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一分钱的价值是多少?恐怕谁都很难一下说清楚。偶读《一分钱》的故事,倒颇受启发。
故事是这样的:一位铁匠看到年青力壮的儿子懒惰成性,便将他逐出家门,说你什么时候能够挣到一块钱再回家。母亲心疼儿子,就悄悄给了他一块钱,儿子便在树阴下睡了一大觉,才懒洋洋地回家,漫不经心地把一块钱扔在父亲面前,父亲看也不看,顺手把钱扔进了熊熊燃烧的炉子里,说,这钱不是你挣的。儿子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转天母亲又给了儿子一块钱,这回懒儿也长了一个心眼,快到天黑时才从几里远的地方跑步回到家,大汗淋漓地把钱交给父亲,父亲仍旧一把扔进炉子说:这钱不是你挣的。母亲一看儿子过不了关,遂对儿子说:你这样下去也真不是事。于是,儿子真的到了一个很远的地方,找到了一份扛木头的活,一连干了十天,每天除去吃饭,一天才剩一毛钱。第十一天,儿子拿着积攒的一块钱恭恭敬敬地放在父亲的面前,父亲依然顺手扔进炉子说,这钱不是你挣的。儿子一看,大叫一声,顾不得烧手,一把将钱从火中抢出来。父亲一看,这才说:“这才是你挣的钱,因为你知道心疼……”
当今社会中,我们又有多少母亲还在步那位母亲的后尘?看看我们的周围,“小皇帝”又怎能承袭我们未来的事业?
令人可喜的是,许多父母已经从蒙昧中苏醒,把教育后代,树立良好的精神风貌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只有让孩子们懂得每一块铜板来之不易,他们才能像珍视自己眼珠一样,把钱用在刀刃上,这一点,关键在于教育和引导。
据报载,一个家境并不宽裕的孩子,平日连一根冰糕都舍不得买,却能将零花钱积攒起来,捐赠给“希望工程”,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不正是我们应大力弘扬和提倡的吗?
反思一下造成孩子滥花钱的原因,一是孩子缺乏艰苦生活的磨练;二是从思想上认为钱来得容易;三是缺乏行之有效的教育和启迪。如果全社会都行动起来,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这项工作一定能成功,尽管这是艰巨而繁重的。
1994.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