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知道了‘氮化循环’等化学现象,知道了万物都要复归原始,人生只是过眼云烟,‘自己乃是不断的在死亡中’。有了这种达观的心胸,再回过头来看人世,人才会觉悟到这辈子该怎么活才不虚此生,才会觉悟到此生已为错误的安排浪费许多,实在不应该再浪费下去。”
——李敖
上面这段话中,李敖提到了怎么活才有意义,怎么死才能死得其所的问题。那么,到底何谓“生死”?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古之大圣人或大智者都曾以叩问“生死”这个问题而著名,孔子感叹世道不古,生命何其短暂,于是发愤图强做学问,周游列国传播自己的思想,并收下了三千弟子;孟子则有“舍生取义”之说;李白感叹人生,于是有了“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感慨;释迦牟尼参悟生死轮回于菩提树下,于是有了西方极乐世界;司马迁也曾感慨为何而死最有价值:“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生之大,可知矣。”
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而在这一生当中,我们会遇到许多关乎生死的话题,然而命运难测,生死亦无常,谁都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每个人都处于一种非生即生,但又非死即死的状态,那么人生的意义到底何在?生命的意义又是什么?难道人活着就是为了等死吗?最后才明白,人生本来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有当你为自己的人生定下目标,整个平淡的生命才会意义非凡。李敖也希望自己的人生能过得有意义:“路是那么长,我们随时会倒下,死就死了,又何必‘正首丘’呢?青山多得很,到处都可埋我们这副不算重的骨头,在重归尘土的刹那,愿我们都能刻上几行带有彩色的里程碑!”李敖的愿望就是如此,“几行带有彩色的里程碑”正是有意义的人生的另一种说法。
没错,人生根本不是为了什么才去存在,而是因为这个存在,我们才会有“为了什么”的举动。人活着总要给自己一个指望,而每个人的指望都是不同的,那个“为了什么”也是不同的,因此每个人的意义也都不一样。只要记住:“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这句话不仅仅能形容爱情,也能形容生命。
质疑命定
“……宿命思想深入人心,即使在很卓越的思想家身上,都未能免。”
——李敖
所谓宿命论就是指人的命运都已注定,一切的事情缘由都是必然因素所造成,而一个人的命运也是可以预测预知的,但却不可以改变也无法改变,因为一切早已在冥冥之中被决定好了。这就是宿命论所代表的一种命观。也就是说人生中的各种遭遇早已被注定,包括富贵贫贱、生死福祸等所有的一切都由一种人类无法控制的力量而促成。凡是相信宿命论的人都会认定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是由上天预先安排,一切已成定局,无法改变。而开篇中,李敖所提到的被宿命思想所影响的卓越思想家其实是东汉时期的思想家王充,代表作为《论衡》。王充有许多著名的思想与观点,李敖也认为他“实在是很优秀”。但唯有一点李敖认为与他“不太相称”,那就是王充的宿命思想:“……《论衡》中的不凡的思想,值得我们特别重视。
但在王充的思想中,他对宿命思想,却有着不太相称的议论,使我们感到宿命思想深入人心,即使在很卓越的思想家身上,都未能免。以王充而论,王充反对儒家的天道说、反对灾害应于人事说、反对天人感通说、反对因果报应说、反对神仙说、反对鬼神祸福说……他在思想上有这么宽的打击面,可是面对起宿命思想来,他却不能打击。虽然他相信的宿命,不外是人的死生、寿夭、贫富、贵贱、幸与不幸、遇与不遇等方面,认为这些全不是人力所能主宰;虽然他不相信命运可以宿到能够预知的程度,虽然他不相信可以有趋吉避凶的造命的程度,但他究竟是一个与‘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近似的信仰者,他仍跳不出宿命思想的纲罗,可见这种思想的深入人心,到了何种程度!虽高杆如王充,也要被绊一跤!”由此可见,李敖并不推崇宿命论,他为王充有这样的思想而感到惋惜。
李敖认为自己“博学多闻、饱更忧患”,因此,比许多人都“识乎性命”,那么,到底何谓“命”?这应该从两个方向来看。一个是放眼全局的大方向,也就是广义的“命”;另一个就是强调细处的小方向,也就是狭义的“命”。
先从大范围来看,历史家黑尔默·林格伦曾经简单地解释过“命”是如何出现的:“视乎人把事情看成是由某种力量促成,顺理成章地发生,还是纯粹出于偶然,然后人就把‘神’、‘命运’或‘机遇’加诸其上。”而纵观人类历史,与命运有关的各种传说、神话以及信仰比比皆是。大部分现代文化多多少少都受到美索不达米亚文化的影响,命运的观念也源于这里,属于东方文化中的一派思潮。亚述学家让·博泰罗也认为人们能在美索不达米亚或巴比伦找到“人类早期对于超自然事物的反应以及看法,包括那些可辨别的最古老的宗教架构”。古代的人们感觉到世事的变化一定有某些必然的定数。这样的思想一开始由东方发起最后传到希腊,成为了希腊哲学中的一派,之后这个思想又传到了印度,与印度本土原有的吠陀文化中的命定现象相结合而形成了印度哲学中重要思想之一,也就是如今我们所说的“宿命论”。“宿命论”中,宿命的意思就是指一切已被注定,要注意,这里所说的“注定”并不简单,它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有规律的东西,比如:人总会面对死亡。这里的“注定”所指的是一个人身上会发生的所有看似必然以及偶然的事情。
“宿命论”通常都会与上天、天神等扯上关系。在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中,宿命论的影响是非常深厚的,比如“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样的想法可谓根深蒂固,虽然也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样的前卫说法,但那毕竟是少数,而这样的思想在那时也不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古代的宿命论不但被蒙上了一层面纱,也被罩上了一层权威,让人敬畏不已。而被推崇的宿命论其实在不断打击人们的积极性,将奋斗的价值打击到体无完肤,甚至到了让人绝望的地步。但是绝望到底就不能绝望了,转机开始出现,一个人所谓的不可更改的宿命可以改变了,只要你有钱。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现在钱还可以用来贿赂“上天”了,贿赂决定你命运的神了,让他们给你改命,把坏命都改成好命,正是“出钱消灾”。到后来,出现了对“命”的三种说法:性命之命、命运之命、命令之命。性命之命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虽然人体由碳水化合物组成,但是生命体却不是简简单单的碳水化合物就能概括的,因为生命体是有生命而非无机物的复杂个体。从传统文化方面来看,任何生命体天生就具有所谓的先天之元气,而元气在身体周身流动,生命因此而存在。
此先天之元气后来又化为了阴阳五行,相生相克,此消彼长。生老病死由此而来。完全可以说生老病死是由先天禀赋(也就是先天之元气)所定,与人之所欲无关,也就是性命之天命。而出生之人也有差别,外貌差别、性别差别、家境差别,这就是所谓的社会之天命。两者合二为一被称为先天之命。命运之命则是由后天决定。比如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气质品格等多少也能决定他的命运。由于品格的不同,君子与小人的命运也不同。古代经常有“积德”的说法,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有异曲同工之妙。说到“积”,自然不是一夕可成、朝夕之功,而需要日积月累,积少成多,这就是天命。还有一个则是命运因时机不同也会有所不同,“时行则行,时止则止。”《易经》里就常说:“利见大人,夫子常叹,河不出图,洛不伏书,吾亦已乎。”这就是时不同。命令之命则是根据每个人的社会地位来决定,高位者命低位者,君子可以德风,小人则能德草,命令之命就是由位而成。“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就是最常见,也是最典型的命令之命。这是一种极端化的命,虽然如此又不可违。
在现代,命令之命已弱化,不如古代的命令之命,但仍然必要。失去命令之命,无人听从命令行事,一切都会乱套,将没有可成之事。因此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孔子又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说到孔子,就不能不提儒家,说到儒家就不能不提天命论。天命论不同于宿命论,从字面意思看,天命论的主题在于天人合一,相比之下,宿命论较为悲观,认为人的命运冥冥之中必有安排,人有何作为也是无用。
有人认为宿命论太绝对、太夸张,凭借个人主观想改变宿命也是可以的,但是要知道主观之所以能产生完全是由于客观的影响,不同的背景、不同环境、不同的经历都能造成主观的不同,可以说主观的选择也是来源于客观的影响。比如,让你在相同问题上选择数次,无论怎样你的选择必然是相同的,因为你的主观由你的经历与环境决定,只要你的经历与环境不变,你的主观思想也不会变,这就使得你每一次的选择必然相同。至于依靠个人的努力使自己有所收获这属于自然规律,与宿命论之间并没有冲突,你周围的环境因素将会决定你是否努力以及你努力的程度,而其他因素加上刚刚说到的自然规律就能决定你的收获究竟有多少。
现在从小范围来看,“命”是指一个人肉体以及精神的总称。古代人将人的生辰八字等用天干地支来进行排列并将此称为“命”,而把一个人一生所要经历的各个阶段统称为“运”。想要更好的理解,可以把“命”比喻成车,虽然都属于车,但也有高低档之分,比如宝马和夏利能一样吗?而“运”指的就是车子开动之后的运行,一辆好车如果遇上高速公路,那就是如虎添翼,开得更快,也就是所谓的运气好。但是如果一不小心遇上崎岖的山路,再好的车也开不快,甚至有可能翻下山崖报废,那就是运气不好,走霉运了。基本上,中国关于“命”的学说大多来自《周易》,据《易传》所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而《周易,系辞》也说过:“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
”由此可见,河图、洛书以及八卦模式,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种能够卜算吉凶、预测未来的工具,一种与上天通话的工具。天干地支通常是用来记录日期的一些象数符号,它的主要内容就是用阴阳五行的原理来概括整个宇宙发生的一切。根据《史记·天官书》中记载:“天则有日月,地则有阴阳,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就这样,宇宙的万物被简单地分为金木水火土五种类型,而古代人认为所有寒暑往来以及生物生老病死的自然现象都是受到五行思想中相生相克原理的影响。用天干地支来表示时间则可以较为客观地反映万物的兴衰。《继善篇》中就说过类似的话:“人禀天地,命属阴阳,生居覆载之内,尽在五行之中。”早在殷商时期,人们就已经普遍相信命运的存在了。到了春秋时期,则有孔子的“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根据《淮南子》记载:“仁鄙在时不在行,利害在命不在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