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运输和现代综合运输的主要区别在于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的目标、功能和实现方式上。传统综合运输体系以满足工业化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现代综合运输体系以满足信息化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在功能上,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特别是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传统综合运输体系以各种单一运输方式的发展和充分发挥优势为主,以实现方式间的有限衔接为辅,强调合理分工和合理运输结构,初步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的综合利用。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在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支撑下,以挖掘运输方式内和运输方式间各环节的潜力,实现高效率、无缝衔接为主,强调各运输方式间的整合、集成和高效率协调;在实现途径和方式上,传统综合运输体系采取政府建设基础设施、多种经济成分参与运输经营,政府调控运输市场的机制(计划经济国家不同),基本在原有制度安排下实现。由于过分强调增加总供给量,所以对可持续发展目标考虑不够,推动各运输方式衔接、协调的技术手段不合理及管理效率低下。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则采取建立国家综合运输体系的方式进行,动员政府、市场、企业、公民共同完成体系的建设,可以引发制度的调整和革新,并充分采用高新技术成果。通过开发应用高新技术系统,实现规划、建设、运营、管理、服务的全面创新,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原则和最大限度满足各类群体公众的利益和权益需求。
一、国外综合运输体系研究综述及其发展
(一)国外综合运输体系研究综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美国、欧盟、日本等)纷纷采取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各种经济政策,为运输业赢得了宽松的发展环境,分别建立起相对完整、强大的运输系统。特别是应用高新技术,不断实现创新,运输生产力赢得更快的发展,传统运输业正在迅速转变成为以高新技术为主流的现代运输业,且在推动经济全球化和电子商务普及的当代经济社会生活中充当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进入新世纪,这些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出新世纪运输发展战略规划。发展国家综合运输体系NITS(NationalIntermodalTransportationSystem)是各国战略选择的共同目标,建立和发展国家综合运输体系成为全球运输业发展的主流。它表明,用全新的理念,实现全面的创新,最大限度地满足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运输需求,应对全球性变革的挑战(交通拥堵、环境恶化、能源短缺)和全方位的激烈竞争,是世界交通运输业面临的共同任务,也是竞争的焦点。主要发达国家的综合运输体系概况如下。
(1)美国
美国国家综合运输体系中心对综合运输体系的定义是:“对运输系统进行规划、建设和运营的一种方法,它强调运输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方式之间的衔接……”综合运输体系研究的专家G·穆勒在其1995年出版的《综合货物运输》(第三版)一书中指出:“综合运输体系系统是一种客货运输体系,其运输过程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信息交换,都有效地相互连接和协调,同时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当用于货物运输时,综合运输体系是货物在两种以上运输方式上进行的无缝和连续的门到门运输。其直达运输作业过程,通过一个货运单据,进行逻辑上的连接和处理。对于集装箱货物综合运输体系来说,货物在整个出行过程中一直保持在同样的集装箱内。显然,综合运输体系不仅包括与货物移动有关的硬件(设施或设备),而且还包括与业务处理有关的软件。”
到20世纪末,美国已经明确规划发展一体化运输。国会对已经存在的运输系统的变化作出反映,并把发展一体化运输作为一项运输政策。1991年,美国国会通过的《陆上综合运输体系效益法案》(INTERMODALSURFACETRANSPORTATIONEFFICIENCYACT-ISTEA1991,也称冰茶法案)明确指出:美国的运输政策是:发展经济高效、环境友善、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奠定基础、以较高的能源效率运送旅客和货物的国家综合运输体系系统(NITS)。1998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21世纪运输效益法案》(TRNSPORTATIONEFFICIENCYACT-TEA21)。该法案修订并增加了《陆上综合运输体系效率法案》中全面整合国家统一运输体系的各项原则。
面向21世纪,美国政府将把“改善交通运输安全,扩展机动性,支撑经济增长和商贸发展,保护环境,支持国家安全与利益”作为交通运输政策目标,使交通运输政策目标从更多地关注人和物的移动转变为提高国民的生活质量。
(2)欧洲
欧洲各国对综合运输体系系统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结论是:各运输方式的整合、发展综合运输体系等问题是当前十分必要和迫切的问题。
并且他们认为:以信息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和迅速普及,为建立和发展高质量的综合运输体系创造了有利条件。综合运输体系的概念,在西欧等国的应用日益普遍,并频频出现在相关文件中。如1993年欧洲运输部长会议在其综合运输体系(IntegratedTransport)术语规定中,对货物综合运输体系程序给出以下定义,“货物在同一个载货单元或运输工具中移动,载货单元或运输工具连续使用几种运输方式,在变更运输方式时其本身不进行货物装卸”。1997年,欧盟(EU)在其有关综合运输体系的政策文件中对综合运输体系的定义作了比较全面和系统的阐述和说明,主要内容如下:“综合运输体系”是运输系统的一种特性,这种运输系统在门到门的运输链中,按照整合的方式,至少使两种不同运输方式得到使用。
各国也加强了推进综合运输体系系统发展政策研究。1997年7月发布了有关综合运输体系发展的政策文件(COU243)该文件也是欧洲统一综合运输体系基础设施,并向民营部门开放的战略。指出欧盟范围内的整个运输市场,是欧洲“统一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包括政策和法规的协调。文件还明确:消除各种障碍,以提高整个运输体系的效率,积极采用信息技术,对全欧洲的整个运输体系进行规划、建设、维护和运营等。COU243文件是一个宏伟且有创新的文件,其目的在于鼓励欧盟内各国的自由竞争。而且,它也将对其他一些国家产生影响,如在地理位置上与欧盟成员国紧密相连的国家及与欧盟有贸易关系的国家等。
这包括美国及其贸易伙伴,也包括现在和未来与北美自由贸易协议有关的国家。
英国环境、运输和地区部(UKDepartmentoftheEnvironment,TransportandtheRegions)在其发布的政府白皮书——《新的运输政策,对每个人都将更好》和《2010年运输十年规划》中,把建立综合运输体系系统(TheIntegratedSystem)作为国家战略目标。
(3)日本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运输省对运输政策的方向是:从汽车社会向大宗的公共交通运输的交通体系转移,主要的政策措施是:铁路干线的高速化,发展城市铁道;航空网络的发展;充分利用铁路、海运等物资交流运输系统。
随着21世纪的到来,日本面对国内外的巨大变化,实行政府机构的改革,组建了日本土地、基础结构和运输部MLIT(TheMinistryofLand,InfrastructureandTransportofJapan),取消了原日本运输省。在1998年政府白皮书中,明确了开发建立综合运输体系系统的目标。白皮书称:为了加强国际和国内运输网络,运输部将坚定地推进综合运输体系系统的开发建设,在这个系统中,通过运输基础结构(硬件)的发展和运输服务(软件)的改善,使陆、海、空各运输方式实现更有效的一体化,目标是引导日本交通运输成为安全、可靠、环境友好和技术先进的现代运输系统。
(二)国外综合运输体系发展趋势
总结起来,国外运输体系的发展趋势如下。
(1)放宽管制,带来运输市场大发展
运输管制和放松管制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运输业的正常发展。运输管制与放松管制对运输业的发展影响过程,其实质就是在运输业的自然发展过程中,针对不同的背景条件,通过管制与放松管制政策的实施,凭借人为的因素产生对运输业发展轨迹的修正与诱导的过程。政府在其中就是导向和纠正的角色。
运输管制是一个历史过程,美国运输管制的存在超过了100年。20世纪70年代以后,英国政府率先执行了放宽运输管制的行动,之后,其他国家也执行了具有国情特点的放松管制的行动。放宽管制包括放宽市场准入标准,减少政府不适当的干预和不公平的补贴,推行国有运输企业民营化改革等。放宽管制带来了运输的繁荣。各种各具特长的企业进入运输市场,使运输市场细分程度和专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运输企业规模经济相对灵活,同样的市场容量可以接纳更多的企业。放宽管制大大加速了一体化趋向,创造了更为平等的运输市场竞争条件,提高了运输企业开展门到门联合运输的积极性,促进了综合运输体系的发展。
(2)运输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当今,尽管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相当强大的单一方式基础上的运输系统。但运输需求的增长和多样化,仍需要增加运输供给能力。传统做法则是修建更多的基础设施,而这种继续增加基础设施的做法受到人类可持续发展规则的限制。人们越来越关心环境状况,交通运输系统要付出的社会成本明显增加。当今评价运输是广义的,不仅仅着眼于传统的经济条目,还要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各个方面,如运输系统如何影响环境和生态平衡,还有运输带来的能源短缺等。
(3)需求结构的变化
20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相继步入信息社会,与之相应,在流通领域,卖方市场物流转向买方市场物流。买方市场物流的主要特点是消费者拉动、低库存、准时性、高频次和小批量等,用户对门到门运输的要求迫切。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的进出口贸易及其运输需求呈现急剧扩张的趋势,相应要求加强过境运输通道,综合枢纽和联络通道的建设,以及大陆桥运输通道的建设等。
(4)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
信息和通信技术,尤其移动通信、全球定位导航技术、电子商务、电子数据交换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使运输方式间和运输方式内的协调和整合变得容易实现并产生更高效率,从根本上促进了综合运输体系的迅速发展。
(5)运输设备(包括固定和移动设备)技术参数的统一化、标准化和匹配化有了一定程度发展
这里主要指集装箱及托盘尺寸和重量国际标准系列的建立和发展;集装箱装卸和搬运技术水平的提高;集装箱专用运输车辆和集装箱船舶的发展;大型集装箱专用码头和泊位及集装箱站场等的发展;集装箱运输、滚装运输和驮背运输等在国际和国内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大提高。
二、我国综合运输体系的发展
(一)我国综合运输体系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交通运输业为了适应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的需要,开始了较大规模的铁路、公路、水路建设工作,民航和管道运输在建国初一二十年内由于国民经济基础薄弱,发展相对缓慢。这个时期,通过向前苏联学习,虽然引进了“综合运输体系”概念,但并没有成为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指导方针,甚至还不被人们所了解。十年动乱后,我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国民经济蓬勃发展,而交通运输滞后问题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社会的发展,运货难、出门难成为全社会十分关注的社会问题。
改革开放初期,以郭洪涛为首的一批专家通过广泛调查研究,深思熟虑,首先提出了“综合运输体系”这个概念,指出:我国交通运输业必须是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五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优势互补的综合运输体系,以满足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对交通运输的需要。这在当时引起某些部门和一些从事交通工作的人不同的意见,甚至在一段时间内引起了争论。但经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这样一个过程,“综合运输体系”的理论和方法逐渐被人们理解、认识,并开始运用到交通运输建设发展的实践中。
在1984年国家科委编制的《交通运输技术政策》蓝皮书中,对交通运输技术政策要点第一条即指出“逐步调整运输结构,尽快建立经济合理、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
1987年,全国开展了综合运输体系发展大讨论,形成《中国综合运输体系发展丛书》,分理论探索和实践两大分册。
党的十三次代表大会首次提出建立我国综合运输体系。十三大报告指出,“今后相当长时期内要调整和改造产业结构的基本方向,其中之一便是加快发展以综合运输体系和信息传播体系为主轴的交通业和通信业”。但这是作为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目标提出,没有形成系统的政策。
需要指出的是,关于如何建立综合运输体系,一些长期从事交通运输领域工作的同志也有不少突破性的见解,如王庆云的《智能型交通系统的基本框架》、董学博的《论发展市场经济中的综合运输体系》。上述思想对我国在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方面具有创新性的发展,但主要是停留在思路和想法上。
由此可见,我国政府建设综合运输体系的决心是很大的,也看出了对综合运输体系认识的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不过,与发达国家建立国家综合运输体系的政策比较,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对建立国家综合运输体系系统在做法上的差异,最大的差异就是没有国家层面上的、类似美国《综合陆上运输效益法案》那样的法律规定和政策,只停留在号召式的、大政方针性的提出上。在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计划)上,同样是提出大政方针之后,就进入了单一方式如何发展,特别是如何建设上,铁路该怎么样、公路该如何发展、水运又如何等。由于没有国家层面上的具体政策,各种方式无论在战略目标上、发展规划上、政策法规上缺乏统一的原则和标准。因此,造成长期以来部门分割,各自为政,方式间脱节,争论不休等。
(二)我国综合运输体系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1)我国综合运输体系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