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谷融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文学是人学”的命题。其基本精神与内涵是“人道主义”。人道主义的核心内涵是用一种尊重人、同情人的态度来描写人、对待人。高长虹的文学作品中,都是把人放在主体位置而写的,充分展现他的心性与精神,显示出尊重人的人道主义精神,他揭露封建社会黑暗统治时说“给生命以死灭的,把人当猴子叫他玩,那可笑的简单把戏。”
纵观高长虹的创作思想,是符合“文学是人学”这一观点的。他在《生命在什么地方》一文中写道:“我始终没有得到过生命。”“我蹲下去扳起那块很小的石头,一只快死的小虫压在底下,他的身上写着‘生命’,被压抑的小虫生命,被窒息的几乎喘不过气来,只发出颤抖的极细微的声音,几乎使我不能够听见。”这被压抑的小虫,可以说是作者生命的象征与化身。要实现生命的自由与快乐,只有掀掉压在自己身上的石头。这里,高长虹对崇高生命价值意义的理解正是对人性的生物性与社会性的双重全面理解。高长虹在《生命在什么地方》文中提到的“父辈”,正是封建家庭的代表,他们对生命和人性的理解,只停留在自私狭隘简单存活的保守封建观念上;而高长虹所代表的年轻一代对生命与人性意义的理解,并非只停留且否定为活命而活命庸俗苟活的意义层面上,而是把生命与人性的意义与价值与追求实现民主自由文明进步的民族解放事业,以及个性解放之内涵深层意义紧紧融透在一起的。
哲学家李泽厚先生曾说明过两种人性的片面异化:一种是把人等同于是动物性那种片面性将导致的纵欲主义,这是一种感性异化……高长虹《论杂文》一文表现出这种倾向,也正说明高长虹并非是谈性色变精神脆弱的禁欲主义者,表现出他从人性本真与社会双重层面揭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高长虹在《镜的自白》一文中,借镜的自责,表现他对本真基本人性的渴望,体现了他以“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认识把握文学本质,肯定文学作品的基本标准:尊重人,解放人。
高长虹在《穷人世界》中写道:“愿我终生是一个穷人。愿我终生爱穷人们。”这正是他具有爱憎分明无产阶级人道主义精神的思想表现。高长虹在《你们在苦难中的人类呵,我援救你们》一文中表述道:“只愿确吐出苦味来,给你吃!”“我愿给你们乐天,刚健,敏活,大无畏,给你们所需要的一切!”他还深情地感叹“人类的苦难几时了呵!”“不妨牺牲你自己,可是你珍爱别人的生命!”“你苦难的人类……我来援救你们!”
这些饱含深情的语言,正是高长虹创作思想中以人为本的集中深刻体现,他在《论小说大众化》一文中明确写到:“小说第一条件是必须写人。人是小说的主体。”“没有人,就没有小说……是要写得生动,就像活人。”就是要文学作品,写出人的思想,写出人的独特个性来。
他在《小说里要求活人》一文中,提到“小说性还是人性。”这正是他“文学是人学”思想的彰显。高长虹在《少年维特的烦恼与强盗的比较及其它》文中肯定“少年维特之烦恼更伟大,因为这里是利他的感情。”很显然,这种“利他感情”无疑是人道主义的体现,这正是高长虹“文学是人学”思想的体现。
高长虹先生写的《苦人们》对穷苦人充满无限的同情,对穷苦人“他舍身救人,吃苦不吭气,受人陷害与疑忌,然而他终能保持他的伟大。”“没有比他同我更亲近,也没有人比他同一切人更亲近。”他还在他《诗人的启事》一诗中写道:“我始终有一副心情,眷念着人类的痛苦,忘记了自己的安宁。”这正是他“文学即人学”思想的流露。马克思主义学说本身,则不仅不忽视人,而且始终是以解决有关人的问题为自己的出发点和中心任务,马克思始终把革命同人的价值、尊严和人的解放、人的自由等联系在一起。
高长虹说他“走进文艺界时的理想,是把文艺界团结起来与现实的黑暗势力作战。”(《文集》下《一点回忆》)这同鲁迅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从事文艺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造中国,改造人生。看来,他无疑是把人生当文学的核心,这正是他“文学即人学”思想的体现。
高长虹说鲁迅的《呐喊》,“描写的深刻处,在当时是无与伦比的,写实中间,常有热情流露。”原因是“有根深蒂固的人道主义作创作轴心。”(《一点回忆》)他曾强调“艺术是人民意志的表现”,“必须使自己的意志和人民的意志达到统一”。他始终坚持艺术的人民性,这正是中国新文学的基本精神,也是高长虹以人为本思想的基本体现。
高长虹写的杂文《赞美与攻击》,可以说是深邃剖析人性特点的犀利篇,是一篇散发着人性光辉的作品。从人性负面弱点打捞沉沦的人性。只喜欢“赞美,是人性中的一种通弊。一般世俗之人,只喜欢赞美”,而不喜欢“攻击”,常常沉湎于“赞美”之中,只喜欢阿谀奉承与谄媚的顺耳之言,而厌恶听触及自身癞疮疤刺耳的“攻击”之语。那是人性中一种“庇真短趋虚荣”之劣性表现。他以辩证的哲学观点,揭开人性中徒求虚名的虚伪面纱,唤醒麻木陶醉于“赞美”,讳避“攻击”,与对“攻击”神经质恐惧的人们,以改变人性中的劣性通病,使人性趋于完美境界。从人性的另一层面分析,“赞美会使人陷入固步自封的被动境地,甚至会有碍人的独立与创新开拓进取精神的形成与升华”。鲁迅先生曾入木三分地彻底摒弃一切关于绝对至善至美、全面永恒的乌托邦神话。他固执地要人们相信,有缺陷有偏颇有弊病,才是人生常态,才是正常的人生与人性。高长虹正是基于鲁迅先生这一思想观点,而写出《赞美与攻击》这篇寓意深刻而具有独特见解的杂文。这一篇杂文,是一柄戳穿人性弱点与弊病的利剑,它可以打磨人性趋于完美,让人们不要被无聊虚伪甚至是阴谋吹捧冲昏头脑,而应当冷静地在骂声中清醒自信地活着。这就是他《赞美与攻击》体现出深邃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