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美国加州的车站等车,你会发现同一路的公交车同时停在你身边的概率很大,而你选择乘坐后一辆车的概率更大,这是为什么呢?如果此时你有一辆车,而你正好也接到一个电话,然后你就聊开了。也就在同一刻,一辆非法出租车与你同向而行。你们一同从警察身边经过,为什么警车突然追你而不追非法出租车呢?
为什么开车打电话比乘坐黑色出租车更危险?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有一边开车一边想其他问题,或者一边开车一边打手机的习惯,还有像有些田径运动员在起跑的一瞬间、足球运动员在射门的一瞬间可能会出现思想“开小差”的情况等等。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些人可能会发生交通事故,运动员可能会失去比赛名次。
以上还是次要的,因为对于有些棘手或紧迫的工作,思想“走神”可能会产生更严重的后果。
在日常生活中,大脑似乎总能毫不费力地完成各种认知任务,比如,边唱歌边看电视画面等等,可一旦同时处理两项带有危机或危险因素的任务时,大脑处理信息的效率就会严重下降。
对此,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神经科学家保罗·杜克斯和心理学家勒内·马鲁瓦的研究可以证实这个观点。他们在研究报告中说:大脑神经系统中存在一个“瓶颈”区,这种“瓶颈”效应是由于大脑侧前额叶及上额叶在处理双重任务时的反应乏力造成的,它们会自动选择其中一项任务响应,而第二项任务会被自动延迟。
另外,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的神经生物学家也发现 :当大
参考《一心不能二用的科学依据》,《大众科技报》,2007年02月06日。
参考《研究揭示忘我状态下大脑活动的机密》,2006年04月21日。脑需要专注于一项棘手的任务时,自我意识功能就会被“关闭”。研究小组利用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扫描9名志愿者的大脑,发现当人们全神贯注于时间紧迫、困难的任务时,大脑就具有了某种自动功能。处理棘手任务时,大脑会分配资源,自我意识功能被关闭,当大脑需要把全部资源集中起来完成艰难的任务时,和自我有关的大脑皮质就受到了抑制。正因为如此,大脑才有足够的空间及注意力去全力以赴处理棘手或紧迫的事情。
所以,面对需要专注或者棘手的工作时,思想一定不能“走神”,否则,可能会有灾难性的后果。比如,在开车时打电话尤其危险,甚至超过乘坐黑出租车的危险程度,因此,一定要杜绝边开车边打电话的习惯。
以上所列举的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大概率事件,所以发生的概率也很大,所以要做大概率防范。
为什么人在生病的时候会进行心量抗争?
现代医学对人的生理、病理方面的研究较为重视,而往往忽略了人的精神心态影响疾病的客观事实。事实上,人是肉体和精神的统一体,精神心态对身体的康复起着重要的作用,躯体的疾病可以影响人的精神心态,而精神心态同样可以影响人的生理和病理状态。对此,欧洲研究学者约翰·奥古里斯特(Johan ·Algrist)说:“否定精神状态与免疫作用之间的密切关系,应该被认为是一种科学自杀。”人们已经认识到,精神心态对身体健康有着很大的影响,心理因素会直接影响生理反应和我们体内的化学平衡。
精神心态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正确使用它可以披荆斩棘,去为健康愉悦的生活开辟坦途,反之,它会制造心灵和身体的灾难。美国有一名叫安那的妇女,她脖子后长了一个恶性肿瘤,并且她的右臂已经萎缩,动弹不得。到医院检查后,医生说安娜最多能活三个月。后来,她意外地遇到了一位心理学家,并且这位心理学家向她介绍了一种“自我想象疗法”。之后,安娜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她把那肿瘤想象成附在她背上的凶残恶魔,而把她身上的白细胞看成是骁勇的骑士,他们各个手执利剑在同她背上的“恶魔”厮杀。等到一年后,安娜的病情出现了奇迹般的好转,肿块已经大大缩小,手臂也能动弹自如。用自我想象疗法,最终安娜彻底摆脱了病魔。在大脑和免疫系统之间是有渠道暗自相通的,通过“心态开关”调控,数目众多的“信息分子码”在这些渠道之间进行着不停的“双向通讯”。
“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精神心态就像“水”,既能使病体走向康复,也能使健康的机体沦为病态。前苏联有学者曾进行过这样的实验:当他们给病人暗示积极的情绪之后,病人的白血球数量增加了1500个;当暗示了消极情绪之后,病人的白血球数量减少了1600个,而白血球是人体抵抗疾病的核心免疫细胞。一个人的“潜意识”被认为有病,就会生病,潜意识认为自己的病会好,它就会好。
参考《精神X档案揭秘》,科学教育出版社。猛一听,似乎没有人会相信,但事实就是如此。世界各国掀起的“精神疗法”、印度瑜伽术的“冥想”、佛道两家的“精神修炼”、气功的养生治病等等,都说明人的心态具有调控健康的功能,也是人类亟待开发的最宝贵资源。
我们每天都能感受到精神情绪和心态的力量,比如,当人们困窘的时候,脸会发红;当人们受到惊吓的时候,脸色会发白;而当人们紧张的时候,手心会潮湿,膝盖会发抖,这些都是心理影响身体的实际例子。人在患病时需要“心量抗争”,只有对战胜疾病有信心的人,才能有效地调动机体内部的免疫力量,进而可促进早日康复,即谓之“心理免疫”。大量事实说明,在病魔面前,心理防线一旦崩溃,则会成为疾病的牺牲品,这种心态就像一把杀人的软刀子。
有很多人从医生判定的“死亡线上”奇迹般地挺了过来,这一切都归功于精神心态的力量。精神心态的确像一个“双向开关”,它可以随时接通与机体、器官、免疫系统之间的联系回路,如果潜意识意念给大脑输入的是机体向健康转化的“正向信息”,则起“正向开关”作用,机体或器官组织的免疫应答机制被开启和激发,调动了机体的自我康复系统发挥功能,使疾病逐渐痊愈。如果潜意识意念给大脑输入的是病态信号,则起“反向开关”作用,此时“病态意念”就会引起机体器官的病态反应,使免疫应答和自我康复机制受到抑制,健康状况开始恶化。
日本学者春山茂雄在《脑内革命》一书中,以深入浅出的文笔论述了“病由心生,心来治病”的道理。他认为,人的一切精神活动,包括思考、意念、情绪反应乃至更高层次的自我精神理想的实现等都会在脑内被“物质化”,凡利导思维、正面心态、心想好事、愉快心情等,都会在脑内产生有益的激素,如“脑内吗啡”,反之,则产生对人体有害的激素,如去甲肾上腺素等。德国内科医生哈默博士认为,癌症是由于患者本人有激烈的内心冲突引起的,他还曾经根据500个癌症病人的检查结果得出结论:癌症是恶性情绪冲击下在人脑里的一个程序编制错误的结果,程序编制错误会使控制细胞再生的“密码”发生错误,错误的密码引起细胞的变性,产生癌瘤。人的精神状态既可催发癌瘤,也能抑制癌瘤。癌症病人许多是被自己的潜意识吓死的,认为自己该死了 他就给吓死了。
据德国健康杂志《生机》的报道,一位医生经研究发现,人体自身有能力治愈60%至70%的疾病。这位医生说,科学家目前已经解开了机体自愈的一些秘密。当人有不适或生病时,身体可以从自身的“药铺”中找到30至40种“药”来对症治疗,这种治疗过程是由荷尔蒙、免疫抗体等因素综合发挥作用的。在这一过程中,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非常重要。
一直以来,疼痛都是医学界面对的强敌,尤其是慢性疼痛到底是由什么引发的。
科学家认为,是大脑制造了你受伤的“假象”,然后通过神经系统让你感到了真的疼痛。从人类进化学的角度来说,疼痛并非完全是坏事。急性疼痛来自于人体外部器官,神经传感器能够借此告诉你身体的哪个部位受伤了,这套警戒机制可以让我们避免受到更重的伤。但是,一旦这种疼痛发展成为慢性疼痛时,这种警戒作用就毫无意义了。
对于健康的人来说,一旦身体损伤得到修复,这些神经细胞就会停止传送疼痛信息。而有人之所以患上慢性疼痛,就是他体内的神经细胞在损伤修复后仍然继续传送错误信息。医生们已经了解到,人体受伤后,大脑和脊髓在接收和传递受伤信息时能够形成一条“疼痛通道”,而这条通道可能会在伤好之后病态地继续存在好几年。
实验证据表明,慢性疼痛是由脑部失调造成的,大脑对受伤情况的记录出了错,“制造”出了身体受伤的假象,导致“疼痛通道”一直在工作,人体最后就感受了真正的疼痛,而维持“疼痛通道”一直工作的指令和动力来源于挥之不去的“潜意识病态信息”。美国维克森林大学的小山哲夫博士进行的一项试验证明,积极的想法对疼痛有一种出人意料的强大的震慑作用,它和吗啡一样,可以抑制28%的疼痛感。通俗地讲,积极的想法就像一剂吗啡,能使人振作。
由此,研究者得出结论:疼痛是一个综合作用的结果,止痛药不是最好的选择,我们还需要开发大脑的潜力来控制疼痛,这才是最佳的治疗方法。研究还发现情侣亲密瞬间也可以减轻疼痛。
已有许多科学证据表明,精神活动过程中伴随着形形色色的物质分子的产生和相互作用,每一精神活动都可追溯到和脑的化学反应有关。
科学家在脑内和体内已经发现了许多信息分子和功能分子,这些“分子”因对人的心态、情感、健康和免疫系统有强烈影响而引人注目,它们就好像是在人体内到处流动的一小部分“微脑”,它们能制造和释放激素,也从大脑直接接收信号,甚至还把信号送到对行为施加影响的大脑,有的分子还在免疫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之间进行双向通讯,起着媒介分子的作用。
从极其微观的层次上,科学家们得以跨过横在情感、健康、精神作用和分子之间的巨大鸿沟,并且不断寻找和破译着联系情感、心态与健康之间的纽带--“信息分子吗”。喜悦的精神感受,它会作出喜悦的体内生理反应:忧愁的精神感受,它会作出忧愁的反应。通过思想心态来改变脑部神经化学物质,进行心理或生理的调节。人们可以利用自己的精神心态来调控机体为自己治病,这已为很多人所认可。
有星星的夜晚不适合作战?
成语“积习难改”,意思是说,长期形成的旧习惯很难更改。长期的行为模式导致的惯性思维,出自巴金《论自己的创作·小序》:“真是积习难改,拿起笔,就像扭开了龙头,水荷荷地流个不停。”
惯性是经典力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的含义是“一种力量的持续与趋向”,它是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属性,不仅静止的物体具有惯性,运动的物体也具有惯性。同样,人的思想习惯也有其强烈的惯性,即一种难以改变的行为趋向与思维模式。
列车的惯性是有形的惯性,克服它需要等动量的作用力及相应的能量制动措施。“思想惯性”是一个无形态的惯性,征服它同样需要巨大的“心力”作用,正所谓“积习难改”。长期的思维习惯形成一种定势概念,经验积累已形成了对认识事物的先入为主的习惯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