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市场还是一种经济调节机制和运行方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调节机制就是运输市场机制,运输市场机制具有经济运行自组织、自协调的功能;调节配置资源的功能;信息传导和反馈功能,以及经济利益分配功能。因此,为使运输市场机制真正发挥作用,政府必须努力创造如下环境和条件。
①建立和完善市场竞争规则,包括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也包括长期市场运行中形成的传统习惯和道德规范。
②多元的、经济上独立的、直接依赖于市场的运输企业参与竞争。
这些企业必须具有独立的地位、自身的利益追求和各不相同的经营行为。
③完善市场体系。运输市场。建设市场、劳务市场、资本市场、服务市场、物质商品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等,最大限度地覆盖运输活动的各个方面。
(三)加快现代运输信息网络建设
综合运输体系是高新技术支撑下的运输体系,其运行的基础是现代信息网络。信息网络将各种运输市场主体和社会服务机构(银行、保险、海关等)连接起来,把运输基础设施、运输装备、运输组织和调度指挥连接起来,形成功能强大的运输神经系统网络。现代运输信息网络的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又是刻不容缓的事业,无论是运输企业还是政府部门都必须加快步伐。当前政府部门建设的电子政务系统工程、运输企业围绕生产、经营和决策建设的企业内部网和基于因特网基础上的各种对外信息交流网,都是现代运输信息网的有机组成部分。各级政府部门都应通过适当手段在信息系统的集成和功能整合上,如标准、规则和规划计划上起协调和指导作用,使信息网络建设按照统筹规划,分层建设;面向市场,重在应用;统一标准,资源共享的方针进行。提高网络建设的有效性和建设速度。
(四)重视综合运输体系枢纽的建设和布局
在我国过去的运输系统建设中,存在着偏重交通线路设施、忽视运输枢纽设施等问题;即使规划建设了运输枢纽,也往往是各种运输方式自成体系,很少能满足多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的要求,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综合运输体系枢纽。发展综合运输体系,应高度重视综合运输体系枢纽的建设布局,使各种运输方式紧密衔接,实现多式联运过程的“无缝化”。
六、充分发挥政府、法律法规的作用
(一)加快交通运输系统规划管理的改革
当今世界,综合运输体系作为一种代表运输系统规划的主流方法正在得到越来越普遍的接受和采用。在我国,综合运输体系作为运输系统规划主流方法具有更深远的意义,因为,我国正处于运输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的时期,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无缝衔接、信息系统网络的互联及运输方式间有机协调的方式和手段都将直接影响综合运输体系的形成。
预先的考虑和行动,可以避免按单一方式建设造成的改建和重建。目前,我国实现综合运输体系系统规划在克服制度、利益关系和权利上的障碍不会比系统规划建设本身轻松、容易。因此,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为综合运输体系系统规划的应用创造必要的条件,循序渐进地工作,逐步推动综合运输体系系统规划的实现。
(二)建立综合运输体系推动机制
综合运输体系需要积极地构建、不懈地努力和持续不断地完善。既要有远见卓识的学者、政治家的理论导向和决策施政,又要有众多有责任心的科学家、管理者的不断创新和顽强变革,还需要亿万热心公众的坚决支持和热烈拥护。这样的大事业需要严密的组织、有效的管理、法律的保护,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整体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发展的运行机制。
(三)走“可持续发展交通”之路
现代交通运输业的飞速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未来对运输的需求还将持续增长。但与此同时,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严重地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继而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成为全球性关注的重大问题。交通运输业是能源消费大户,也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根源,其建设和运行所造成的巨大能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正在成为其自身发展道路上的主要障碍。人们必须重新审视以往交通运输发展的行为和走过的历程,改变通过高耗能实现运输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努力寻求一条与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交通运输发展道路。我国政府在“十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建立健全畅通、安全、便捷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的任务。从本质上说,综合运输体系本身就是可持续发展原则之上的现代运输系统。但我国运输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沿袭着非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改变这种状况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在发展中积极努力,在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中完成。
参考文献
[1]荣朝和.关于我国尽快实行综合运输管理体制的思考.中国软科学,2005(2):1016.
[2]董焰.我国综合运输体系发展前瞻.综合运输,2002(7).
[3]高家驹.综合运输概论.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3.
[4]管楚度.新视域运输经济学.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5]郭宝宏.简论优化资源配置的标准.商业经济与管理,2002(4):3234.
[6]郭小碚.综合运输体系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综合运输,2000(11).
[7]国建华,胡思继.对联合运输的再认识.铁道运输与经济,1999(6):1315.
[8]韩彪.交通经济论.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9]郝聚民.第三方物流.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10]黄承锋,黄居林,杨秀苔.道路线路客运市场结构合理模式及管制政策.管理工程学报,2003(2):2427.
[11]黄静兰.公路运输结构现状分析及调整建议.公路交通科技,2002(5):156159.
[12]靳军.发挥铁路运输比较优势构建以铁路运输为核心的物流系统.铁道货运,2004(2).
[13]鞠家星.我国铁路的运输特征与技术体系.中国铁路,2000(7):14.
[14]黎群.论航空公司的战略联盟.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15]黎毅.铁路运输企业业绩综合评价体系研究.铁道运输与经济,2003,25(3):1618.
[16]李桂生.我国航空物流发展现状及促进措施.综合运输,2004(10).
[17]李士珍.联合运输经济概论.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4.
[18]李松庆.第三方物流定义探讨.当代财经,2004(5):6871.
[19]李严峰,马士华.供应链环境下第三方物流的资源整合.经济问题探索,2003(9):6567.
[20]林建清.现代航运物流系统的整合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1]刘建强,何景华.交通运输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2(1):8286.
[22]刘金明,王耀球.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分析.物流技术,2004(5):1013.
[23]唐纳德.物流管理:供应链过程一体化.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24]唐小我,徐玖平,胡知能.垄断产品的纵向控制与一体化分析.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99(6):596600.
[25]汪传旭.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协调程度的定量评价.上海海运学院学报,1999(3):96102.
[26]王长征.企业并购整合的理论研究.武汉大学学报,2000.
[27]王怀相.铁路“上下合一”条件下的市场竞争.综合运输,2004(3).
[28]吴娅雄.物流发展新趋势:第四方物流(4PL).价值工程,2003(3):3739.
[29]郗恩崇,鄢飞.我国公路和铁路运输的竞争与协作.综合运输,2003(4).
[30]肖兴志.中国铁路产业规制:理论与政策.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31]肖昭升.我国综合运输结构问题成因分析.综合运输,2003(9).
[32]徐大振,朱骏.基于物流一体化的港航运输业整合及发展战略.水运管理,2002(2):811.
[33]徐利民.交通运输结构规划理论研究.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4.
[34]徐寿波.关于物流科学理论的几个问题.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4.
[35]徐文静.物流的战略规划与模式.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36]晏磊.关于GPS技术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分析.测绘通报,2005(8):2628.
[37]杨浩.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1.
[38]杨业功.基于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资源分类整合研究.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39]杨英宝.我国航空运输业资源配置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40]易剑波.我国铁路运输系统的复杂性分析.铁道经济研究,2003(5):1518.
[41]应天元.我国主要运输方式的关联分析评价及其启示.水运管理,1997(3):2629.
[42]赵坚,杨轶.交通运输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3(2).
[43]郑国华.重视运输竞争对运输市场的影响作用.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1(1):4146.
(本文为北京交通发展研究基地2006年度招标项目《交通运输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项目主持人:傅少川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