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诚之人不会被利用,只会被重用;不忠之人只会被利用,而不会被重用。
陈轸奉了秦王的命令赴楚国办事。朝中大臣张仪素与陈轸不和,趁机向秦王进谗言:
“我得知陈轸在楚,经常透露我国的国情给楚国。而现今楚国对秦国并不友善,私底下却和陈轸交往密切,足见陈轸怀有二心,企图背秦而投楚,请大王等他一回来就马上处死他。”
陈轸返国后,秦王便召陈轸来质问,把张仪的话告诉他。陈轸猜想秦王一定相信了张仪的毁谤,否则也不会找自己来问话。心想否认既已无济于事,便干脆肯定地说:
“是的,我一定会去楚国的,而且这件事何止张仪知道,连路人都晓得!从前的伍子青是忠臣,当他被迫害离开楚国时,天下君主都希望他投奔到自己的国家,来做自己的臣子;如今我忠心耿耿,却得不到大王的信任,那只有投靠楚国去了。”
秦王听陈轸直认不讳,哼了一声说:
“你口口声声说自己是忠臣,又说我不相信你是忠臣,这也由得你!但难道楚王就相信你是个忠臣?愿意收留你吗?”
陈轸笑了一笑,对秦王说:
“容我向大王说个故事。楚国有一个人娶了两个妻子,有个邻居去调戏他的大老婆,大老婆就严厉地斥骂他;这邻人又去勾引那小老婆,小老婆则欣然接受了。后来丈夫死了,有人就问那邻居,他想娶哪个寡妇为妻?是不是那个比较年轻、而且曾顺从他的?没想到邻人却回答说:‘如果我要娶的话,一定会娶那大老婆。因为当她们做别人妻子的时候,我希望她们能接受我的诱惑;相反地,当她们做了我的妻子,我则喜欢当初不接受我挑逗的那个。’同样的道理,我出使楚国期间,如果经常把国事泄露给楚王,那么我投靠过去,他断然不会留用我这不忠之臣。反之,我一直心向秦国,尽忠于大王,一旦遭人疑忌,决心离去之时,我自有投奔楚国的把握。”
秦王听了陈轸的比喻,觉得很有道理,也相信了他的忠心,便特别留他下来,而且比以前还要优待信任他。
陈轸面对毁谤谗言,采取的是先退再进的太极拳手法;也就是先承认其中某部分与是非无关的事实,满足对方的质疑,好为自己取得进一步说明的空间。一般来说,在争辩的场合,守者先让反而可暂时阻却对方的追击,因为若再追击,有情理上的不公平!如果一开始陈轸就力陈自己并不是不忠之人,就会和秦王引起证据之辩,不但无法澄清真相,更有可能引来杀身之祸,中了张仪的阴谋!
陈轸证明自己并非不忠之臣,不是采用抗辩,而是用逻辑推理:
——若我时常向楚国泄漏秦国机密,我就是一个不忠之人,不忠之人楚王是不会要的。
——我心向楚国,尽忠秦王,并未向楚国泄漏国家机密,因此我是个忠臣;既是忠臣,便不怕楚王不用我,所以投奔楚国自然有被重用的把握。
陈轸还用了一个浅显的故事来衬托这个推理,这个故事不但让秦王接受了陈轸的说法,进一步重用他,还揭露了一个人际互动的准则——易被引诱的人是不可倚靠及重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