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劳入逸易,由逸入劳难!
B君是个人人公认的优秀青年,不但学识丰富,而且冲劲十足。
从学校毕业后,他试着创业,但不到半年便结束了,后来经朋友介绍,到一具有公家色彩的单位做事。
这个单位待遇不错,事情也少,根本没有压力,才经历过创业失败痛苦的B君,第一次领略到日子的快意。不过短短3个月,同学见到他,都说他变“富态”了……
一晃眼,3年过去了,5年过去了,15年过去了,同学见到B君,都惊讶地说B君“变了”,变得温吞、颓废、暮气沉沉,年轻时的那种鲜活、锐气全都消失不见了。
“真的变了吗?”
B君不敢相信,照着镜子,他不相信他“变了”。
B君的改变或许是因缘凑巧。因为他刚刚碰到创业失败的痛苦,信心大受打击,或许也已身心俱疲,碰到待遇好工作少无压力的单位,心中巨石放下,压力骤除,当然要好好“休养生息”一番。如此一日过一日,不知不觉自己就被这安逸的环境改变了。
如果B君没有创业失败这个前因,是不是就会有“变”的结果呢?这是个无法验证的问题,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环境会使人改变!
基本上,人与环境的关系是相对的,也是相生的。在“相对”的阶段中,人改变环境,让环境来顺应人,或人被环境改造,人则来顺应环境。一旦渡过“相对”的阶段,人与环境便会进入“相生”的阶段,彼此“和平共处”。但这种“相生”是好是坏则因环境、因人而异。
以严苛的环境来说,“生于忧患”,为了生存,绝大多数人都会激起斗志,以期改变环境,自己的性格也会因此而呈现坚毅、强韧的特质。但也有人改变环境不成(或根本无意改变),反而成为环境下的弱者,并呈现消极、软弱、悲观、自卑、自怜等负面的性格特质,久而久之,这种性格特质就会定型而难以改变。
事实上,严苛的环境比较能使人保持清醒及自觉,反而是安逸的环境对人的影响较大,而这也正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人是好逸恶劳的,这个说法相信没有人反对,因为这是人性中很重要的一个特质,所以人每天孜孜屹屹,为的就是要追求一个安逸的环境,而年轻人找工作,也总把“钱多事少离家近”当成首要考虑。但安逸的环境却很容易腐蚀一个人的斗志,麻痹一个人的自觉,瘫痪一个人的自省能力。当然也有人的警觉性特高,很快就脱离那个环境,但绝大多数人都会陷入这样的机制中——“满意”这安逸的环境,即使有些许的“矛盾”,也会被环境“招降”,最后与环境合而为一,成为环境的一部分!于是一个暮气沉沉的环境,就会造就一个暮气沉沉的人,一个颓废温吞的环境,就会造就一个颓废温吞的人,这也是和环境由“相对”(被环境改造)而“相生”的结果!这种由“相对”到“相生”的过程,因为人类“好逸恶劳”的特质,所以是“无声无息”的,令人无所抗拒的,而且是不自觉的!
《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中有一位被关了半辈子的老人拒绝出狱,因为他在狱中数十年,早已和环境由“相对”而“相生”,成为狱中环境的一部分,熟悉狱中的生活法则,适应得很好;他怕出狱面对新的环境,反而无法适应。果然他出狱没多久就自杀了、虽是一部电影,但所描述的也是有人性根据的。
《肖申克的救赎》电影也好,B君的例子也好,都说明了环境力量的强大——一松懈,“我”就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