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创造概念,改变概念,就能主导论辩的结果。
魏国国君去世后不久,首都突然遭遇大雪,积雪盈尺,连城墙都被压垮了。但由于出殡的日期已经决定,太子便准备动员全民修筑栈道,如期送葬先王。
但臣子们担心朝廷的费用不够,而且大雪送葬,人民必定痛苦不堪,便纷纷谏劝太子,请太子延期出殡。但太子认为,如果为了官费不足和劳民的原因,就不如期举行先王的丧礼,那是大大的不孝,便拒绝了臣下的意见。群臣无法可施,便问计于宰相公孙衍。公孙衍知道自己也没办法谏阻,便请求惠施前去说服太子。
惠施见了太子,首先向他致哀,并请问因为大雪的缘故,所以延期出殡的日子决定好了吗?
太子听了颇为不满,料想惠施必定又来劝阻,于是坚决地告诉惠施,先王的丧礼将如期举行。
惠施故作吃惊地说:
“那怎么可以!这样做是大大的不孝啊!”
太子一听,甚是讶异,忙问惠施是什么道理。惠施回答说:
“古时候,周文王父亲的坟墓,被一次大水冲坏,以至于棺材的一部分露了出来。周文王说:‘这必是先王想见一见群臣百姓,所以才故意发大水冲坏陵墓。’于是文王把棺材挖出来,让他的父亲接见群臣和百姓,等到三天后臣民都参拜完毕了,才又进行改葬,这便是周文王的孝道。而如今先王出殡之日虽已决定,但上天竟下起大雪,使送葬的行列无法行走,这一定是先王想再多留些日子,以便帮助太子扶持社樱,安定百姓啊!若太子执意如期出殡,不仅是违背了先王的意愿,而且丧礼也不能办得尽善尽美,这不是大大的不孝吗?太子之所以不肯延后出殡的日期,原是为了对先王尽孝,但延期安葬也并未就对孝道有亏,这有周文王的先例可循,难道效法圣王是可耻的吗?”
听完惠施的劝说,太子终于同意群臣的建议,将丧礼延期,择日再安葬先王。
用官费不足和劳扰人民的理由来谏阻太子,太子不接受,可见这两个诉求对太子失去了效用;因为在他心目中,孝道的地位高于一切的困难!若要顺利说服太子,必须从孝道的概念着手。
惠施一见面就缩小问题面,也就是,他不谈官费和劳民的问题,而直接切到“延期安葬的日子决定了吗?”然后反驳太子所谓孝道的概念。
惠施以周文王处理他父亲棺木的例子,为孝道重新定义,然后以这个新的定义来反证太子坚持不延期安葬的“不孝”。既有先例可循,而且是由先贤提出;另一方面,太子也坚持他自己的“孝道”一段时间,趁惠施之言,顺水推舟,从善如流,在理论面、舆论面和现实面都顾到了!
或许并不是太子坚持不延期,而是没人为他解套,他总不好在没有更好的理由之前就改变主意吧!他若一开始就听从建议,别人会怎么说呢?太子应该也考虑到这点了吧!
啊!世上有什么概念是永远不变的呢?完全是人的解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