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事,真的如风。
1999年10月,我创作的散文《家·海·船》发表后,先后获得了汉沽区纪念建国50周年征文一等奖和天津市第九届“文化杯”散文创作一等奖,这给了我莫大的鼓舞。
一天,我突然收到了一封发自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陈列馆的信。打开一看,是一个大红的收藏证书,上写道:王雅鸣先生:您的作品《家·海·船》已被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陈列馆正式收藏。收藏编号:作家文献J6-30
特发此证
望着这份收藏证书,我如坠五里雾里。我从未给这个馆寄过作品,也从未有过联系,我的作品怎么会被他们收藏呢?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陈列馆可是中国文学艺术的最高殿堂,我怎能跻身于其间呢?
我试着拨通了他们的电话,道出了我的疑虑。一位工作人员耐心地解答道:“我们是通过因特网看到了您的作品,又经过层层筛选、评比,才正式收藏的。您的这篇作品我们选自《蓟运河》杂志……”
我听了,恍然大悟,眼前仿佛洞开了一片绿茵如毯的芳草地。《蓟运河》,我家乡的刊物。它凝结了我的汗水,付出了我的劳动,我的许多作品都发表在上边,《家·海·船》也是首先在它上边发表的。承蒙泛德公司的支持和帮助,使它上了网,文学馆的同志们独具慧眼又将它收藏,这都是网络的功劳啊!
1999年,由远方出版社出版了我的小说集《黑海滩》,泛德公司的几位老总鼓励我:“上网吧,让更多的读者都能读到它。”果然,通过“渤海明珠”网站,他们以特别推荐的方式在网上介绍了这部作品,并且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使我非常感动。几天后,副区长杨凯同志碰见我,兴奋地向我表示祝贺:“我在网上看到了你的作品,很精彩,地方特色浓郁,不错!”
通过攀谈,才知道杨区长在政务之余天天坚持上网,是一个颇有超前意识的“网民”。来报社送稿的团区委干部崔云强也对我说:“在网上看到你的小说了,什么时候签名送我一本……”我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要求。我知道:他不仅每天上网,还懂得电脑维修,设计软件。最后,他还建议:“你做个个人主页吧,以后有什么稿,就发个E-mail,省得再寄稿……”
不仅如此,广西梧州的文友,山东聊城的读者先后给我来信,要求惠寄我的小说。这些文友,我们素昧平生,从未谋面,却以文会友,是一张“网”把我们连在了一起,而以“网”会友,实为一桩快事儿!
我有一位同学,是个文学爱好者,大学毕业后去了日本发展。回国探亲时,我送了一本《黑海滩》给他。他高兴地说:“我很关注家乡的变化,我在日本时,就从网上看到了你的作品,那浓浓的家乡味,立刻就让我想到了在海边的生活,真是历历在目啊……”
几天前,我上网浏览,当我用“快捷方式”连接后,“渤海明珠”网站出现在屏幕上。我点击“文学艺术”栏,那一个个熟悉的名字映入眼帘:谷正义的《盐诗咸韵》.刘振江的《清凉河闲事》、王玉梅的《海边小酒店》、张醒亚的《盐滩冷月光》、冯伟的《秋风可语》……每一位作者都是我的师长和挚友,每一篇作品都能唤起我对生活的畅想和怀恋。这些作者满怀豪情,讴歌家乡的巨变,用自己的才智和激情,为家乡的文学画廊增添了亮丽的色彩。
尤其令人惊喜的是,在网上,我发现,不知什么时候,在我的作品目录下,又增加了《渔家纪事》,那是发表在去年4月22日天津日报上的作品,作品中写了渔家人“网”上销售的情节,讲的是一个网上情缘的浪漫故事,展示了渔家人崭新的生活理念,而这张网与故事中的网真是不谋而合啊!真诚地感谢泛德公司的老总,他们在向人们展示我的作品的同时,也在默默地提携、帮助、鼓舞着作者,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精神啊!
“网”事如风,“网”事如烟。当我每天坐在电脑前,双手快捷地敲击键盘,全身心地投入创作时,我知道,我已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了数以亿计的网民的行列。网络把我与你、与他紧紧地连在了一起,这就是网络时代的特点和优势,我庆幸,赶上了这“网”事如风的年代……
200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