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抽的人务实,作风穗健;巧言的人轻浮,易生是非。
曹参很早就随汉高祖刘邦打天下,立功甚多,所以汉朝建立后被封为齐国丞相。
曹参一直以来都是武将身份,现在转任文职,要掌理七十多城的大国,没有经验。他便召集齐国的长老儒生,询问他们治国的方策。曹参最后采纳了一位老学者的意见,以黄老之术治国,讲求清静无为,给人民休养生息,自行发展。
曹参相齐一共九年,齐国富庶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大家都称赞曹参是一位贤相。
汉朝相国萧何素与曹参不和,但他外举不避仇,去世前特向汉惠帝推举曹参继任。当相国过世的消息传到齐国时,曹参即命令仆从说:
“赶快去收拾行李,我就要回朝廷接任相职了。”
不久惠帝果然召曹参人朝继任为相。
曹参继位为汉相国后,一切措施毫无变更,完全依照萧何所制定的成规。在用人方面,他重用一些敦厚长者,或是木讷质朴、拙于言辞的人,而将那些善于辞令,却不切实际、徒务声名的人都给罢黝了。而曹参自己则无所事事,日夜饮酒为乐。
看到相国荒怠国政,许多大臣都前去劝谏。曹参一见这些人来,便拿出美酒请他们同饮;见他们要劝谏了,就又不断殷勤敬酒,一直到把这些人都灌醉为止,始终不给他们开口劝谏的机会。相府后苑的官吏们见相国不管事,也学他每天喝起酒来,在那里唱歌喧闹。曹参看到了不但不加以斥责,反而加入他们的酒聚,一同歌唱欢呼。
对于曹参的不理国事,汉惠帝渐渐看不下去了,便把也在朝中为官的曹参之子窗找来,要他回去提醒父亲,把心思放到国家上面,但千万别透露这是皇帝的意思。曹窗回家后对父亲委婉地加以劝谏,但才说了几句,曹参就大为生气,把儿子打了二百下鞭子,怒说:
“你在朝中为官,做好你的本分就好,这种国家大事不是你该管的。”
第二天,惠帝见曹窗受了刑,问明原委后责怪曹参说:
“怎么处罚曹窗呢?是我命他劝你的。”
曹参问惠帝说:“陛下自觉比高祖如何?”
惠帝回答:“高祖贤明圣武,我哪里比得上?”
曹参续问:“那陛下觉得臣与前相国萧何,谁比较贤能?”
惠帝说:“我看你好像不及萧何。”
曹参说:“陛下说得没错!高祖与萧相国共定天下,法令既明,规模既立,后人仅需奉职守成,不使有失,何必有所更动呢?”
惠帝说:“我了解了,相国下去休息吧!”
从此对曹参的行为就不再过问。
汉朝承接秦末的大乱,天下刚刚安定,人民正需要休养生息,曹参这种清静无为,以不扰民为原则的治术,正好符合了时代的需求,也让汉帝国在稳定中求得发展,慢慢培植国力,终于在汉武帝一朝缔造出灿烂辉煌的成果。
“萧规曹随”是历史上的佳话,也成为一种管理模式的简称。
“萧规曹随”的管理模式就是延续、遵守前人的作为规制而不加以改变更动,其精神曹参已说得很清楚——高祖与萧相国共定天下,法令既明,规模既立,后人仅需奉职守成,不使有失,何必有所更动呢?
没错,好的制度既然已定,人民也已熟悉并且遵守,那又何必去更动它,让人民无所适从?更何况天下刚刚安定,人民需要休养生息,若再更动法令制度,只会让人民不安罢了。
因此要“萧规曹随”必须有两个考虑:
一、先前的制度是好的,而且运作顺畅。
二、目前的环境稳定,而且开始产生生命力。
也就是说,“萧规曹随”必须考虑时空因素,若不宜“萧规曹随”,自然必须大破大立,才能兴利除弊。
曹参为了维持“萧规曹随”的施政风格,在官员的任用上也煞费苦心。他重用一些朴拙厚重的人,而罢黝善于辞令、不切实际的人。这么做的用意是——敦厚木讷的人不会兴风作浪,而善于辞令、不切实际的人则会搬弄是非,无事生事,如此则必然无法维持清静无为的局面,甚至还会危及前人制定下来的制度。
“萧规曹随”很多人都懂,但遗憾的是很多官员的“萧规曹随”是因为无能,不能判断萧规该不该曹随;有些官员的“萧规曹随”是做给前一任的人看,换句话说,因为前一任升官了,“萧规曹随”是在拍他马屁,而不是他的做法值得遵循;另外,也有些官员不管前人的做法如何,全部否定推翻,换上自己的主张,生怕别人不知道他的能干。
不过“萧规曹随”也必须随时参酌情势的变化而予以调整,若情势已变,有些政策就必须修改变动,否则就会产生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