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我们不得不讲一下另外两个伟大的人物:孔子和老子。他们也生活在那有着光辉灿烂的公元前6世纪,也就是人类的青年期刚刚开始的时候。由于中国的早期历史至今仍然含混不清,因此,在此之前我们几乎没有提到过。我们希望正在复兴的新中国的考察者和人类学家也能像上个世纪的欧洲学者们研究欧洲古代史一样彻底整理他们的古代史。在遥远的远古时代,中国最初的原始文明来源于黄河流域的原始日石文化。与埃及、苏美尔文明一样,中国的原始文明具有日石文化的总体特征,以庙宇为活动中心,祭司和君主在庙宇中举行季节性的牺牲祭典。那时中国城市的生活,应该与六七千年前的埃及人、苏美尔人以及1000年前的美洲玛雅人的生活非常相似。
如果中国曾经用活人献祭,那么也是在有史以前就改用牲畜献祭了。远在公元前1000年前,他们发明的一种象形文字就已经相当成熟了。
就象欧洲和西亚的原始文明经常要与沙漠和北方的游牧民族发生冲突一样,原始的中国文明也时刻受到来自北方大批游牧民族的骚扰。这些部落在语言和生活方式上相似,他们在历史上接连出现,依次被称为匈奴人、蒙古人、土耳其人和鞑靼人。就像北欧和中亚的日耳曼人,这些游牧民族变化、分裂、组合、重组,尽管名称各有不同、变化多端,但本质上却是一样的。这些蒙古游牧民族拥有马的历史要比北欧的日耳曼人早;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他们可能就在阿尔泰山地区独自发现了铁。这些东方游牧民族与西方的情形一样,也多次获得某种形式的政治统一,并屡次成为这个或那个文明地区定居者的征服者、统治者和复兴者。
就像欧洲和西亚最早期文明可能不是日耳曼人和闪米特人的文明一样,中国最早期文明很有可能也不是蒙古人的文明。中国最早的原始文明很有可能是暗白人种的文明,也许和最初的埃及人、苏美尔人、达罗毗荼人等暗白人种的文化同出一源。当中国最早的有记载的历史开始的时候,中国文化就出现过互相征服和相互融合的现象了。不管如何,我们发现,到公元前1750年,中国已经形成了由诸候和城邦国家组成的庞大组织,诸候国之间形成一种松散的联盟,拥戴一位中央皇帝,即“天子”,并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天子纳贡。公元前1125年,商朝寿终正寝,周朝取而代之。直到印度出现阿育王、埃及进入托勒密时代,中国一直周朝统治下,保持着松散的统一状态。在周朝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中国逐渐开始分裂。匈奴不断南下入侵,建立自己的王国。地方诸候也慢慢各自为政,不再向周天子进贡。中国的一位权威学者说,在公元前6世纪,中国一共有大大小小五六千个独立的小国,史称“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大量知识活动兴盛起来,涌现出许多地方性艺术和文化生活中心。假如我们能够更加深入研究中国的历史,就会发现:中国也曾经有过属于他们自己的米利都、雅典、贝加蒙和马其顿。当前,由于我们在这一方面知识缺乏,无法描绘整理出连贯的发展脉络,所以只能对当时中国的分裂情况做一些模糊的、简单的轮廓。
正像分裂后希腊出现了许多哲学家、亡国被俘后犹太人中出现了许多先知一样,混乱割据、动荡不安的中国,此时也出现了许多的圣哲先贤。似乎正是这种不安定和动荡的境遇,加速促成了伟大思想的产生。孔子出身于贵族之家,曾经在一个叫鲁国的小国中担任官职。出于与某种希腊人类似的冲动,他创办了一所学院,致力于探求知识、传授智慧。当时中国纷乱无序、礼崩乐坏的状况深深刺痛了他,他怀抱着建立仁政、改良人民生活的美好愿望,周游列国,四处游说,希望寻求一下能实现他的政治和教育思想的诸候国王。但是他永远也没有找到这样一个君主。虽然他也曾经遇到过比较有希望的君主,但是宫廷内的阴谋诡计大大削弱了他的影响力,他的改革计划也以失败而告终。有趣的是,150年后,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也寻找过这样一位开明的君主实现其政治抱负,不过他稍微幸运一点,一度当上了西西里岛叙拉古国王迪奥尼修斯的顾问。(世界通史134左上图)
怀才不遇的情绪伴随了孔子的一生。他曾说:“夫明王不兴,而天下其孰能宗予,予殆将死也”。尽管如此,他的教诲和思想却极富生命力,远远超出了他在落魄失意的日子中所想要达到的目的,最终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根源。儒教成为了中国人通常所说的“三教”之一,其他两教分别是佛教和老子的道教。
孔子学说的精华是提倡圣人君子之道。就象释迦牟尼注重自我忘却、希腊哲人注重客观知识的探求、犹太人注重正义行为一样,孔子非常注重个人人格的修养。在所有的伟大的哲人当中,孔子最为关心公众精神。他对世上的纷乱和痛苦,经常感到忧心忡忡。为了让天下变得高尚完美,他主张先培养每个人的高尚人格。他提倡尽最大可能约束规范个人行为,要求人们生活当中的每个行为都应该合乎严整的礼法。他树立了君子的理想形象:彬彬有礼、大公无私、严于律已,这是一个赋予了永恒形式的理想形象。他的这一思想在中国的北方得到了发展。
老子曾长期任职于周王朝的皇家图书馆(即守藏史),他的学说比孔子学说更加玄妙、含糊、更加难以捉摸。他似乎要让人们对俗世的快乐和权力保持某种禁欲主义的淡泊思想,让人们回复到过去那种想象中的简朴生活。他留下的著作文体简约、语言晦涩,像谜语一样难懂。老子死后,他的学说也和释迦牟尼的教义一样,被演绎曲解,并不断掺杂上许多复杂离奇的仪式和迷信思想,变得面目全非了。中国和印度一样,新的思想不得不与人类在幼年时期产生的神秘的原始思想和光怪陆离的传说进行斗争,而结果往往是后者成功地在前者身上涂抹上奇怪的、不合理的、古老的仪式。在今天的中国,人们会发现佛教和道教(自称在老子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都是一种有僧侣、庙宇、祭司和牺牲奉献的宗教。它们即使不是在思想上,也至少在形式上保留着和苏美尔、埃及的旧宗教一样的古代风格。但是孔子的学说却不同,由于孔子的教义有限、意思明了,简洁易懂,因此能不被后世牵强附会地讹解,得以保持真传。(光明日报的中华文明史5上两幅)
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在思想和精神上一般都信奉孔教;南方的长江流域,则大多信奉道教。因此,从那时起,我们经常可以在中国历史发展的关键事件中寻找到两种精神的冲突的踪迹,表现为南方精神与北方精神的冲突、北京与南京(后期)的冲突、北方的官僚气质、方正、保守与南方的怀疑、浪漫、松弛、敢冒风险之间的思想冲突。
到公元前6世纪的孔子时代,中国的分裂达到了极点。周朝积弱无能,老子辞去官职,归隐山林。
北方两强齐国和秦国,扬子江畔尚武好争的楚国,这三个势力强的国家虽然名义上是属国,其实三足鼎立,掌控当时的天下。后来齐秦结盟,使楚国臣服,被迫与他们签订条约解除武装,中国历史出现暂时的和平。后来泰国取得了统治地位。到了阿育王统治印度时,秦王夺得了周鼎,取代周王而行祭礼。庄襄王的儿子秦始皇(公元前246年即位,公元前220年称帝)遂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一统天下的皇帝”。
与亚历山大相比,秦始皇要幸运得多,他在位36年。对于中国人民来说,他强有力的统治标志着一个统一、繁荣的新时代的开始。他奋勇抗击了来自北方沙漠匈奴人的入侵,并举全国之力,开始修筑伟大的万里长城,抵御匈奴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