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买护肤品或者化妆品最先考虑什么?
A它的牌子。
B看价钱。
C看效果。
4日间外出,经常使用的眼影是:
A不用。
B自然式的。
C醒目式的。
5经常搽的睫毛液颜色为:
A不用。
B黑色或者咖啡色。
C七彩颜色。
6手里最多的唇膏是:
A最新款的唇膏。
B珍珠色彩的唇膏。
C红色的唇膏。
7被化妆品推销员死缠烂打时,你将:
A听着有道理时,照单全收。
B坚决不买。
C选择一种产品后赶快离开。
8最使你烦恼的是:
A暗疮。
B雀斑。
C皱纹。
9服食多少种瘦身或者健康食品?
A无此习惯。
B2种以上。
C2种以下。
10你觉得自己应减几磅肉才最理想?
A2磅以下。
B3磅以上。
C8磅以上。
11有没有定期去美容院做面部或者身体护理的习惯?
A不去。
B有时去。
C一星期或者两星期去一次。
12支出在扮靓中占收入的百分比为:
A10%以下。
B30%~40%。
C60%以下。
计分标准:A2分B4分C6分
30分以下为A型;32~44分为B型;46~60分为C型;62分以上为D型。
解析:
A不修边幅型:
即是答案多数是A得两分,可以想像,你应该是一个不喜欢化妆,不怎么护肤,不多花钱打扮的女人,因此莫讲自恋,根本就连最基本的打扮仪容,你都没做好!
B自认自信型:
对于身边女人间互相流传的哪种减肥药好,哪种护肤品好,你很少有冲动去尝试,你很清楚自己的过人优点,知道怎样去避重就轻,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赢取最高收效。这样有智慧,不会自恋,其实是自信的表现。
C走火入魔型:
为了扮靓,不惜血本,有美容新产品便马上去买,每个月的支出到月底所剩无几。只要能够多瘦两磅,哪怕搞到厌食,也心甘情愿。这太走火入魔了!
D超级自恋型:
拿到如此高分,或许你上街前,吃饭以后,都要找面镜子照照;客厅里、厕所里、睡房里、公司里、手袋里,到处都会有镜子;每隔一段时间你会做的是照一照镜子;每次都要看清楚自己是不是够靓,还要观察自己在镜中哪个角度最为漂亮。你属于自恋狂!
礼尚往来妙点子
细说礼仪的规则
专家指出,人与人的关系,一旦变得亲密就容易不拘小节,甚至逾越了界线。界线一旦逾越了,必会危及彼此的交情。阿拉伯有句谚语说:“脚步踩滑总比说溜了嘴来得安全。”
不论多么亲密的朋友,还是必须有所节制,才不致坏了交情。一个人的反应会因为纷扰的心情而有所不同。如果你以为对方和自己的关系非比寻常,不会和自己计较或是以为对方能够了解自己的心意而未加注意,反而很可能在不经意的情况之下受到伤害。
与人诚心交往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但却不是心中所有的事都和盘托出,而是要一步一步慢慢地进入状况。
不论是多么亲密的朋友,交谈的措辞都不可疏忽,因为谨慎言辞就是一种礼仪的表现方式。人的内心深处绝对还是有与他人“不同”的地方存在。然而,不论是哪个时代,都会有人大叹“礼仪沦丧”。
礼仪并没有特定的界限,但在和朋友长期交往之中,随时注意刻守礼仪与自我节制却是很重要的。一旦逾越了礼仪或失去节制,很容易就会失去许多朋友。
有一个称为“气泡学说”的故事,它讲的是小镇上有一家名为红玫瑰的酒吧,不是一个令人十分愉快的地方,可乔治喜欢这儿。两年多了,乔治几乎每天傍晚下班后都要到这里坐坐。
乔治性格内向,不爱说话,每次到红玫瑰来,总是独自坐在吧台最左边的一张凳子上,一人独处,可以少说话,甚至不说话,这是乔治喜欢红玫瑰酒吧的惟一原因。
这天傍晚下班后,乔治像往日一样走进了红玫瑰酒吧,刚刚在老座位上坐定,正要向酒店老板琼斯打手势,一只热乎乎的大手搭在他的肩上。乔治本能地晃动了一下肩头,可是那只手并没有挪开。他只得无奈地转过身来。站在他面前的是下午被老板雇来的修理工彼得。
整个下午,彼得一面帮着干活,一面喋喋不休说个没完。出于礼貌,乔治只是在老板把彼得介绍给他时说了句“你好!”,此外,没跟他多说一句话。
“老兄,这里可真不错,对吗?以后咱们可以常来这儿了。老板!来两瓶啤酒,今晚我请客。……”彼得大声嚷着,手依然搭在乔治的肩头。显然,想和乔治套套近乎。乔治望了望彼得,把他的手从自己肩膀上慢慢推开,朝着正要拿啤酒给他们的琼斯摆了摆手,离开凳子,缓缓向门外走去……第二天,汽车修理工乔治走了,没有向任何人告别,谁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
从此,乔治再也没有在红玫瑰酒吧出现过。
一直到琼斯去世,这位酒吧女老板再也没见过那个有着金色卷发和一双蓝眼睛的年轻人……。
这个故事证实了一个著名的观点:人们都有一个圈住自己的心理个体空间,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为自己割据一定的领土。一旦这个气泡被人侵犯,就会不舒服或不安,甚至会恼怒。
当乔治的气泡受到彼得的侵犯时,他感到极不舒服。想到日后还会受到侵犯——“以后咱们可以常来这里了”,彼得作过这样的表示,乔治只得不无遗憾地采取出走。
实际生活中,每个人都会依据自己的心理、性格、情绪等因素为自己划定一个属于自己的、具有较强主动性和支配权的个体空间,这个空间一旦被“侵犯”,就会感到不适,出现手脚动作增多、不停眨眼、身体僵直,甚至下意识地退避,或者一走了之的反应。
这就是气泡学说。
气泡学说给人们带来的启示是:只有了解和掌握了人际交往中的人际距离和空间距离的特点,把握好人际交往的礼仪和频率,才能获得良好的交往效果,实现自己的人际目标。
怎样明确人际距离与空间距离呢?
根据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的观点,人际交往有几种基本的空间距离(或称为人际交往区域):
(1)亲密区域(也称个体空间):依据自身的性别、性格、心理状况而为自己划定的私人领地。距离最近端距身体约15厘米,最远端不超过46厘米,是一个距离个人身体很近、范围狭小的空间。
交往双方如果进入这一区域,便会出现肌肤相融、耳鬓厮磨的现象,并伴有拥抱、接吻、挽臂执手等动作,传递着双方几乎互不设防的信息。
这个区域通常受极其严格的对象与场合限制。只有夫妻、情侣、父母与子女、密友之间,才具有进入对方这一空间的可能性,而且,大多在私下情境,不宜在正式社交场合或社会公众面前出现。
(2)个人区域:在交往的空间范围与人际范围都有所扩展的区域,距人体的最近端46厘米,最远端12米,交往双方有着明显的间隔,分寸感较强。具体表现为握手、致意、交谈等动作姿态,说明双方关系良好,但有某种距离。
这一区域有较强的开放性,出现于各类社交场合,包容新旧朋友、同事、客人等不同交往对象。
(3)社交区域:包容性极强的空间距离段,距人体的最近端12米,最远端37米。一般表现在社交聚会或工作环境中的人际交往,体现着礼节性与社交性的、较为正式的人际交往关系。隔着谈判桌交谈的双方就属于这一区域,如果出现在成年人之间,便会给人不敬和非礼之感。
专家指出,影响人际交往区域的因素大约有三种:
1性别差异的因素
男性出于一种自尊和防卫,往往下意识地将与他人交往的空间距离拉大,相聚时身体之间总是保持一定的距离,决不轻易进入对方的亲密区域。
女性出于一种善良温存的本性,往往不自觉地缩小交往空间距离,女性之间相聚时常常身体靠得很近,并可以自由进入对方的亲密区域。
女性与男性在确定交往空间位置上也有不同。
女性总是偎依在熟悉或喜欢的交往对象身旁,呈现一种“小鸟依人”的状态。男性却总是出现在交往对象的对面。女性对有意无意靠近自己身边的陌生人极为排斥,往往将其视为试图侵犯者,作出的反应往往是重新调整自己的空间位置,把身体挪向一旁或者干脆走开。
男性则反感陌生人占据自己对面的空间位置,视为挑衅或竞争,一般不去调整自己的空间位置,而是有意坚持不动,直到对方作出调整。
2性格差异因素
性格开朗的人与他人的交往空间距离小,喜欢主动靠近他人,呈现一种热情随和的交往态度;性格内向或孤僻的人与他人的交往空间距离则较大,往往自觉远离他人,习惯性地封闭包拢自己,并对他人靠近自己感到极大的不适与焦虑,常常会立即作出调整姿态或防卫姿态。
乔治与皮得就属于性格完全不同的两种类型,他们之间的性格差异引起的内心冲突使乔治离开了小镇,一去不回头。
3交往场合与心理状态差异因素
在一些较为拥挤的交往场合由于特定的客观环境条件的制约,人们很难实现自己以往测定并保持的交往空间距离,只能消极地容忍他人的靠近,但若有可能便会积极地作出调整。比如舞会、鸡尾酒会等一类场合,便常常出现这种情况。
心理平衡、心情欢悦时,交往空间距离便会自觉缩小,对他人靠近或进入亲密区域较能容忍,表现出一种随和可亲的交往态度。
当人们心理失衡、心境烦闷时,交往空间距离便会自觉扩大,甚至能扩大到非理性的程度。
采取哪类交往区域与他人交往,每个人都因上面几种因素影响而形成的相对固定的标准。但这种标准并非绝对化,而往往会随着人们自身的客观环境与心理状态的变化而变化。
空间距离虽然是一个物理学概念,但在人际交往中,也可以作为观察和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依据之一。
空间距离既是衡量人际关系的尺度,又是自觉调节人际交往的手段。恰当合理的交往空间距离也是体现良好礼仪素养、展示良好形象的有效途径。
专家认为,人际交往空间的测定要注意几点礼仪规则:
1根据交往对象的特点进行测定
对于初识者而言,相互保持自己的个体空间既能使身心放松,又可以给对方以矜持稳重、尊重他人之感。异性之间如交往关系一般,则应相互保持较大的空间距离,以示对对方的尊重。不经允许随便进入异性的个人区域甚至亲密区域是极为失礼的,而且会引发他人对“闯入者”的品行产生不良猜测与怀疑。同性朋友、同伴或同事之间则无须拉大空间距离,以免给人故作清高、自命不凡、准以交往之感。
2根据交往程度与特定情境进行测定
双方交往程度深,交往的空间距离便自然缩小,彼此往往能够进入对方的个人空间甚至亲密空间。交往程度浅,交往双方之间不大了解,交往的空间距离便会自然拉大,以示礼貌并为自己设防。
如果对方心情愉快、情绪乐观,所处环境又较为温馨和谐,不妨缩小与之保持的空间距离,给人一种真诚友好之感;如果对方心情不佳、情绪紧张,所处环境又比较恶劣,则应自觉拉大彼此的空间距离,给人以自我调节、恢复常态的机会和时间,同时也表现出尊重和体谅他人的修养。绝不能在对方状态不良时,过分估计自己的能力,不顾他人的心理感受而故意缩小交往空间距离,这种非礼之举往往会引起对方的反感,甚至使双方反目。
3根据交往内容与目的进行测定
人际交往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如工作内容、个人生活内容、商业性内容、学术性内容、公开内容、保密内容等等。通常情况下,工作、学术、公开性质的交往内容,比较宽泛松弛,可以给交往者提供一个较大范围的交往空间距离;而个人生活、商业性质以及需要保密的交往内容,则应限定和缩小与交往者之间的空间距离。
如果人际交往的目的属于个人情感范畴,就要缩小双方的交往空间距离,如果是公开的大众化的交往目的,则可以拉大双方的交往空间距离。
此外,还需把握好一定的交往心理距离。
由于人们的性格、气质、爱好、文化素养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又往往直接作用于人际交往的方式和程度,因此就形成了不同的交往心理距离。
与空间距离比较而言,心理距离是内在的、抽象的,往往只表现为一种人际交往的基本态度。而空间距离却是外在的、具体的、易于解读和把握的。
虽然交往心理距离较为抽象,但却从人际交往态度上体现着礼仪修养。因此,在这个问题上,应对初识者持有热情而又不轻浮的态度,对心胸狭窄者持有谦和忍让而不胆怯的态度,对各种不同交往程度者持有真诚坦直而不虚伪的态度。这样,你的交往心理距离便显得恰当而合理了。
除了调整好交往的空间距离与心理距离外,要注意交往频率的问题。
大多数情形下,人们的交往频率往往由人际关系的质量和基础所决定,也受制于人们的心理距离。
交往频率越高,越能建立交往关系,交往双方彼此了解合作的程度就越高;交往频率持续得越久,交往双方彼此信任理解的程度就越深,交往就越具有效用。
对于你来说,与初识者的交往频率不宜过高,以免使对方心存怀疑和戒备,应适当拉长交往的时间周期,但要保持一定的联系。一次交往之后便音讯全无,完全断绝了交往,这也是极为失礼的行为。这不仅会影响日后可能还会继续的交往,而且会使人产生被轻视、被遗忘的心理反应:“哼,你有什么了不起!”
如果出于实现某种目标的需要,必须在一定时间内与交往对象建立起较深程度的交往关系,则可加快交往频率,并采取恰当的、灵活多变的交往方式,自然而然、有礼有节地加深彼此间的交往程度。此时,你是人际交往中的主动者,因而理所应当具备这种调节能力,这样才能保证目标的实现。
礼仪世界:从体姿开始
每个人在进入职场之初,心中忐忑不安自是难免。就连已在职场中打滚数十载的老狐狸也不得不承认,当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处于混饨不明的状态中,或者与素未谋面、只略知一二的人打交道时,心里面仍不免有些七上八下。
专家的目的,即在通过对礼仪互动行为的探讨,提供初人职场者相关的资讯与必要的技巧,使你的职业生涯更为平顺与成功。
为什么这样说呢?下面的一个例子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这个问题。
几年前,有家报社登出了一则招聘采编人员的广告,报名者十分踊跃,笔试的成绩很快便揭晓了,排在前3名的都是有名学院新闻系的毕业生。
报社对这3位毕业生的答卷十分满意,随后的面试不过是与本人见见面而已,但却有人出了问题。
在录用的名单上,没有了笔试时成绩排在第二的一位新闻系毕业生。后经打听,才知道问题出在面试上,几位主考官给的评价基本上一致:形象太差,印象不佳。
实际上,这位毕业生五官端正,个头也挺高,外形上并没有什么毛病。然而,他对这次形象的展示毫无意识。
当他裹着一件军大衣,头发蓬乱,塌腰驼背,毫无表情地站在主考官面前时,就使主考官们依据他的仪表和举止,做出了此人生性懒散、精神萎缩的判断而否定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