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对某个第一次见面的女生有好感,那你一定会通过某种肢体语言传达给她;如果对方没反应,并不代表她没有接收到你的信息,而是因为你的肢体语言表达得不够准确。这就涉及到肢体语言中的神经学了。接下来,你将体验听笑话为什么会肚子疼而不是胃疼,灵感在晚上容易蹦出来,闹钟明明响了却还要赖床几分钟,哪怕一分钟也好。
为什么听笑话会肚子疼?
有时候,人们对自己说过的错话或做过的蠢事,表示懊悔的时候,会问自己是那根神经搭错了;对于别人突然之间不可思议的举动,人们也会说他(她)是不是“搭错神经了”。
比如,在美国就有一位7岁男孩迈克·史密斯,就因为“笑神经搭错”,从而出现了听笑话肚子疼的奇怪症状。迈克的母亲玛格丽特说:“他从出生之后,就从没有笑过一次,即便是听到最可乐的事情也板着脸。而每当他听到笑话时,他就会莫名其妙的肚子疼起来。我们怀疑,他的肚子疼是否和所听到的笑话之间有联系。”
当医生对迈克进行检查之后发现,迈克很可能患有一种名为“笑肠症”的罕见怪病,他的幽默感的神经很可能“搭错线”,意外地与负责肠道疼痛神经相连。神经学专家斯提芬·莫里斯决定为迈克的腹部和大脑进行CT扫描,在扫描同时,他为迈克读各种可笑程度不同的笑话和漫画,以观察他胃肠道和大脑的反应。
结果,CT扫描显示,迈克腹部的肠道有一种特殊的现象。每当讲到可笑的地方时,他的肠道就会开始蠕动,而他大脑中通常负责幽默的区域却没有任何变化。在最好笑的片段,他的肠道运动最剧烈,甚至仿佛抽筋一般。斯提芬还推测,迈克的大脑本来负责幽默感的神经很可能“搭错线”,意外地与负责肠道疼痛神经相连,从而导致他听到笑话时,就会肚子疼。
大脑有1000亿个神经元,单是在大脑皮层中就有约140亿个神经元(神经细胞)。大脑由此形成的突触有1014~1015个触点,这些触点形成无限多样的回路,产生无穷无尽的思想。当我们内心有一个意念涌出的时候,脑中的一些神经细胞便会释出与该意念有关的神经传递素把讯息传送给其他脑神经细胞。
所以,当一些神经细胞错误地把带有特定意念信息的神经传递素传给“非”目标细胞时,就会形成错误的思想网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搭错神经了”,自然会说出令人费解的话或做出不可思议的举动。
一个由日美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发现,脑神经细胞中的两种酶若出现异常,将导致脑神经网络“短路”,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搭错了神经”是有可能的。
耳朵发烧是有人在想念你吗?
按照我们中国人的说法,耳朵发烧,那说明有人在想念你了!事实真的如此吗?
在科学家眼里,耳朵发烧表明这侧的大脑正在工作,而且,就是这个时候,你获得了一瞬间的灵感,想出了某个好点子!
人作为一种恒温动物,当所处的环境温度改变时,体温调节中枢便会通过控制血液循环、表皮散热、出汗等方式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两只耳朵凸出体表,且耳皮下的毛细血管密密麻麻,非常有利于散热,并且连接着身体和大脑的颈动脉不时向大脑传输着血液。血液流经颈动脉,流进大脑,再顺便到耳朵的内耳里逛一圈。这样,耳朵的温度也随即提高了。比如,在做完某项剧烈的体育运动后,往往会感到耳朵发热,这是因为人们进行运动时,心脏跳动加快,把更多的血液供给四肢肌肉,身体运动之后,肌肉所需血液减少,于是就会有多余的血液流向头部及耳朵,所以会感到耳朵发热。过一会儿,心脏供血逐渐恢复正常后,流进耳朵的血液自然就减少了,于是就不再发热了。
另外,如果大脑某侧的活动比较频繁,那么它就需要更多的血液提供,而脑部的血液提供主要通过颈部两侧的颈动脉,它向大脑以及内耳不停地输送血液,某侧大脑半球的血液流量比较多的时候,这一侧耳朵的温度也会比较高。
为此,澳大利亚的两名科学家利用这一原理,开发出了一种测量内耳温度的高科技“帽子”。这个“帽子”很小,能塞进耳朵里,“感受”耳膜温度的细微变化。如果这侧耳膜温度稍有增加,就意味着这个脑半球的血流量增大了。对此,他们解释说:只要测量出耳朵的温度,我们就能够清楚地知道具体是哪个部分的大脑活动频繁。”这也是某侧耳朵发热的原因。
参考《耳朵发烧有人念叨? 》,《科学与文化》,2006年,02期。
灵感是怎么来的?
人们常说的“灵感”或“顿悟”,它是一种突发性的非逻辑感性思维,不受理性支配,常常是受到某个偶然的外部刺激因子或脑内感悟因子的触动或引发,而在大脑中突然得到答案的“闪电思维”过程。大凡经历过创新或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人,都能体会到某种灵感产生时的神秘激情:那种突发的﹑脑海中一闪念的想法,使你久久探索而未得其果的艺术创造和科学研究豁然出现一个全新的精神境界。
自然界闪电的产生是由于雷雨云中聚集的电荷达到一定的数量时,在云内不同部位之间或者云与地面之间就形成了很强的电场。在电荷越积越多、电场越来越强的情况下,大气层中那些飘浮的云块都被充分极化,云底首先出现大气被强烈电离的一段气柱,这种电离气柱逐级向地面延伸,在离地面5~50米左右时,地面便突然向上回击,带电云层和地面之间发生强烈放电,产生耀眼的闪光和巨响,一次闪电过程历时约025秒。然而,在人们的头脑中,也常有“闪电”掠过的体验,其过程的确像稍纵即逝的闪电。但两者之间还是有不同的,闪电耀眼明亮,一闪即逝,闪过之后是漆黑,灵感闪过之后,在人的心灵宇宙将产生一轮明月。当灵感产生时,大脑也会产生强烈的情感振荡,使长期百思不得其解的某种关键环节突然贯通,瞬间“顿悟”出清晰的“答案”。
灵感的降临总是在灵感获得者经过反复苦思冥想后才产生的,它是“长期积累,偶然爆发”的过程。有的放矢,带着潜意识的指向以及朦胧中的若干问题,潜心探索、研究,尽可能多的在脑海里储存许多相关信息,形成许多“游离”的“知识云块”,使大脑处在“盘马弯弓,一触即发”的状态。
一旦得到某个激发或启发,就像“闪电”一样,使脑内在平时无法沟通整合的游离态“知识云块”在瞬间突然贯通,长期处在沉睡之中的相关信息被激活,产生质变飞跃,在脑内由此形成一道亮丽的闪光,一个令你激动不已的“答案”突然产生,长期思考的问题得以解决。比如,在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研究过程中,克里克与沃森两人起初认为,DNA应该是三螺旋,他们费尽心思,用金属线、金属片、有色小球和纸板,以“搭积木”的方法终于完成三螺旋模型。
当他们把模型展示给当时该领域的权威学者威尔金斯和弗兰克林时,却被当头泼了一盆冷水。弗兰克林明确指出该模型的缺陷,这让两人沮丧无比,此后两人的思路暂时陷入僵局。1953年2月14日,威尔金斯在学术讨论中展示的DNA晶体衍射照片,使沃森和克里克豁然大悟!这照片犹如一道“闪电”,使沃森和克里克的大脑中产生了清晰完美的DNA双链螺旋结构模型。这一发现使他们在1962年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还有像世界著名化学家凯库勒,在分子结构理论研究中,由于长时间的思考、积累,在朦胧中感受到碳原子的长链像蛇一样的盘绕弯曲,这一图像使他成功地悟出了苯的六角环形结构式。
大脑中产生“闪光”的过程也是一种短暂快速的瞬间“受激顿
参考《精神X档案揭秘》,刘多年著,科学教育出版社。悟”现象,由于某个启发或激发擦出的“灵感火花”与闪电极为相似,也是转瞬即逝,需要立即记录。在大脑中相关知识信息的储备过程类似于暴风云中的电荷积累过程,而这些“知识电荷”或“知识云块”在起初聚集的过程中是处于“游离”状态的,我们的大脑不停地接受大量的外界信息和脑内自省信息,其中一部分可以被人自觉感知,并且加以整理;而另一部分则成为我们的潜意识,这种潜意识事实上仍在活动,并不断进行新的排列、组合。
在一定条件下,一旦受到外界特定事物的触发,潜意识便会跃入到人的自觉意识中,为脑海产生“灵光一闪”做物质准备,当它的结果忽然呈现时,便给人一种思路豁然开朗的感觉。
灵感通常是右脑活动的产物,美国科学家马克·比曼等人的研究证实了这个结论。他们用功能磁共振成像和脑电图技术研究志愿者在解决问题时的大脑活动结果显示,准备进行创造的人更容易产生顿悟。
顿悟的出现与大脑右半球颞叶中的前上颞脑回区域有密切关系:当研究对象顿悟出答案时,这一区域活动明显增强,并在顿悟前03秒左右突然产生出高频脑电波。研究人员相信,这一脑区会将零碎的信息集中,当所有信息能构成完整答案时,就会下意识地变得活跃,产生瞬间领悟。人们在顿悟前的03秒左右突然产生出高频脑电波,与自然闪电发生时的强烈放电和约025秒的闪电历程何其相似!
所以,灵感的产生给人一种“闪电”的感觉是有道理的,绝不是偶然的。
参考《科学家揭密灵感来源》,2006年05月11日。
你的细胞能感觉你的思想吗?
美国测谎仪专家巴克斯特的研究伙伴--法兰西女士,列举了许多巴克斯特万物有灵的感应实验。她提到一位美国大学生,由于接受不了巴克斯特的观点,想要亲自试一试。对此,研究人员便取下他的个体细胞,用仪器密切观测细胞的变化,同时,让这位大学生待在另一个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