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思的内涵,首先指培养感受美的能力。观察侧重于客观现实,感受侧重于主观感情,这是一种独特的浸润了情绪色调的感知,是一种融会了情感、审美,积淀着理解、顿悟的感受。着名山水画家黄宾虹说过:“写生只能得山川之首,欲得山川之气,还得闭目沉思,非领略其精神不可。写生靠观察,沉思即体味;观察得其形貌,体味得其精神。形神兼备,方能写出山之真。”导游人员对景物的观察和理解也不例外,要在精细观察的基础上,入微体味,赋予事物一种新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把人人都有的感受,凝聚、提炼、升华为艺术感受,使之细腻、丰富、深刻,并更富有个性,也更富有美感。
其次,精思的内涵还指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去发现事物的独特方面,追根求源,去探索事物的幽微,把握事物的神髓。
我们国家的大好河山、壮丽景观、名胜古迹以及祖先留下的建筑、雕塑等文物几乎都和美丽传说、民间故事、英雄业绩联系在一起,它们已经超出自然,不是一种单纯的自然美,而是一种艺术美、社会美了。精思就是要把思想的根须伸进生活的底蕴里去。建立在观赏对象的历史沿革、地理变迁、文化掌故、诗词题咏、民间传说等各种不同的审美特性的理解上,从自然和人文景观中挖掘出它的更深一层的、别人不曾发现的内涵,反映更内在更本质的东西,从而使游客兴趣盎然,达到心领神会与欣喜妙合的美妙意境。
另外,精思的内涵更指能预感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这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它的独到、合理与深度来源于对生活的提炼和洞察。
3想象,创作的独特手法
意境的构成不仅要情景交融,而且要显与隐、有限与无限相统一,即通过具体的、有限的形象,激起人们丰富的无限想象。“寂然疑虑;思接千载;情焉动容;视通万里”,只有让思维活跃起来,使之如扇动双翅的鹏鸟,翱翔于四面八方,神游于古今中外,才能创造出优美的意境,从而把游客引入广阔的天地、瑰丽的境界。
想象属于构思,方法有很多种。
(1)奇想。“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把西湖的水光山色描写得无比优美,其中,把西湖想象成着名的美女西施,可谓新奇至极。如此“奇想”,是一种不见形体,追求神似的联想,同时把静的写成动的,赋予山水以鲜活的生命。
(2)追想。把过去的事情说得仿佛眼前一样,这就是追想。这种方法在我们的导游过程中经常用到。例如,参观鲁迅故居时很自然地和游客一起回想鲁迅先生生前的事迹,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时追溯过去革命斗争的史实等,使游客由直观的感觉进而去理解事物的实质。这些都可以拓展游客的审美感受。
(3)联想。人们由此及彼的想象是联想。“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是由空间上的接近而诱发的联想;“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是从客观事物联想到自己凄凉的身世;从昆明石林中的“双鸟渡食”,可联想到人世间“羊有跪乳之恩,鸟有反哺之情”的美德;来到山东曲阜的孔庙,又很自然地联想到我国古代历史文化,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这样情景交融,历史文化与旅游景观紧密联系,创造了深邃的意境。
(4)悬想。凭借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自己所想到的事物写得好像真的出现在眼前一样,叫做悬想。“你一个人漫游的时候,你就在青草里坐地,仰卧,甚至有时打滚,因为草的和暖的颜色自然唤起你童稚的活泼;在静僻的道上你就会不由自主地狂舞,看着你自己的身影幻出种种诡异的变相,更不必说你的胸襟自然会跟着漫长的山径开拓,你的心地会看着湛蓝的天空静定,你的思想和着山壑间的水声……流,流,流入凉爽的橄榄林中,流入妩媚的阿诺河去。”这是一段想象,是以客观景物作基础的想象;这是通过想象力创造的清幽魅力的意境;这是陶醉于大自然安逸之中的趣味。
4留白,艺术境界的再创造
古人云:“书之妙在有笔墨处,书之妙在无笔墨处。有处仅存迹象,无处那传神韵。”这“有处”和“无处”互相衬托,更显得奇妙无穷。这是书法艺术的留白美。庄子说:“虚室生白。”又说:“唯道集虚。”中国诗词文章里都着重这空中点染、传虚成实的表现手法,使诗境、词境里面有空白、有荡漾,与中国书画具有同样的意境结构。
旅游活动中,游客的时间是有限的,在一个景点除了听导游的介绍,更重要的还要自己游览欣赏。因此,在我们导游的过程中,对于导游词的创作,应该和书法绘画、诗词文章一样,运用“留白”手法,为游客留下广阔的艺术空间,让游客参与艺术境界的再创造,从而体会画外之音、言外之意、景外之情。
(1)简笔素描。国画讲究神似,寥寥数笔即形神兼备。导游词的创作也要学习国画的技法,以简练的语言,甚至几个字,描摹景点之“神”。画龙点睛,引领游客进一步领略其奥妙。例如,游览云南,可用“美丽、富饶、古老、神奇”来赞美;参观南京,可用“古、大、重、绿”四字来描绘;总结青岛风光特色,可用“蓝天、绿水、红瓦、沙滩、碧海”来概括。
(2)问答启示。指的是导游过程中要给游客设置几个适当的问题,或启发他们提问题,激发起游客的想象思维,让他们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享受到发现美的乐趣,并引出更深更广的境界。问答法有多种形式,自问自答法、我问客答法、客问我答法、客问客答法等。例如,看到昆明东站交叉路口的圆环形白水泥雕塑,导游人员可以问游客:为什么雕塑是圆环形的?为什么是六个少数民族的雕像呢?问题的提出一定会吸引游客的注意力,促使他们思考,然后导游可借题发挥,指出雕塑的深刻含义,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3)制造悬念。好的文章往往写得跌宕起伏,一波三折,这样才能引人入胜。导游人员在进行导游词创作的时候也可设置悬念。如提出令人感兴趣的话题,但故意引而不发,激起游客急于知道答案的欲望,使其产生悬念,活跃气氛,营造意境,提高游兴。
(4)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是白居易长诗《琵琶行》中的名句,导游人员也不要把话一吐为快地说尽,而是要引而不发,给游客留有余地,引导他们去思索、回味、体会、欣赏,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5)化景为情。艺术必须虚实结合,才能真实地反映有生命的世界。化景物为情思,这是艺术中虚实结合的正确定义。以虚为虚,就是完全的虚无;以虚为实,景物就是死的,不能动人;唯有以实为虚,化实为虚,才有无穷的意味和悠远的意境。导游艺术是一种创造。导游词中的化景为情,就是把客观真实化为主观的表现,让情感和景物结合,完成艺术的表现。
5语言,力求独具匠心
优美的意境毕竟是由语言的彩线织就的。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导游词是语言的艺术,导游词的创作固然是来自思想的精粹、意境的深远,但是要将其化作文字的和谐的色彩、自然的节奏、隽永的韵味,还必须靠驾驭文字的娴熟。因此,必须注重语言的提炼,既要准确、鲜明、生动,又要努力创造出一个声情并茂的艺术世界。
语言可以是充满智慧的,富有哲理的警句,把深刻的思想和对生活的高度理解告诉人们。
它可以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变换不同的句式,绘声绘色,展现一幅幅优美的、诗意浓郁的图画。
它可以是平易自然,不加修饰,却是将“艺术的匠心”藏于自然的气势底下的艺术加工,恰到好处地把“意”表现出来。导游过程中具有完美意境的导游词,是具有特别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的,景美、情真、意远,让人如身临其境,而又能触景生情,常常把游客引入诗画意境。
巧妙把握观赏时机和节奏。观赏美景要掌握好季节、时间和气象的变化。光照、时令、气候影响着大自然的色彩美、线条美、形象美、音响美、静态美和动态美。清明踏青、重阳登高、春看兰花、秋赏红叶、冬观腊梅等都是自然万物的时令变化规律造成的观景赏美活动。
在泰山之巅看晨曦中的旭日东升、黄昏时的晚霞夕照,美不胜收;晴天下午4时左右从北京景山顶观望故宫,错落有致,等等,这些都是因时间的流逝、水汽的聚集和光照的巧合造成的美景。
变幻莫测的气候景观是欣赏自然美景的一个重要内容。江西庐山之美就在缥缈含蓄的云雾之中;游广西桂林漓江,可能晴天的奇峰侧影、阴天的云雾山中、大雨天的漓江烟雨,景景都令人流连忘返。
在运动中观赏美景,更须精确地掌握好时机,有的美景观赏时间只有几分钟,甚至只有几秒钟,稍有疏忽就可能失之交臂,后悔莫及。这就要求导游人员十分熟悉所游览的景点并高度集中注意力,帮助旅游者及时观赏到绝妙的美景。
观赏节奏无一定限制,应视观赏内容及观赏主体的年龄、体质、审美情趣、当时的情绪和具体的时空条件来确定,并随时调整。身体好、年纪轻的旅游者希望活动量大一点、行动速度快一点、日程安排紧一点,而年老体弱者则相反,希望从容、轻松地游览,不愿意太紧张、太累。如果一个旅游团由体质差异大、年龄悬殊的人组成,导游人员必须认真对待“强与弱”这对矛盾。处理这一矛盾的原则是:使强者的充沛精力有发挥的余地,也不使弱者疲于奔命。例如,游览长城时,在导游告知集合时间和地点后,可让年轻力壮者爬长城,对年老者、体弱者则要尊重他们的意愿,让他们在长城脚下观望欣赏,或缓缓地爬一段长城,不要鼓励,更不要强拉他们爬长城。疲于奔命必定会影响旅游者的游兴,不可能达到求乐、求休闲享受的旅游目的。只有当旅游者的心情好、游兴浓、精力充沛时,旅游活动才能顺利进行,导游工作成功的可能性才会更大一些。
课后拓展案例
案例一
徐志长的《天坛公园导游词》中充分调动了游客的想象力,收到了很好的讲解效果。“在冬至那天凌晨4点多钟,黑暗中点燃了各种坛灯,天气十分寒冷,圜丘前播柴炉上只放了一只牛犊,用松柏枝燔烧着。西南的望灯杆望灯高悬。台南广场上排列着200多人的乐队、舞队,在庄重的中和邵乐的衬托、文武百官的陪同和上千余人的配合下,皇帝登坛致祭,共乐九章,典礼九程。皇帝要恭读皇天上帝的祝文,礼仪进行完毕,各神位前所供的供品分别依次送到燔柴炉和燎炉焚烧,烟气腾空,以示送到天庭,大典就全部结束。于是皇帝就回到他的皇宫紫禁城,等待天上的降幅了。
问题:
1该段导游词利用想象,帮游客形象地再现了皇帝祭天大典时的礼仪状况,请模仿这种手法编写一段关于故宫的导游词。
2针对这种类型的导游词,请尝试练习介绍。
案例二
李平在一家着名的旅行社工作,他口才好,交际能力强,但是在带团结束后总是在游客的评价意见书中得到一些游客的投诉意见,反映他不尊重游客。李平很奇怪,带团的过程很顺利,游客也很满意他的讲解,于是他请同事从侧面询问对方原因,同事打电话告诉他说,游客说你在带团过程中,游客询问问题时,他时而仰靠在凳子上,抖着二郎腿,时而把手放在口袋里摆弄钥匙,一会手机又响,还满不在乎就接电话,根本不在意他们的存在。
问题:
1你认为李平的种种行为举止中出现了一些什么错误?
2作为一名导游,在和游客的接触过程中,言行举止应该注意些什么?
案例三
一位导游带一个由海外摄影家组成的旅游团,在参观完月牙泉后,次日在沙漠上前进,清晨霞光万照,景象十分壮观。客人要求停车照相。客人下车后,议论纷纷,很兴奋。而此时导游人员告诉游客不要出声,不要走动,不要照相,一会儿在最佳的时刻会告诉大家。客人只是静静地看,静静地欣赏,一刹那,天地俱寂,万籁无声。几分钟后导游告诉游客可以照相了,客人纷纷表示:“太美了,太有意思了。”
问题:
1该名导游是如何调动游客,使游客得到了最佳的审美感受?
2导游在带领游客欣赏风景时,应如何更多地把握时机,让游客得到最佳的观赏感受?
服务竞技场
1以下哪一项不是导游在游客审美活动中应扮演的角色?
A旅游者的直接审美对象B旅游者的审美信息阻碍者
C旅游者审美想象的激发者D旅游审美行为的协调者
2导游人员引导游客审美的必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A旅游者审美能力的有限性B导游人员自身能力较强
C旅游者对于目的地不了解D导游人员具有专业素养
3判断题:导游只需要做好本职工作就可以,无须注重自身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