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个人,当过中小学教师、做过杂志社的编辑,又长期为青少年写作作品,可以说和学生作文打了一辈子交道。退休后,又有不少学校请我去讲课,讲的大部分是作文。这些讲稿,确是我多年来对作文的一种思考和认识。不少教师建议我,把这些讲稿整理出来,出版成一本书。我采纳了老师们的建议,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作文课讲稿》终于问世了!
我想在这个讲稿中,告诉中学生的第一个问题:作文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写作文?也许不少中学生认为,这是一个极简单的问题。他们会回答:为了交流的需要呗!人一开始说话,就有了交流的欲望。他们和大人交流,同同龄人交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语言交流。可是一个人长大一些,认识了一些字,仅仅用语言来交流,就不满足了,他们要表达自己的心灵活动,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意愿表达出来,同人们进行交流,这就不是一般的语言交流,而是一种文字交流,这种文字交流,自然也就是作文了!这样看来,作文并不神秘,它只是伴随着生命个体而来,并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种表达能力。也可以这样说,它只是人类心灵的感光镜,观照事物和表现事物的一种自主性个体行为。作文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奥秘,它只是每个学生都能达到的一种存在方式。农民伯伯种地,是一种在大地上的实践行为,作文也是学生,在稿纸上的一种实践行为。这么简简单单的道理,是不是我们的老师和同学们都懂呢?我的回答:不完全是。在长期传统的作文教学中,不少老师把作文看作是一种单一的语文课练习。他们的作文课,是在教给学生用一套模具,制造一件件产品的流水线作业。这就把作文引向一个误区,使中学生作文出现了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学生不愿意作文甚至害怕作文,他们没有作文的欲望,把作文看作一种额外的负担;二是学生在作文写作中,感觉到没啥可写,写什么的问题没有解决;三是不知道怎么写。总括起来,可以归纳为:害怕写,没啥写,不知怎么写。在这三个问题中,我们的老师,往往只重视后一个问题,忽视了前两个问题。我个人认为,忽视了前两个问题,就忽视了作文的根本。使整个作文写作变成“老师出题,学生应命而写”的过程,至于学生愿不愿意写,写什么,怎样才能进入最佳状态,我们的老师并不去过问。在我看来,愿意写和有内容写,恰恰是作文的关键。只有解决好这两个问题,才能解决好怎么写的问题。我们说,新课程标准下的作文教学,应当遵循一条让学生的人生,能够在作文中自由徜徉,并能自由地抵达其生命辉煌处的路径。
我想在这个讲稿中,告诉中学生的第二个问题:怎样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我们说,作文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写作的冲动,来自于内心的表达和交流的欲望。特别是一个人,通过对生活的感受和思索,产生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生活认识时,他需要寻找一种方式,来与他人进行精神层面的交流与沟通,而这种方式就是一种作文的方式。我们中学生作文,尽管有别于作家的写作,但生命与我们中学生写作的关系同样是:写作与生命的关系不是一种作文的形式,而是一种人生的形式。我的这部《作文课讲稿》,洋洋洒洒几十万字,涉及中学生作文的方方面面,但它又和以往的作文辅导书不同。以往的作文辅导书,多以学生的作文为例。我这部书,却绝大多数以名家大家的经典作品为例。给中学生讲作文,为什么却要讲名家大家的经典作品?我想,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从名家大家的经典作品中,体悟文字、结构的精美、独特之处,并结合名家大家的作品,讲授写作技巧,这就很容易解决“怎么写”的问题。我想,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习名家大家的经典作品,使自己的心灵得到陶冶和感化。我要告诉同学们,这点至关重要,它会使我们在长久的熏陶中,在思考生活和下笔作文时,心灵就会形成和充满自己的情感世界。
我们说,作文的关键是把外部生活世界转化为内部(心灵)生活世界。也可以说把体悟生活中的“心有所想”变成笔下的“写有所成”,这就要把作文放在一个人生的平面上去思考。我遇到一些中学生,面对一篇作文题目,常常束手无策,不知如何去应对。同样是两个中学生,一个受过良好的作文教育,一个未受过良好的作文教育,他们同处在外部生活世界时,前者往往能够迅速地将自己对这个外部世界的印象、认识、情感体验等等,转化为自己丰富多彩的内部世界;而后者往往茫无所知,不知如何去做。我想,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比较复杂,但缺少对生活的发现,恐怕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正如罗丹所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在作文教学实践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要引导他们在观察中学会发现,在体验中学会发现,在想象中学会发现,在思考中学会发现。发现能力实际上是由外部世界向内心世界的转换能力,这种能力具备了,提高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就会由简单到丰富、由干瘪到丰满,他们再也不会感到笔下所无,而会觉得下笔如有神。
我想在这部讲稿中,告诉中学生的第三个问题:就是要解决怎么写的问题。我们的作文,强调写作者的主体性和个体性。强调这一点,就是强调作文的独创性。独创性来源于思维的个性,来源于对人生的独特感受。我们说,一个人的写作过程,实际上是一种个体生命能量的释放过程,就像花要开,草要长一样,是一种天性。可是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不是充分引导学生展示这种天性,而是压抑和泯灭这种天性。他们把作文教学,变成依照工艺流程规则那样,教学生进行工艺操作的一种训练。这就把用语言文字来表达心灵的一种活动,被异化为身外之物,挥笔写作再不是听命于个体生命的本身,而是被种种身外的写作工艺牵着鼻子走,这就使整个个体生命的写作行为丧失了自主性,自己想说的肺腑之言不得不搁置起来,去拼凑别人早已说厌了的大话、空话、套话,这又怎能写出好文章来呢?写作的个体生命的能量又怎能进行释放呢?中学生作文的又一个现状,就是大同小异,彼此雷同。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传统的作文教学长期形成了一套应付作文考试的套路,这种套路把学生活跃的思维固定化、模式化,走入惯性思维的死胡同。我们说,作文既是一种精神的个性创造,它对“自由”的要求是相当高的。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只有对学生的心灵进行彻底的解放,学生才能带着生命的热情去自由地书写。作文的创造性,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学生的激情。学生的激情又从何而来?学生的激情从现实生活中来,是对现实生活最强烈、最生动的审美感受,是对世界具体感受的独特方式,是能动的创造与发生。一些中学生在作文写作中,缺少自己的激情,不大注意去写自己的独特感受,而用它人感受或公众的一种泛感受代替自己的独特感受,这样的作文是缺少审美价值和生命力的。我个人认为,生命个体的独特感受来自于富有善感的心灵。文章的情感缺失,往往在于情感形式的贫乏单调。我们要写出具有独特个性的文章,重要的不是写作技巧,而是情感的丰富性。什么样的作文,才是真正的好作文,只有把自己独一无二的内心世界,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才是真正的好作文。为什么呢?因为越是个性化的东西,就越是能够打动人。
我想在这部讲稿中,告诉中学生的第四个问题:就是要掌握语言的运用,使语言成为智慧的一种生成机制。我们说,写作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是人类本质力量的显示。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作文是学生通过语言来提升自身“智慧”品质的一种原生的生命冲动。那么,又何为智慧呢?智慧是人类所具有的一种能够认识和把握事物,并且能够在此基础上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在作文写作中,语言是提升学生智慧的重要一环。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文字不同于口语,它比口语更简洁、更集中、更凝练。如果口语锻炼了人的思维应变能力,那么,书面语更容易培养人的独立思考的严密性和深刻性。一个中学生的作文,语言贫乏枯燥,也说明了其思想的干瘪;相反,语言丰富多彩,也显示了思想的丰硕。我们说,写作需要语言去完成,思想的实现,同样需要语言,语言的活力总是同思想的生命力相辅相成,它不仅反映了作者写作能力的高下,也是一个写作者文化修养、人格魅力、胸襟气度等综合素质的写照。
中学生作文,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强化语言的训练,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我们说,语言是智慧的载体,强化语言训练,实际上是在提高写作者的智慧水平。这样做,可以达到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将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使思维的内容变得更明确、更集中、更直观;二是通过语词的运用,可以更好地驾驭思维活动,使那些松散、杂乱的内容,被集中被统摄,从而使思想变得更明确、更清晰。只有熟练地驾驭语言,个体生命的写作才能变得多姿多彩。
这部讲稿,共分为基础篇、表达篇、技巧篇、应试篇和创作篇五大部分,四十二讲,旨在增加同学们的知识储备、生活储备和思想情感储备的酵母,使他们个体生命中的精神原材料不断地发酵,萌生出感悟力、思维力、摄取力和表达力,以打造写好作文的内功和外功。本书利用与学生交流的形式,娓娓动听地向学生讲述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使学生伴随着心潮的涌动,产生思想、情感、美感和良知,从而达到有话要说、要倾诉,要宣泄,要呼喊,要笼万物于笔端,以展现自我和实现自我,从而意到笔随地挥洒笔墨,体现创造性写作的欢愉。在讲稿初稿完成后,先后组织人力走进西工大附中等近百所中学,广泛听取师生意见,在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对初搞进行了认真地修改,以使这部讲稿进一步完善,适应广大中学生的需求。尽管如此,还会有一些问题尚未发现。希望广大中学生在阅读将意见中反馈回来,以便再次进行修改,以趋更加完善。
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就提出“中学作文学”这个概念,呼吁把“作文”从语文教育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完整的学科。我诚知,要实现这一愿望,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尤其是要充分调动不同学养、不同经验、不同条件、不同追求的广大语文教师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这门学科的理论水平,奠定好这门学科的理论基础。我衷心期待有着崭新理念和生命活力的《作文学》早日应运而生,展现这门新学科的奇姿异彩。
写于2013年2月4日于西安曲江文化产业孵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