基本要求,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用词准确呢?
1.确切了解词义。每个词都表示着一定的意思,这个意思一般都有其特定的语言环境,只有先确切了解了它的意思,然后依据其特点,经过反复推敲,确定它所适用的语言环境,这样才能使用得恰如其分。如果自己对某个词的具体含义或适用范围似懂非懂,就不要使用,若是真的想用或非用不可的话,应去查字词典,了解清楚后方可使用,切不可不求甚解,想当然地乱用,那样会出现词不达意而造成误解。
2.细辨近义词。现代汉语词汇丰富多彩,近义词特别多,它在语言表达中有积极的作用。但如果不加分析,不仔细辨别,而去使用,势必会造成语言的混乱,更谈不上用词的准确性。
3.弄清词的色彩。现代汉语中,有不少词都带有一定的色彩,有语体方面的,有感情方面的。语体色彩主要指书面用语和口头用语,感情色彩主要指褒义词和贬义词。要仔细体味,恰当使用,如果运用不当,就会影响情感的表达,甚至闹笑话。
4.学会积累词语。词语积累得越多,驾驭语言的能力也就越强,说话时就能脱口而出,得心应手。否则就容易出现“语塞”现象,匆忙找一个词代替,这样很容易造成表述不够完整,甚至是错误。
知识链接
在日常交流中,造成误解的原因不仅只是用词不准,有时候可能是因为听者的原因,所以说话者在准确措辞的同时还要注意避免使用一些可能会造成误解的词语。
有些成语很容易理解错误的就尽量少用。例如:将“差强人意”理解为“使人感到差劲”。“差强人意”原指很能够振奋人的意志。但这个词语绝不是“使人感到差劲”的意思,之所以有人将“差强人意”理解成“使人感到差劲”是将“差”字作“不好”、“差劲”解了。或者有的人用错适用范围和使用对象如“汗牛充栋”本是形容藏书非常多,可有人却用它形容人多。
12.7 口语与书面语的区别
小脑袋里的问题
我们日常所说的口语常常难登大雅之堂,而书面语又过于正规听着别扭,书面语和口语有什么区别呢?
生活小博士
口语和书面语是一种语体上的区分,语体的应用常常根据交际环境、交际对象、交际场合的不同而进行变换。这就有了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区分。口头语言以口语为主,但不限于口语,还包括讲课、学术报告、新闻广播等;书面语言以书面语为主,但不限于书面语,还包括给亲朋好友写信、文艺作品中的对话等。
在语法方面,由于有具体的语言交际环境,口语往往不像书面语那样循规蹈矩。口语里短句多,省略句多,句子结构比较松散,常出现某些不同于一般句法规则的说法。
1.口语里面常省略一些句法成分,如主语、连接词等。“怎么了?”的原句是“你怎么了?”“你不去我就去”的原句是“要是你不去我就去。”把省略的成分说出来反而显得累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