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食高钼饲料10天后开始腹泻,粪稀变为水样,患牛被毛无光,干燥而竖立,肋骨外露,消瘦,贫血,行走无力,卧地不起,犊牛出现运动异常,关节僵硬,步态拘谨,起立困难,蹄叶炎,腹泻后15~30天时,皮肤发红,从头开始,逐渐波及躯干至全身,发红的皮肤水肿,指压褪色,腹泻45~60天,黑色被毛变白,最先出现于眼周围,眼周围因毛色变白,故像戴眼镜一样。母牛常不发情,流产,尾椎吸收,尾尖变软至脱落,骨质疏松;公牛曲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精子生成减少,精子活力降低,性欲减退或丧失,繁殖力低下。血清铜水平下降16~60mg/100ml(正常在100mg/100ml),血钼上升为0.1mg/kg(正常为0.05mg/kg)。
【诊断】
本病应根据病史调查呈地方性、腹泻与被毛褪色、结合硫酸铜2g给牛口服,每天1次,2~3天后腹泻停止,即可确诊。但因临床上持续性腹泻病因较多,故应予以鉴别。如怀疑寄生虫病,应检查粪中虫卵;副结核主要侵害成年牛,多散发,副结核菌素皮内试验阳性,可与本病区别;犊牛副伤寒多发生于冬末春初,体温升高呈弛张热,肺炎,为本病所没有;冬痢发生于冬、春季节,犊牛不发病,氟哌酸治疗有效,可与本病区别;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流涎,齿龈、舌、口腔黏膜溃疡,有的见蹄冠及趾间表皮坏死、糜烂,病毒中和试验呈阳性。此都为本病所不具有。有条件者,应对土壤、牧草、血液中的钼含量进行分析测定,以其含量则是最确切的诊断。
【防治】
首先,应对本地区土壤、饲料钼含量应有所了解,当已确知钼含量较高的地区,应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如在饲料中增加铜化合物,使铜含量增加到5mg/kg,可达到控制钼中毒的发生。如500Kg的奶中,每天采食15Kg干物质,每天每头牛可采食300mg铜。在已发生钼中毒的牛群中,临产母牛产前可注射1次铜制剂,以使新生犊牛从乳汁中获得铜;及时观察母牛发情表现,对已表现出发情症状的母牛,临配种前注射1次铜制剂,可提高受胎率。
对病牛应给优质不含钼的饲料。药物可用硫酸铜2~3g,1次口服,连续3~5天。甘氨酸铜或EDTA铜—钙合剂,120~240mg,连续1周,皮下或肌肉注射。
十三、牛棉籽饼中毒
棉籽饼中毒是指长期饲喂大量的棉籽饼,有毒的棉酚在体内特别是在肝中蓄积,所引起的一种慢性中毒性疾病。其临床特征是消化紊乱、肝炎、胃肠炎和酸中毒。
【病因】
棉籽饼含蛋白质33%~40%,可作为牛的蛋白质饲料。棉籽中含有一种有毒棉酚,棉酚与蛋白质、氨基酸、磷脂等结合而生成结合棉酚,毒性消失,未与上述物质结合的游离棉酚,因其具有活性羟基和醛基而呈现毒性作用。经过加工调制、加热、浸泡等处理,其毒性减小而变成无害。目前认为,犊牛阶段因其瘤胃发育不全,故对棉酚有一定的易感性;成年牛瘤胃已发育完全,棉酚在瘤胃中能被细菌和瘤胃可溶性蛋白质结合,结果形成结合棉酚而毒性丧失。根据上述分析,引起棉籽饼中毒的原因是:①对犊牛,长期饲喂而未经加工调制的棉籽饼,棉酚在体内蓄积。②对成年牛,日粮不全、蛋白质水平低,维生素A缺乏或不足及长期大量饲喂而造成。
【流行病学】
棉籽中含有一种有毒棉酚,棉酚与蛋白质、氨基酸、磷脂等结合而生成结合棉酚,毒性消失,未与上述物质结合的游离棉酚,因其具有活性羟基和醛基而呈现毒性作用。经过加工调制、加热、浸泡等处理,其毒性减小而变成无害。
【病理学】
瘤胃内充满多量食物;重辨胃干涸;胸、腹腔积液;肠道出血、肺充血、肿胀;心肌松弛;肝、脾和肾脏质脆、变性和坏死。
【症状】
急性中毒病牛食欲废绝,反刍停止,瘤胃弛缓或瘤胃积食,呻吟,心跳增速至100次/分钟,心音微弱,黏膜发绀,初便秘,后腹泻,有的呈兴奋不安,运动失去平衡,全身肌肉发抖,脱水,眼凹陷,经2~3天,死亡率达30%左右。
慢性中毒消化紊乱,食欲减少,尿频,消瘦,夜盲症,尿石症,有的继发呼吸道炎及慢性增生性肝炎,呼吸急促,贫血,黄疸,妊娠母牛流产。公牛经常举尾,频频做排尿姿势,尿淋漓或尿闭,尿液混浊呈红色。
犊牛中毒食欲和消化紊乱,胃肠炎,腹泻,呈佝偻病症状,也有发生夜盲症、尿石症和黄疸。
【诊断】
实验室检验尿液呈碱性,比重为1.025,含蛋白质,尿中有血红素和尿蓝母,血液变化是红细胞数减少,血红素降低,嗜中性白细胞增多。
诊断根据病史、饲料调查、临床症状等综合分析可以确诊。具体分析内容是病畜突然发病,其实质是长期蓄积中毒的突然发作;饲喂中有长期饲喂或1次大量饲喂的过程;棉籽饼未经任何加工处理;日粮配合不平衡,饲料单纯,品质低劣,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的不足或缺乏;典型症状是消化紊乱、腹泻、脱水及酸中毒。
【防治】
(1)棉籽饼应经去毒处理后再喂。由于加工方法不同,棉籽饼中游离棉酚含量不同。水压榨法含0.04%~0.22%、螺旋压榨法含0.03%—0.08%、压后浸提法含0.02%~0.05%、直接浸提法含0.05%~0.6%。当低于0.02%时,其毒性消失。经水煮后可去毒75.5%。故应经加热、浸泡处理。浸泡液可用1.5%绿矾,浸泡3~4小时;在2%石灰水、l%氢氧化钠、2.5%碳酸氢钠液中浸泡1夜;用2%硫酸亚铁水溶液浸泡充分后再喂。
(2)在长期饲喂棉籽饼时,要注意日粮配合。饲料要多样化,可与青绿饲料、胡萝卜搭配,特别要注意维生素A、钙及硫酸亚铁的供给。
(3)严格控制喂量。按日粮精料计算,棉籽饼喂量以5%~15%为宜。为防止蓄积中毒,饲喂一段时间后,应停喂一段时间后再喂。
(4)掌握科学饲养技术,不同生理阶段的牛对棉酚敏感性不同,哺乳期犊牛、断奶前犊牛和怀孕牛对过食棉籽饼较为敏感,因此,最好不喂。
棉籽饼中毒后尚无特效方法,主要是对症治疗。
①5%葡萄糖生理盐水或复方氯化钠溶液5000~10000ml,分2~3次静脉注射。每次可加入5%碳酸氢钠溶液500ml或11.2%乳酸钠溶液200~400ml,静脉注射。②洗胃。用常水、生理盐水注入瘤胃后,再将其由胃内导出。③投服泻剂,硫酸镁500~1000g,加水配成10%溶液,1次灌服;0.1%高锰酸钾溶液l000~2000ml,1次灌服。
十四、牛黄曲霉毒素中毒
黄曲霉毒素中毒是人、畜共患并具有严重危害性的真菌毒素中毒性疾病。主要侵害肝脏,导致以出血、消化机能障碍和神经症状为特征,具有致癌作用。患牛多呈慢性经过。
【病因】
其病因为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目前已发现有20种之多,其中以黄曲霉毒素B1、B2、g1和g2毒力最强,尤其是黄曲霉毒素B1更强,黄曲霉毒素B2的致癌有效剂量要比黄曲霉毒素B1大100倍以上,所以,所称其毒素均指黄曲霉毒素B1。黄曲霉毒素致癌的靶器官是肝脏,同时,对其他器官也可致癌,如肾癌、胃癌、直肠癌以及乳腺、卵巢等肿瘤。经气管滴入毒素可致气管鳞状细胞癌,皮下注射毒素可发生局部皮下肉瘤。据BUTLER估计,黄曲霉毒素致癌强度比二甲基偶氮苯大900倍,比二甲基亚硝胺大75倍,由此不难看出,黄曲霉毒素是已发现的最强的化学致癌物质。黄曲霉毒素是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等产生的真菌毒素。本病发生原因多半是牛采食或饲喂了被上述产毒真菌污染的玉米、花生及花生饼、豆类、麦类及其加工副产品,如酒糟、油粕、酱油渣等。在中毒病牛中,急性的远不如慢性的较为多见。
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等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如土壤、空气、各种谷物及其副产品等。当多雨季节,温度在24℃~30℃,湿度又较适宜时,若收割、脱粒和贮藏谷物各环节处理不当更易被其污染并产生大量毒素,致使牛发生中毒机会也势必增多。
通过对黄曲霉毒素的毒理研究认为,黄曲霉毒素关系到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的合成、降解;蛋白质、脂肪的合成和代谢;线粒体代谢,以及溶酶体结构和机能等诸多生化反应。但具体到与本病发生机理的关系,尚待进一步探讨。
【病理学】
最主要的是肝脏质地变硬、纤维化及肝细胞瘤。肝脏表面淡染或呈黑褐色,胆管增生,胆囊扩大10~20倍不等,胆汁浓稠。大多数病牛腹腔积液,肠系膜、皱胃和结肠水肿;肾脏淡染或呈黄色。
【症状】
成年牛多取慢性经过。犊牛发病后生长发育缓慢,营养不良,被毛粗刚、逆立多无光泽,鼻镜干裂。病初食欲不振,后期废绝,反刍停止。耳尖颤搐,磨牙,呻吟,有腹痛表现,无目的地徘徊、不安,角膜混浊,出现一侧或两侧眼睛失明。伴发中度间歇性腹泻,排泄混有血液凝块的黏液样软便,里急后重严重的常导致脱肛,终于昏迷而死亡。成年牛的症状远较犊牛为轻。当肉牛(6—8月龄)日粮中黄曲霉毒素B1含量超过0.7mg/kg时,则较快地出现生长发育迟缓,饲料报酬明显降低。
【诊断】
(1)实验室检验血清转氨酶、碱性磷酸(酯)酶和苹果酸脱氢酶活性升高;乳酸脱氢酶活性降低,异柠檬酸脱氢酶活性接近正常。血尿素氮、白蛋白,以及总蛋白含量降低。
(2)诊断从病史调查入手,并对现场饲料样品进行检查,结合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等情况,综合性分析,可作出初步诊断。为了确定致病性真菌,必须对饲料样品做真菌培养、分离和鉴定产毒真菌,连同对饲料样品中毒素检验。在对毒素测定之前,最好先用直观筛选法预测,若呈阳性反应再做化学分析法测定。
(3)直观筛选法取代表性可疑饲料,如玉米、花生等少量,分批盛于盘内,摊开成一薄层,直接放在365Nm波长的紫外线灯下观察荧光。如果饲料有黄曲霉毒素B1、B2,则可见玉米、花生等颗粒发出蓝紫色荧光;若含有黄曲霉毒素g1、g2,又可见到黄绿色荧光。当见不到这些荧光时,可将玉米、花生等颗粒饲料磨碎后再做一次观察,仍然看不到荧光,则为阴性样品。应注意的是:在紫外线灯下观察到蓝紫色、黄绿色荧光,一定要与其他杂质所呈现的荧光加以区分,否则易导致样品的假阳性。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含量的测定,常采用的方法为硅胶薄层层析法或微柱层析测定法。必要时还可做生物学鉴定方法,即选鸭雏做毒性试验。
【防治】
本病主要在于预防。预防关键又在于做好饲料的防霉和有毒饲料的去毒两个环节性工作。防霉和去毒又应以防霉为主。饲料防霉的根本措施是破坏霉败的因素,如温度和相对湿度等。在谷物收割和脱粒过程中,勿遭雨淋,并防止在场上发热发霉,做到充分通风,晾晒,使之迅速干燥(达到谷粒13%、玉米12.5%、花生仁8%以下的安全水分含量),便可防止发霉并产毒。为了防止谷类饲料在贮藏过程中霉变,可试用化学熏蒸法、熏蒸剂可应用福尔马林、环氧乙烷、过氧乙酸、二氯乙烷和溴甲烷等多种。若饲料已被黄曲霉等轻度污染,宜用福尔马林熏蒸(每立方米用福尔马林25ml、高锰酸钾25g加水12.5L混合),或用过氧乙酸喷雾法(每立方米用5%过氧乙酸液2.5ml喷雾),均有抑制霉菌生长发育作用。通常在温度和相对湿度适宜的条件下,黄曲霉在48小时内即可产毒。目前对有毒饲料的去毒方法较多,其中首选的为碱炼法,如用0.1%漂白粉水溶液浸泡,使其毒素结构中的内酯环被破坏,形成香豆素钠盐(不呈现蓝紫色荧光即无毒素存在),可溶于水,再用水冲洗除掉。广西兽医研究所研究确认的去毒法有物理吸附法,使用白陶土或活性炭吸附剂效果较好。简单易行、成本低、费时少、去毒力高的方法还是连续水洗法。具体做法是将玉米、豆类、麦类等经加工粉碎后置于缸内,加水5~8倍搅拌使其沉淀,再换清水多次,至浸泡水呈无色时便可供饲用。为了安全,应与未污染的饲料搭配利用,其日粮饲喂量也要加以限制为宜。目前用氨处理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饲料,在40磅气压下,72℃~80℃条件下,可使去毒效果达98%以上,并使饲料中含氮量增多,不破坏赖氨酸,饲喂日粮安全又增加营养。据资料表明:成年牛日粮中黄曲霉毒素B1含量不超过100μg/Kg,就不致发生黄曲霉毒素中毒。
当发生中毒时,就应立即停止饲喂霉败饲料,改饲碳水化合物多的青饲和高蛋白饲料,并减少或不喂含脂肪过多的饲料。通常只要加强护理,对轻型病牛可较快恢复;对重型病牛,除及时投服盐类泻剂排毒外,还要应用一般解毒、保肝和止血药物,如应用25%~30%葡萄糖注射液,加维生素C制剂,或应用2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500~1000ml,1次静脉注射。心脏衰弱病例,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强心剂(樟脑油、安钠加等)。为了控制继发性感染,酌情应用青、链霉素等抗生素,但切忌用磺胺类药物。
十五、牛霉稻草中毒
霉稻草中毒,又称蹄腿肿烂病、烂蹄坏尾病、真菌毒素中毒性蹄壳脱落病等,国外称为苇状羊茅草(酥油草)烂蹄病,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特称水牛德格纳拉病。本病以耳尖、肢端和尾梢干性坏疽、蹄腿肿胀、溃烂,以至蹄匣和趾(指)骨腐脱为主要病变和临床特征。本病又属世界性疾病之一,最早发现于新西兰和美国,以后在澳大利亚、印度、巴基斯坦、日本、意大利、前苏联和中国都相继见有报道。本病发生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中国南方产稻省份如四川、湖南、湖北、浙江、云南和贵州等从10月份开始散发,11~12月份达高峰期,次年初春病势渐减,4月份以后(收牧后),病势逐渐缓和而趋于终止发病。本病主要发生于牛,在国外多于放牧的肉用牛群采食产毒真菌侵染的苇状羊茅草发病;在中国,包括印度和巴基斯坦等系舍饲耕牛采食产毒真菌侵染的稻草致病。其中以水牛最易发病,占发病率的85%以上,黄牛次之。水牛死残率占24%,黄牛死残率占18%。到目前为止尚未见有乳牛发病的报道(这可能与不饲喂稻草有关)。
【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