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底顺服的仇敌不是真顺服,他是在准备再起。
吴国兴兵攻打越国,越王勾践率兵迎击,击败了吴军。吴王在这场战役中负了伤,不久竟因此逝世。吴王死后,其子夫差即位。夫差一心要报父仇,不敢须臾或忘,他甚至命令殿门守卫,每次见到他时便大声呼喊:
“夫差!你忘了勾践杀死你父亲的仇吗?”
夫差听到这句话,立即惊恐戒慎地回答:
“不敢忘!”
于是发愤图强,壮大国力,两年后终于攻进越国,大破越军。
那时越王勾践只剩下五千余兵,逃匿于会稽山中。他知道吴国的大臣伯韶非常贪财,便派人送去许多重金厚礼,托伯韶代替越国向吴王求和。对于勾践低声下气地臣服,夫差十分满意,便打算应允。重臣伍子胥谏阻道:
“勾践这个人性格坚毅,忍辱负重,若不趁今天得胜杀了他,日后必成后患。”
但吴王不听,用了伯韶的建议,与越国罢战讲和。
过了五年,吴王夫差听说齐王过世,大臣争宠,新君庸弱,乃决定出兵北伐齐国。伍子胥谏诤道:
“越王勾践这些年来食不重味,吊死问疾,当另有所图,此人不死,必成吴患。今天越国对吴国而言,正好比一个人的心腹之疾,现在不先除此心腹大患,反而去图谋齐国,这简直荒谬!”
可是吴王不信,仍然发兵攻齐,结果击败齐师,大胜而回,于是更加疏远伍子胥。
不久后,吴国再度出兵伐齐,越王勾践亲率越军帮助吴国。勾践私底下送了许多贵重的东西给大臣伯韶,让伯葫在吴王前说越国的好话。夫差愈来愈放松对勾践的戒心,伍子胥屡次向吴王提议消灭越国,吴王都不听从。有一次吴王差伍子胥到齐国,伍子胥已料到吴国将要灭亡,就把儿子托给朋友,只身回到吴国。
伯韶与伍子胥素有嫌隙,乃向吴王进谗道:
“伍子胥心中对大王深怀不满,如今正想在吴国制造动乱。前一次吴国伐齐,伍子胥以为不妥,结果吴国大胜,伍子胥就心怀芥蒂了。这一次,大王又将北伐齐国,伍子胥又谏称不可,他心里正渴望吴军败北,以证明他的谋划正确。我得知他出使齐国回来,将儿子留在齐国,可见想趁大军出征、国内空虚之际发难,大王不能不留意啊!”
就算没有伯韶的拨弄,夫差也早对伍子胥猜忌怀疑,便派人送了一把剑,命伍子胥自尽。伍子胥仰天长叹,预言吴国即要灭亡,然后便举剑自刎,含恨而终。
果然不久之后,越王勾践起兵攻灭吴国,吴王夫差悔不当初,自杀而亡。夫差死前吩咐属下,下葬时将他的脸用布蒙住,因为他死后没有脸面对伍子胥。
吴王交代下葬时将他的脸用布蒙住,因为他死后没有脸面对伍子胥!虽然国已灭,觉醒为时已晚,但也算说了公道话。
吴王的失败不在不听伍子胥的谏言,也不在伯韶为越王美言,而在于他迷失在越王对他的臣服之中!如果他没有这样的心态,伍子胥的谏言就会产生力量,而伯韶的话也就失去效用了!
为什么吴王夫差会有这样的心态?
夫差的父亲因为兴兵攻越,结果兵败伤重而死,夫差抱着为父报仇的心情继位,有一段发愤图强的过程,也终于打败了越国。而和一般单纯侵略战争不同的是,侵略战争着重的是歼灭对方以及领土的占领,但复仇战争却更重视心理的满足!换句话说,除了打败对方,还要进一步凌辱对方,方能一消心头之恨!直接把对方处死?大部分的复仇者是不会做的,因为凌辱对方是复仇者的一种乐事!而越王勾践主动以最卑贱的姿态提供了夫差心理满足的空间,想想夫差的心情,你就会了解为什么夫差一直不肯把勾践杀掉!
伍子胥的话颇发人深省,他说勾践性格坚毅,忍辱负重,若不杀他,他日必成后患!从一个人的性格来预判一个人的未来发展,伍子胥也算是智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