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庆王朱栴在其纂修的《宁夏志·园》的正文前集历代前贤关于“园”的议论:曹子建诗“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前凉张天锡数宴园池。曰:“观朝荣则敬才秀之士,玩芝兰则爱德行之臣,睹松竹则思贞操之贤,临清流则贵廉洁之行,览蔓草则贱贫秽之吏,逢飚风则恶凶狡之徒。”杜诗:“名园依绿水”。这些议论说明,在我国园林之游娱其来源已经很久了。园林游娱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前凉张天锡的言论可谓全面深刻地道出了园林的基本功能。朱栴在《宁夏志》中指出古代宁夏地区最早出现的“园”是南北朝时期赫连勃勃所建的果园。
赫连勃勃(公元407年~公元425年在位),系匈奴铁弗部首领,十六国时期大夏国的创立者。赫连勃勃最初归顺后秦姚兴,受姚兴委派镇朔方。于东晋安帝义熙三年(公元407年)拥兵自立,称大夏天王,筑都城统万(今陕西省靖边县北白城子)。今宁夏地区均属之。赫连勃勃镇朔方时于黄河之州(洲)上营造果园。但史籍上没有关于此园的规模等方面的记载。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河又北薄骨律镇城。城在河渚上,赫连果城也。桑果余林仍列洲上。”北魏太延二年(公元438年)置薄骨律镇,城即在赫连果园所在之洲上。赫连勃勃还将北典农城改为私家果园——“丽子园”。这是宁夏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果园。但并不是《宁夏志》中所说的“园”,《宁夏志》中所说的“园”是指“园林”,古人又称“园囿”。
赫连果园是在宁夏历史上出现最早的果园,对宁夏地区的水果种植业和相关设施有一定的影响。唐朝诗人韦蟾的诗句“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证明,在唐代宁夏地区的水果种植业已有相当的规模了。但因赫连果园存在的时间不长,仅仅植桃李,对宁夏古代的园林营造没有多大影响。“贺兰山下果园成”这句诗也仅证明在唐代时宁夏的水果种植业已很发达。但果园并不能等同于园林。宁夏古代的园林营造实际上始于明代,是从庆王朱栴于公元1403年徙国宁夏镇城开始的。在朱栴纂修的《宁夏志》中载:“丽景园,居城东北。红花渠东,予之果园也。”这个记载说明,庆王自韦州徙国宁夏镇城后,首先在清和门外,宁夏镇城东北的红花渠之东,新建了一处果园“丽景园”。以后又在丽景园的青阳门外的金波湖南侧建造了“宜秋楼”。丽景园虽在志书中注明是果园,而实际是个宴游娱乐会友、迎宾待客的地方,是一处私家园林。朱栴的诗《夏日游丽景园》说得明白:
仲夏名园里,肩舆花下行。
鸣鸠频唤雨,布谷苦催春。
麦浪因风起,戎葵向日明。
病怀方寂寞,聊慰此时情。
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仲夏五月,朱栴的《端午宴集丽景园诗序》中写得更具体:“藩阃将臣,兔园英俊,搢绅之士,缝掖之儒,咸济济而集于丽景园矣”。即参加宴集的人的身份有封藩王室的成员、军政大员、高雅名士、社会名流、当地儒士等。不仅仅是宴请、吟诗著文,还泛舟竞渡、伐鼓吊祀。这些活动显然不能全在果园中进行,泛舟必须在水面上。据《嘉靖宁夏新志》记载:在金波湖之西建有临湖亭,在湖的北岸建有鸳鸯亭。金波湖垂柳沿岸,青荫蔽日,湖中有荷芰,画舫荡漾。为北方盛观。丽景园与金波湖、围绕着金波湖的各种建筑物构成了一处综合性的园林之区,为同时开展多种活动准备了条件。丽景园也是庆府接待朝廷来使的地方。大学士金幼孜的诗《九日晏丽景园》就是记述在园中宴游的一首诗:
偶客夏塞逢九日,贤王促召宴名园。
柳间杂遝①来鞍马,花里追陪倒酒尊。
白露满池荷叶净,凉飚入树鸟声繁。
绮②筵宝瑟真佳会,倾倒何妨笑语喧。
“注释”
①遝(tà):通“沓”。聚积之貌。②绮(qǐ):精美。
“晏”与“宴”表示“请人吃酒饭”时通用,是旧的用法。在现代汉语中用“宴”而不是“晏”。
金幼孜,江西新淦人。建文进士。授户科给事中。永乐初迁谕德兼侍讲。官至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七月与吏部员外郎魏骥为正副使,持节使庆府册封庆世子朱秩煃妃、真宁王朱秩荧妃、安化王朱秩炵妃,庆王朱栴在丽景园宴请。这表明丽景园是宴客、招待朝廷来使的地方。在金幼孜的诗中明确指出丽景园是名园,园中有树木花草,池中有荷花,在鸟语花香的环境中听着鼓瑟声,欢声笑语不绝。诗中的“名园”的特点“白露满池荷叶净,凉飚入树鸟声繁”显然是在园林中才有的景象。这首诗所描写的具体景象证明“丽景园”是由丽景园、金波湖及湖边的设施构成的一处园林之区。
安塞王朱秩炅的诗《和张都宪夏日游丽景园》:
东郊长夏草初薰,霁景偏宜曙色分。
官树倚天张翠葆,好花傍槛闪红云。
舟移兰棹波光荡,宴列红亭乐调闻。
芳岁背人何易去,尊前莫问夕阳曛。
从不同侧面描绘出了丽景园的一幅全景图。夏日的丽景园各种花草都长起来了,散发着香味。雨后转晴时黎明的天色特别美,钻天的大树张开了绿色的茂盛的枝叶,沿围墙长满了鲜花。池中轻舟荡漾,亭上传出美妙的乐曲声。在此园中游乐,自然会忘却了夕阳已西下。为了尽情游览,更不应考虑时间。“舟移兰棹波光荡”写出了“园林”的特点。
僧静明作《丽景园八咏》,其中的《莲塘清露》是一幅浓墨重彩描绘金波湖景色的大写意画:
花开红日画清波,其奈吟怀对此何。
零露下天船过处,浑如泪湿醉颜酡。
金波湖是明初在原有的湖沿岸植垂柳改造而成的可供游览的园林,是丽景园园林的组成部分。据《嘉靖宁夏新志》载:“在丽景园青阳门外,垂柳沿岸,青荫蔽日,中有荷芰(植物名,菱也),画舫荡漾。”
在僧静明所作的《金波湖棹歌十首》从不同角度描绘了金波湖之美。如:
湖湖湛湛照人清,夜霁时常侵月明。
彻晓移舟看不尽,一声声是采莲声。
这首诗的前3句描绘一天之内的3个时段的景致,白天湖水清澈,可以清楚地照见人的形象,夜晚月光照得湖面通明。在清晨乘舟游湖更是目不暇接。采莲时的歌声此起彼伏,更是情趣无限。
下一首尤其传神:
平湖如镜冷涵天,秀出芬芳万朵莲。
宿露惊飞无别事,小舟又过沙汀前。
读这首小诗可想象金波湖的美景之一斑。
其中的另一首:
画船摇向藕花西,一片歌声唱和齐。
黄鸟也知人意乐,时时来向柳间啼。
则捕捉了3个瞬间发生的现象,活灵活现地描绘了游乐的场面。
综观上述诗作可以清楚地看出,庆王朱栴在宁夏的园林建设方面是一位开拓者,他开了宁夏园林营造的先河,他的家族也多有效仿者。在《嘉靖宁夏新志》中记载的园林还有:小春园(在丽景园南)、乐游园(在光化门外西南)、撷芳园(在南薰门外)、盛实园(在德胜门外)、逸乐园(在庆府内)、赏芳园(在真宁王府内)、静得园(在真宁王府前)、寓乐园(在弘农王府内)、真乐园(在丰林王府内)、凝和园(在巩昌王府西)、后乐园(在都察院内)等。总之,由于庆王营造园林的影响,在宁夏营造园林一时成风,习荆楚之俗,易河朔之风,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庆王及其家族所营造的园林都属于私家园林。绝大多数规模都不大,但园内设施仍然很有特色。如在巩昌府内的“沧洲”是安塞王朱秩炅读书之所,是一处小型园林。明成化戊子(公元1468年)举人、书经魁夏景芳的诗作了详细的描写:
石洞夤①缘构草庐,烟萝②邀绿入窗虚。
称风卷箔容飞燕,顺水穿渠纵戏鱼。
甕牗雨香开芍药,石潭波紫落芙蕖。
一山半水皆生意,鸟静花飞兴有余。
“注释”
①夤(yín):大。夤缘,攀附上升。②烟萝:暗绿色的能爬蔓的植物。
“沧洲”是安塞王在巩昌府内的读书之所,也可以称为后花园。想来规模不会太大,但里面的设施却处处显示出园林的特点。一二两句诗描绘的是读书的地方,在石洞口构筑的草庐,暗色的能爬蔓的植物,长着绿叶的枝蔓伸进了窗空。三四两句写风吹起了门帘任由飞燕出入,流动的水渠中任由鱼儿戏水。五六两句写雨点带着初开的芍药花的香味飘进屋内,石潭中暗色的波衬托着盛开的荷花。结尾直接点出园中的山水都显出一派生机,花鸟都带给人们无限的兴致。对于“沧洲”的描写已足以说明私家的微型园林在明代的宁夏镇城中是很流行的家庭设施。这正是宁夏古代园林的一大特色。
在宁夏的历史上真正产生过久远影响的公共园林是明嘉靖时期修建的“南塘”。南塘是在宁夏历史上出现的首座利用天然水面修建的专供人们休憩游乐的公共园林,是宁夏镇城的一处亮丽的景致。在宁夏籍进士胡汝砺编、宁夏籍进士管律重修的《嘉靖宁夏新志》中载:“在南薰门外,永通桥西南,旧为停潦之区。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巡抚、都御史字川张公文魁尝惜其废于不治,工作岁余未成。都御史南涧杨公守礼委指挥方舆,因势修浚,植柳千株,缭以短墙,注以河流。周方百亩,菰蒲蘋藻,鸥鹭凫鱼,杂然于中。泛以楼船,人目之如西湖,居民喜为乐土。”在杨守礼所写的《知止轩说》一文中简略介绍了南塘的地面设施:“宁夏南薰门外二里许,旧有接官亭。亭南方塘一区,活水澄澈,南涧子甚爱之,遂命少加修浚,可以浮舟。因作一舟,仅容数客。池之南构小亭三楹,亦足少憩。池北为门,以便出入。四以墙,墙内外各树以柳。不月余而成,在边方亦奇观也”。“南涧子”即杨守礼,他还赋诗一首:
小艇容宾主,乘闲半日游。
隔帘人唤酒,泊岸柳迎舟。
垂钓双鱼出,随波一雁浮。
夕阳催去马,清兴转悠悠。
这首诗先以简洁的手法写南塘的景致——岸柳、垂钓、泛舟,游乐时的情趣。结尾巧妙地写出了游南塘的感受,乐而忘返,随波而转。佥事孟霦游南塘时写的《泛舟》为:
画艇罗英彦,澄湖漾绿萍。
缓随波上鸟,数过柳边亭。
远嶂晴云白,孤城晚树青。
歌残轩骑动,林外已疏星。
诗中开门见山地指出在南塘的舟上坐的都是戍边的中坚,他们游乐的兴致十分浓,直至天上已见星星才动身返回。似乎他们已完全沉醉于“澄湖漾绿,远嶂晴云”的山水之间。孟霦在《涧翁限寒字韵》一诗中写的是另一种境界:
南风吹桂楫,长昼集衣冠。
滩鸟惊瑶瑟,池鱼荐玉盘。
山光随棹转,水气入帘寒。
笑谈平胡虏,勋名勒贺兰。
这首诗的大部分近似白描,但却写出了“南塘”动态景色的美,这样写的成功之处在于随视觉记录所见景物,达到了化静为动的境界。最后两句写出了戍边将领的特有的心境,在谈笑风生时也不忘建功立业。
作为明代九边重镇之一的宁夏镇城,据《嘉靖宁夏新志》载,辖区共设宁夏卫、宁夏左屯卫、宁夏前卫、宁夏右屯卫、宁夏中屯卫五卫,正额旗军23283名。理所均驻宁夏镇城。宁夏镇城是戍边将士集中的地方。戍边之人的生活也是多种多样的。军人的生活是严肃紧张的,也需要尽情欢乐来调节。孟霦的两首诗正好是从这两个方面反映了戍边军人生活的这个特点。
南塘作为一处利用自然水面人工修建的园林,虽然规模不大,但在古代宁夏的历史上是第一个公共游娱设施。存在的时间也比较久。南塘建成110年后,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任巡抚宁夏都御史的山东堂邑人黄图安续题宁夏八景中的“南塘雨霁”所依托的人文景观就是这处园林,在《乾隆宁夏府志》中对南塘的记载是“南塘之盛,水榭、画舫,昔拟西湖。其尤佳者,云气初收,晴光乍展,鱼鸟花柳,别有新趣。”南塘从明代建成到清代黄图安续题“宁夏八景”已历时100余年,这期间虽无续修扩建的记载,但有“别有新趣”的评语,足见南塘的面貌已有很大的改变。南塘虽经历了从明到清的重大历史变革,但作为一处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公共场所,随着时间的推移,宁夏人更加喜爱它。它也不仅仅是一处休闲娱乐的场所,而是地方文化的一种体现形式,是地方文化的载体。在背名山而面洪流,居于湖中的宁夏镇城利用自然水体修建园林,南塘是开先河之作。因此它是在西北边城发展园林文化的开端,在地方文化史上具有特殊地位。
在历史的长河中宁夏古代的园林有的湮没了,有的虽没有传之久远,但园名却变成了见于史志的地名,在社会生活中已成了人们头脑中抹不掉的记忆。这种记忆是传统的地方文化的传承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