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是明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廷益,号节庵。1398年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他的祖父和父亲都做过官,也都是很有学问的人。于谦从小就在祖父和父亲的教导下读书,由于天资聪慧,加上精心的家庭教育,小于谦在五六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出口成章了。而且在一些问题上有自己的见解,这让家里人都很吃惊。
在于谦七岁的时候,有一次祖父领着他去上街,被一位僧人看见。僧人见于谦生得面相端重,而且小小年纪,谈吐有度,就主动为他相面,说:“这孩子长得出奇,将来一定会成为救世宰相。”祖父知道僧人说的只不过是附会的话,就一笑了之,没放在心上。但没想到于谦回家之后很认真地对祖父说:“我将来一定会当个好宰相的!”祖父没想到于谦把这话记在心上了,就鼓励他说:“那你要好好读书才行啊!”于谦从此后更加刻苦勤奋地读书了,为自己将来做“救世宰相”而奋斗。
正因为他立下了宏大的志向,招来了同学的嫉妒、非议。一天,母亲为他扎了两只羊角辫让他去学馆了。学馆里有个富人家的子弟,因为平时读书不用功老被先生责骂。而于谦总是被夸奖,所以很嫉妒于谦的才学,总是和于谦作对。他看见于谦扎着小辫子来,就马上跳起来说:“大家快来看,于谦的小辫子扎得多漂亮啊,听说他将来还要做宰相呢!我干脆送他句话吧,‘牛头生龙角’。”
于谦并没有生气,但也不甘受辱,于是很不屑地对他说:“我也送你一句话吧,狗嘴无象牙。”想了想,又说:“我志向远大没有错误,我觉得没有志向并且不喜欢奋斗,整天无所事事的人才最可恶。”那个孩子一下红了脸,哑口无言,转身逃走了。
于谦的祖父最崇拜的人是民族英雄文天祥,他将文天祥的画像挂在家中以教育子孙后代。于谦在祖父的言传身教下,也开始喜欢文天祥,被文天祥高洁清自、坚贞不屈的爱国壮举所深深感动了。他常说:“我要做文天祥那样的爱国宰相。”看见孙子如此年少有志,心里非常高兴。
1412年,十五岁的于谦考中秀才。1420年参加杭州“乡试”,考中第六名,次年会试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山西道监察御史。1426年,汉王朱高煦发动叛乱,他随宣宗御驾亲征。1427年,于谦巡按江西,他公正廉明,执法不阿,即使是藩王官属,犯了罪也不宽恕。还审理平反冤案数百件。1430年,升为兵部古侍郎兼都御史。同年,明朝开始设立“巡抚”,作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职权在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三司之上,三十三岁的于谦被任命为首批巡抚,巡抚河南、山西长达十九年。在任期间,他深入民间,察访疾苦,惩治贪官;兴修水利,改良农业生产,并创“平仓”、“义仓”储粮,以备荒年救灾;设“惠民药局”,救治百姓疾病;命地方官员修治河堤以防水患,招抚山东、陕西难民;子以安置;屡次上疏请求减少发生灾害地方的钱粮赋税。始终保持为政清廉,不收贿赂,为民请命,不避权贵的耿直作风,被两省百姓呼为“于青天”、誉为“于龙图”,甚至有百姓在家给他立像供奉,有的州县还为他建立了“生词”。
1436年,朱祁镇即位,为明英宗。英宗年少贪玩,于是宦官近侍投其所好,得到恩宠。军国大权渐渐被宦官王振把持,形成宦官专权的黑暗局面。朝中上下,贪污成风,地方官员进京办事,必须先贿赂上司,但是于谦从不送礼。1441年,于谦遭王振等迫害下狱论死,山西、河南两省百姓上书求情,加上几位藩王说情,王振只好放了于谦,复任旧职。
公元1449年,蒙古侵略军席卷南下,明英宗偏听全无军事常识的太监指划,结果土木堡一战,明朝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明英宗做了阶下囚。消息传到京城,有人主张南逃,有人主张投降。危急关头,于谦挺身而出,痛斥种种逃跑主义投降主义,调集各路兵马保卫京城。敌方以明英宗为人质,要明朝朝廷投降,否则就杀掉他。有人又主张献城投降以保英宗之命。于谦却义正词严地质问:到底国家民族重要,还是英宗的个人生命重要?坚决拒绝敌军最后通牒。于谦带领22万大军,坚守京城,一次又一次打退敌人的进攻。侵略者见死伤惨重捞不到半点油水,又顾虑中原毕竟国大力大,正所谓烂船尚有三斤钉,一个不小心被于谦反攻过来恐怕后果不堪设想,就卖个顺水人情,在退军之时将明英宗送回明朝廷。明英宗回朝登位不思于谦抗敌之功,却恨于谦不听蒙古兵之劝,几乎让他命丧刀下,就找个借口把于谦下狱,随即斩首,一泄私愤。
北京的百姓听到于谦受免被害,不论男女老少,个个伤心痛哭。人们传诵着于谦年轻时候写的一首《咏石灰》的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人们认为,这正是于谦一生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