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标确定之后,立即行动。你也许会怀疑采取行动和加强信念之间的联系。其实,你的行动反映了你的信念,而且正是你所做的事情表明了你的信仰。哪怕仅仅是采取微小的步骤,你也是在与你自己和外部世界沟通,这表明你已经相信自己和自己的梦想。
在开始的时候,你或许感觉到自己不是很勇敢,也不是很自信。然而,只要你连续不断地努力,你必将生发那种感觉并变得自信,它将直人你的灵魂深处。每次行动也会增加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你再也不会坐着,等着,渴望奇迹发生。你本身就是奇迹的创造者,随着你自尊心的增强,你就会意识到自己的梦想是可能实现的。
(2)客观评价自己的能力,发掘未被开发的潜力。《钻石宝地》一书的作者拉塞尔H康维尔指出:“普通人只开发了他们潜在智能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我们还远没有运用自身全部的能力,我们内心还有巨大的潜力未被开发出来,我们还可以做更多的事情,成为更成功的人——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
(3)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可能性上。你因一些消极的想法而感到烦恼吗?就像“是的,但是,但是……”关键的是,从一产生这些想法你就要摒弃它们。你也许听说过“想法就是现实”这句话吧。你一直在思考一件事情,你就能够成就这件事情。如果你持续不断地将注意力集中在要实现的目标是多么的艰难上,那么,你就永远不会实现它。
你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可能性上,以此来克服消极的想法。你可以设想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目标,然后对自己说:“我怎么会想到我能实现我的目标呢?它的规模太大了,要实现它简直是太困难了,这是不可能的!我在想些什么呀?”
这些听起来是不是非常熟悉?也许大多数人都不止一次地和这种自我对话斗争过。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当这些想法产生时,就立即将这些想法替换为下面的一种对话:“我知道我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因为其他人在此之前就已经做过。我下定决心要让它得以实现,我愿意做必要的一切来实现我内心的想法。”
你感觉到这两种想法的不同了吗?如果你长时间地徘徊在第一种想法上,你就有麻烦了。如果采用第二种思维方式就能立即改变你的思路,将你带人一个充满可能性的新世界。当你的心智处于积极状态时,你将会问一些更有意义的问题:“我怎样做才能实现我的目标?谁将愿意帮助我?有没有其他的途径可以使我达到我期望的目标呢?”
(4)消除恐惧和冒险。恐惧是在做出改变时的自然反应。它或许是人们开始做任何新事情时犹豫不决的首要原因,人们也因而倾向于选择生活中原来的模式——安全、舒适和熟悉的环境。能够认识到每个人在开拓新领域时都会产生恐惧心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恐惧是我们所有人的一种自然生理反应,它使我们意识到我们需要准备应付或是需要逃避某些事情了。然而,成功的人和不成功的人对待恐惧是有所差别的,差别就在于对待恐惧的态度。成功的人承认恐惧,并努力找出产生恐惧的原因,以此决定他们能为前进道路上将要面临的挑战做出怎样的准备。他们决定采取一定的行动,使自己尽量感到充满竞争力和信心。
莉莉沃尔特在她的《成功演讲家的秘密》一书中写道:“充分的准备和预演将减少75%的恐惧。”她还说:“深呼吸又会减少15%的恐惧,而剩余的10%可以通过精神上的准备来战胜它。这些百分比可以使你的精神状态发生巨大的变化。”
为了战胜恐惧,我们必须深入挖掘什么是我们最害怕的。只有找到产生恐惧的根源,冒些风险,我们才能真正建立起自信。一项调查研究表明,当问一些年长的市民,对自己过去的生活有什么遗憾时,绝大多数人的回答是,他们最遗憾的就是:他们一直都没有去做他们最想做的事情。这说明萦绕在他们心头的是那些他们没有去冒的风险,而不是他们已经冒过的风险。
所以,不要让恐惧留给你同样的遗憾。承认恐惧,做好充分的准备,然后采取行动克服它。
(5)预见成功。乔治伯纳德肖说:“有些人只看到事情的现状,并问为什么。而我看到事情将来可能是什么样并问为什么不呢?”当时的人们厌倦了社会中的种种局限,并急于重新发掘社会潜在的价值,他的话成了当时社会的主旋律。
想像事情将来会是什么样子,不仅仅要思考,还要积极地认识它。当这种想像过程定向了之后,就是众所周知的预见。在你想成就的事业实现之前预见它,这是众多成功者最强有力的策略,他们运用预见的景象重新点燃他们的热情,明确他们的目标,增强他们的信念。
比如,如果你想成为一名成功的演讲家,首先就要想像你是站在众多听众的面前,幻想你正在向聚精会神的听众们做有说服力的演讲,你的声音是那么的自信和充满活力,人们对你的赞许之词不绝于耳。你仿佛感觉到了听众的热情和对你讲话的接受,仿佛闻到了主席台上的鲜花是那么的芳香,仿佛体验到了玻璃杯内清凉饮料的凉爽。
要产生这样清晰而强烈的景象,你需要充分发挥你丰富的想像力。同样地,当你在向一个目标努力时,完全按照你的想像和期望的那样,尽可能预见你实现它的每一个细节和幻象。你将自己的预见变得如此的强烈,以至于当你真正实现自己的目标后,你会有这样一种似曾经历过的感觉——“难道我以前没有经历过此事?”是的,你在想像中已经历过千遍万遍了,而每想像一次,这种经历就向真实靠近了一步。
(6)练习不断肯定自己。《信仰的力量》一书的作者路易士宾斯托克建议我们在潜意识里重复正面的肯定,认为这是一种培养信念的极好办法。当你不断向自己重复一个肯定后,最后你会开始相信它了。
(7)发现相信和支持你的人。当面对挑战的时候,即使你得到了态度积极的人们的支持,你也很难始终保持积极的态度。而当你将你的梦想与消极的人们联系在一起时,则意味着你的梦想已注定死亡。许多成功人士根本没有时间与消极的、不支持他们的人打交道。
不幸的是,要想把全部消极的人从你的生活中排除出去,是非常困难的。你的父母,生意伙伴,最好的朋友,甚至是你的配偶都有可能给你带来消极的影响。因为这其中的许多人对你有多年的了解,他们可能只会考虑到你以前的经历,而不是现在的你或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例如,当你告诉他们你的梦想是有一天要在皇家大剧院演出时,你哥哥就可能想起了你第一次在学校演出中,从舞台上掉下来的失败经历而劝你实际点;当你告诉妈妈,你想开一家组装壁橱的公司时,她老人家立即提醒你十几岁时,你的壁橱是如何的一团糟。
但是,有时你可以较为容易地从一个完全陌生的人那里得到支持。陌生的人对你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没有任何的偏见。每个人都需要有人相信他们,而那些与你关系最为密切的人可能不是最佳的人选,关键是你要找到合适的人。
(8)从失败中学习。每件事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而且这些原因最终会为你服务。你遇到的每一个困境都可能得到同等或更大的收益,而一旦你有了这种信念,你就会情不自禁地从这种经历中学习,而且还能促使你对未来充满希望。
(9)坚持自己的信念,不盲目服从一切指示。任何人做事情都可以先征求别人的意见,但是最后做或者不做,还由自己来决定。当你有自信的勇气时,你就做你认为对的事情。成功的管理者大都勇于坚持和引导他们的事业朝着适当而有利的方向发展。他们向别人传递自己的信念并据此而行动,哪怕别人不同意。如果你不人云亦云,不盲目服从一切指示,那么你的奋斗就可能会更有成效。
马丁科尔说:“对于你的梦想能否实现,真正有影响的观点是你自己的观点。其他人消极的想法只是反映了他们自身相对于事情的局限性,而不是你的局限性。当一个梦想与你的目标达成一致,激发你的热情,启发你去计划,去坚持,直至你能实现它时,这个梦想就不是不现实的了。相反,期望有这种动力和信念的人不会取得成功那才是不现实的。”
不要期望每一个人的赞许
萨米戴维斯谈及成功的问题时说:“我不知何谓成功,但我知道失败是什么。失败就是想要讨每个人的欢心。”
从前,有一位画家想画出一幅人人见了都喜欢的画。画毕,他拿到市场上去展出。画旁放了一支笔,并附上说明,每一位观赏者,如果认为此画有欠佳之笔,均可在画中记上记号。
晚上,画家取回了画,发现整个画面都涂满了记号——没有哪一笔一划不被指责。画家十分不快,对这次尝试深感失望。
画家决定换一种方法去试试。他又摹了一张同样的画拿到市场展出。可这一次,他要求每次观赏者将其最为欣赏的妙笔都标上记号。当画家再取回画时,他发现画面又被涂遍了记号。——一切曾被指责的笔划,如今却都换上了赞美的标记。
“哦!”画家不无感慨地说道,“我现在发现了一个奥妙,那就是:我们不管干什么,只要使一部分人满意就够了;因为,在有些人看来是丑恶的东西,在另一些人眼里则恰恰是美好的。”
我们为人处事经常按别人的反应来决定,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动。尤其是在向“成功”、“幸福”之类美丽的字眼跋涉的路上,一切似乎已经有了约定俗成的标准。
一旦寻求赞许成为一种需要,做到实事求是几乎就不可能了。如果你感到非要受到夸奖不行,并常常做出这种表示,那就没人会与你坦诚相见。同样,你不能明确地阐述自己在生活中的思想与感觉,你会为迎合他人的观点与喜好而放弃你的自我价值。
你可能花费了大量时光竭力赢得他人的赞许,或因得不到赞许而忧心忡忡。如果寻求赞许已成为你生活的一种需要,那么你现在就该做些事了。首先,你应该认识到:寻求赞许与其说是生活之必需,不如说是个人之欲望。当然,我们都愿意博得掌声、听到赞扬或受到称颂。谁不愿意如此呢?在精神上受到抚慰会给人一种美妙的感觉,而且也的确没有必要在生活中放弃这种享受。赞许本身无损于你的精神健康;事实上,受到恭惟是十分令人惬意的。
寻求赞许的心理只有在成为一种需要、而不仅仅是愿望时,才成为一个误区。
如果你希望得到赞许,那仅仅是乐于得到他人的认可。但如果你需要赞许,那么你在未能如愿以偿时便会十分沮丧。这正是自我挫败因素之所在。同样,当寻求赞许成为一种需要时,你就会将自己的一部分价值奉献给“外人”,因为你必须得到他人的赞许。假如这些人提出反对意见,你就会产生惰性(即使是轻微的惰性)。在这种情况下,你是在将自我价值置于别人的控制之下,由他们随意抬高或贬低。只有当他们决定给你施舍一定的赞许之辞时,你才会感到高兴。
需要得到他人的赞许就够糟糕的了,然而如果在每件事上都需要得到每一个人的赞许,这就更糟糕了。如果是这样,你势必会在生活中遇到大量痛苦和烦恼。此外,你会慢慢建立起一种平庸的自我形象,随之产生的便是自我否定心理。
毫无疑问,你要在生活中有所作为,就必须完全消除需要得到赞许的心理!它是精神上的死胡同,它绝不会给你带来任何益处。
人在生活中必然会遇到大量反对意见,这是现实,是你为“生活”付出的代价,是一种完全无法避免的现象。
敢于走自己的路
“走自己的路,让人们去说吧!”我们对旦丁的这句名言并不陌生。可是,我们在生活中是否信奉它,实践它呢?
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被人贬为“让青年堕落的腐败者”。
美国职业足球教练文斯伦巴迪当年曾被批评“对足球只懂皮毛,缺乏斗志”。
贝多芬学拉小提琴时,技术并不高明,他宁可拉他自己作的曲子,也不肯做技巧上的改善,他的老师说他绝不是个当作曲家的料。
发表《进化论》的达尔文当年决定放弃行医时,遭到父亲的斥责:“你放着正经事不干,整天只管打猎、捉狗捉耗子的。”另外,达尔文在自传上透露:“小时候,所有的老师和长辈都认为我资质平庸,我与聪明是沾不上边的。”
爱因斯坦4岁才会说话,7岁才会认字。老师给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钝,不合群,满脑袋不切实际的幻想。”他曾遭到退学的命运。
牛顿在小学的成绩一团糟,曾被老师和同学称为“呆子”。
罗丹的父亲曾怨叹自己有个白痴儿子,在众人眼中,他曾是个前途无“亮”的学生,艺术学院考了三次还考不进去。他的叔叔曾绝望地说:孺子不可教也。
《战争与和平》的作者托尔斯泰读大学时因成绩太差而被劝退学。老师认为他:“既没读书的头脑,又缺乏学习的兴趣。”
如果这些人不是“走自己的路”,而是被别人的评论所左右,怎么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
人生的成功自然包含有功成名就的意思,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只有做出了举世无二的事业,才算得上成功。世界上永远没有绝对的第一。看过马拉多纳踢球的人,还想一身臭汗地在足球队里混吗?听过帕瓦罗蒂歌声的人,还想修炼美声唱法吗?——其实,如果总是担心自己比不上别人,只想功成名就,那么世界上也就没有帕瓦罗蒂、马拉多纳这类人了。
俄国作家契诃夫说得好:“有大狗,也有小狗。小狗不该因为大狗的存在而心慌意乱。所有的狗都应当叫,就让它们各自用自己的声音叫好了。”
小狗也要大声叫!实际上,追求一种充实有益的生活,其本质并不是竞争性的,并不是把夺取第一看得高于一切,它只是个人对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那些每天一早来到公园练武打拳、练健美操、跳迪斯科的人,那些只要有空就练习书法绘画、设计剪裁服装和唱戏奏乐的人,根本不在意别人对他们的姿态和成果品头论足,也不会因没人叫好或有人挑剔就停止练习、情绪消沉。他们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当众展示、参赛获奖,而是自得其乐、自有收益。满足自己对生活美和艺术美的渴求。
所以说,真正成功的人生,不在于成就的大小,而在于你是否努力地去实现自我,喊出属于自己的声音,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努力消除自卑感
当一个人的某种能力或工作受到别人的轻视、嘲笑或侮辱时,他的自卑感就更强,甚至以畸形的形式如绝望、暴怒、嫉妒与自欺欺人的形式表现出来。
自卑感是一人成才的心理大敌。自卑感导致了才能的自我埋没。成功者总是从心里确信自己存在的价值。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和自我信心不是生下来就有的,而是像别的习惯形成一样,是在生活中学会的。那么,如何消除自卑,树立自尊呢?以下几点建议可供借鉴。
(1)勇于追求成功
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只有树立起坚定的信念,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才能在实际生活中塑造自己的形象,战胜自卑。
(2)量力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