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若不食人间烟火,会误国误民。
汉王刘邦被楚军重重围困在荥阳,情势危急,于是与谋士哪食其商谈如何削弱楚国的势力。
哪食其说:
“从前商汤讨伐夏莱,封其后代于祀;周武王消灭商封,封其后代于宋;近世秦一统天下,灭绝六国后嗣。大王如能重刻六国玺印,授其后人,天下百姓必定感恩戴德,然后离弃楚国,而来向大王称臣。”
汉王接受了哪食其的提议,吩咐他赶紧去办理。
过了一会儿,张良来渴见汉王。汉王正在用餐,便一面进食,一面告诉张良决定刻印,复立六国后世的计划,并询问他的意见。张良说:
“大王若果真如此,则大势去矣!”
汉王惊问其故。张良分析说:
“其一,商汤、周武能分封前朝后嗣,是有能力制其死命,不怕它坐大;今天大王有能力置楚王项羽于死地吗?
其二,当时天下平定,王权归一;大王如今能倒置干戈,散聚积之财,放牛马于山野,示天下不复用兵吗?
其三,天下游离之士因祖国灭亡,投效无门,才纷纷归依大王,求取功名。如今复立六国,使各归其主,大王还能倚仗谁来争夺天下呢?
其四,如今楚强汉弱,我方尚远远不及,更逞论复立的六国;届时六国非但不能与楚军抗衡,削弱其势力,恐怕还会臣服于楚,这不是反而更壮大了楚军的力量吗?
其五,六国就算不臣属楚国,也必定只是自求安保,各怀私心,图谋一己的利益,有可能协心抗楚吗?
其六,若果真消灭了楚国,大王是想独自称孤于宇内呢?还是要与其他六国共分天下?如果想取消六国,或让其称臣,它们恐怕不会答应;若是因而开战,那不就跟消灭了六国、暴虐的秦始皇一样吗?大王何必徒惹天下讥讽,而自寻麻烦呢?”
听了张良一连串入情入理的分析,汉王吓得把嘴里的食物吐了出来,惊惶地骂道:
“差点被那竖儒误了大事!”
刘邦于是立即下令停止刻印的计划。
刘邦如果真的听从哪食其的话,重刻六国玺印授其后人,那就真的要如张良所言,“大势去矣”!难怪刘邦会骂说“差点被这‘竖儒’误了大事”;“竖儒”指的就是昏昧的学者。
不是所有学者都是竖儒。事实上,学者还是有不读书的人所没有的深刻,若无学者,人类不可能进步,文明不可能发展,而且将成为一个形同禽兽的社会。但要知道,学者之所以为学者,有很多是因为他们会读书,而不是因为他们有见地。见地来自于观察、思考与现实的历练,而不是来自于书本上的一些理论,因此会读书而没有见地的学者常会有不合时宜、食古不化的迂腐言论。这种学者若居庙堂之上,就容易订立错误的政策,祸国殃民。另外,也有一些学者只专精某个专业领域,对其他领域则显得陌生,因此看事情容易产生偏狭,也容易为了维护自己的专业而有意气的、不顾现实的坚持。这种学者若操控国家机器,也会搅得社会大乱。
哪食其引商汤周武分封前朝后嗣的例子,建议刘邦重刻六国印玺,就是食古不化,脱离现实的竖儒思维——时空不同,条件不同,对策也就不同,怎可硬套古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