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把伟大、崇高、坚韧、善良、温柔等词藻界定在“母亲”二字之前时,无疑是对母爱的礼赞和颂扬,因为一提起母亲,我们就肃然起敬。这是基于母亲曾经把她的全部的爱施于我们,我们无比感怀的结果。
可是,有一种爱往往适得其反,这就是溺爱。我小时候就曾听过一个故事,至今仍镌刻在脑海里。一个人临上刑场,要求见母亲一面。生离死别,母亲问儿子最后还有什么要求。儿子沉吟良久,要求再吃一口奶。母亲感到这个要求一点也不过分,因为儿子每次出去盗窃作案前都要吃上几口。万万没想到,这个儿子竟然一口咬掉了母亲的一只乳头,噙在嘴里,呜咽着说:“妈妈,是你害了我!”然后头也不回地奔赴刑场。顿时,母亲心如刀割,万箭穿心,悲痛欲绝。她不是伤痛,而是心痛。当我们在对儿子的忤逆行为抱有义愤之时,更为母亲亲手种下的溺爱之果而悲哀。
时过境迁,今天又有多少人仍在重蹈那位母亲的覆辙啊!这值得我们深思和警觉。
娇纵成性是家庭的腐败表象。如果一个家庭具有良好的环境,那么对于孩子则是幸运的。然而,有的家庭,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娇宠有余,生怕孩子累着、饿着、受委屈,因此,百般呵护,助长了孩子的任性及不良行为。他们认为,父母离不了我,我是家里的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一家人要以我为圆心。久而久之,父母、老人都围着他转了。想想我们过来人,哪一个没吃过苦,受过挫折?今天不是生活得挺好吗?所以,大可不必对孩子一味地迁就,百依百顺。孩子一旦失去了“监督机制”,家庭腐败就产生了。
不劳而获是孩子的生存方式。那位被处以极刑的人,罪名是盗窃,寓意是深刻的。在现实生活中,孩子溺爱成性,往往会以不劳而获的形式生存,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十足的依赖心理使其愈发显得“理直气壮”,贪婪地吞噬着父母的劳动成果。在他们心目中,父母生了我,就该养着我,反之,就会反目成仇,动辄呵斥、打骂父母。我们既为这样的子女感到汗颜,又为这样的父母感到羞愧。正是父母的管教无方,才酿成了今天的苦酒。可悲可叹之余,唯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走向深渊是自我毁灭的必然结果。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教诲、个人的努力和社会的规范。当家庭、社会等环境制约不了一个人的时候,那他就该到该去的地方了。父母的溺爱常常使一个人妄自尊大,唯我独尊。他偏狭的心理认为:既然大家归我支配,世界就属于我。一旦他那极度膨胀的自私心理受到遏制,就要危害社会,甚至铤而走险,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唯有如此,才能幡然醒悟,回头是岸。
诚然,我们的许多家庭已把对子女的教育问题提到议事日程,包括身体健康、智力投资、思想教育,因为这关系到孩子的成长、发展与成才,但万不可失之偏颇。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现在与未来的契合点,不可小视——这毕竟是一个关乎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的大问题啊!
199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