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写《春秋》,往往以一字为褒贬,这主要体现了他的尊王思想。至于纪年和叙事,则仅仅根据旧的史书记载。晋代杜预见到《汲冢周书·魏国史记》说:“《汲冢周书》写作的文意褒贬和《春秋》十分相似,根据这部书,可以推测古时候各国史书撰写规律。”所谓书写日子还是不书写日子,这与事情的重不重要没有什么必然联系。但是《公羊传》和《谷梁传》却每有事件都要断明发生的具体时间,因而使文意反倒不明确、不晓畅。《左传》只有公子益师死时,“鲁隐公不为他穿上葬服,因此不写具体日子”这么一说,其他也就很少见到不书写日子的了。现在摘录《公羊传》和《谷梁传》中此类例句,用来提示儿孙们。《公羊传》说:“公子益师死了,为什么不写日子呢?年代久远,孔子没有见到。”“送葬不记时辰也只写日子,是表示急于下葬。不记时辰不写日子,表示慢葬。不能按时下葬而记下日子,表示为此痛惜。不能按时下葬又不记下日子,是说当时还不能下葬。写明了时辰而不写日子,是已下葬。写明时辰又写明了日子,是表示还有危急,未能下葬。”“庚寅这天,军队攻入邴。这里为什么要写日子呢?因为此战艰难。”“攻取城邑不写日子。”“桓公会盟诸侯一般不写日子,表示诸侯对这次会盟充满了信心。”“甲寅这天,齐国攻打卫国。攻打他国不应该写日子,这里为什么写日子呢?这里是表示到达卫国的日子。”“壬申这天,鲁僖公到京师朝见周天子。这里为什么要写明日子?要把这次朝见记载于宫内。”“辛巳这天,晋国在地击败了秦国。欺诈的战争不应写明日子,这里为什么要写明日子呢?这是说秦军被彻底击败。”“甲戌这天,在咸地击败了狄人。为什么要写明日子呢?是要强调这一场战斗的重要。”子赤死了,为什么不写明日子呢?是因为遇弑不忍明言而隐去不书。”“国君即位不写明日子。”
《谷梁传》里这种用法尤其多,比如:“与弱小者会盟不写明日子。”“大夫之死写明日子是正确的。”“诸侯之死写明日子是正确的。“写明某日进入,是憎恶进入者。”“在外的会盟不应写明日子。”“攻取城邑不应写明日子。”“大规模的阅兵表示崇尚武功,因此特地写明日子。”“以前订立的盟约,不写日子。”“庄公击败了齐军。这里不写明日子,是表示对该次战争的疑虑。”“庄公击败了宋军。这里写明了日子,是表示战争的成败。”“齐军灭了遂国。这里没有写日子,是因为遂是个小国。”“庄公会见齐桓公,在柯地订立了盟约。与桓公之盟虽然是相互有利,也不写明日子,是表示深信的意思。”“公子娶陈国的陪嫁女子作妾。不写明日子,表示憎恶的意思。”“癸亥这天,纪叔之下葬。这里不写明死于哪天,葬于哪天,表示哀悯纪叔有丧。”“子赤死,写明日子是正确的,不写日子则有缘故。亲眼见到了才能写明日子。”“戊辰这天,庄公和桓公在葵丘订立盟约。齐桓公的订盟不应该写明日子,这里为什么写明了呢?是表示赞美的意思。”“辛卯这天,沙山山脚发生了崩塌。这里写明日子,表示对这次变异的重视。”“戊申这天,有陨石落在宋国。这个月中,一群鹢鸟倒着飞。石头是没有知觉的,这必是天意,因此写明了日子,鹢鸟是稍有些知觉的动物,所以记下了月份。”“乙亥这天,齐国国君小白死了。这里不该写具体的日子,但还是记下了日子,为什么呢?”“壬申这天,鲁公朝见周天子。这里记下了日子,是因为第二次朝见天子,所以谨慎地记下了日子。日是编排在月份上的,月份是根据天时历法来的。这里没有记下月份,失去了依托。”“丁未这天,商臣杀死了他的君主髡。把髡的死日记了下来,是用来特意说明商臣弑君的。”“乙巳这天,鲁文公和晋国大夫阳处父订立盟约。不言明鲁文公,是避开不说。怎么知道是与鲁文公订立盟约呢?就因为这里记明了日子。”“甲戌这天,攻取了须句。按常规攻取城邑不应该写明日子的,这里却记下了日子,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作者不认为再次攻取他人的城邑是应该的,所以特地记下了这个日子。”“辛丑这天,为襄王下葬。这里记下了日子,这是很过分的,是表明不应该安葬他。”“癸卯这天,晋国消灭了潞国。消灭一个国家有三种不同的表示:中等的国家要专意写明日子,小国只写明月份,如果是夷狄之邦,就不再写日子了。这里写出了具体日子,是因为潞国国君是位贤君。”“甲戌,楚子吕死了。夷狄之国国君死去是不应写明日子的,这里写明了日子,这是比以前进了一步。”“癸酉这天,齐、晋两军在鞌地大战。这里写明了日子,可能是明确指出战争的具体时间,也可能是特地暗示鲁国大夫也参加了战斗。”“梁山崩。这里不写明日子,这是为什么呢?高山自有它崩塌的规律。”鼷鼠咬郊祀用的牛角。这里没有写明日子,是表示行文急切。”“庚申这天,莒军大败。作者对它充满恶感,所以特意把日子记下来。”“秋天,昭公从会盟处回来。不写明日子,是说从攻打郑国的前线回来。”“丙戌,郑伯死在操。这里写明了日子,因为郑伯没有死在国外。”“乙亥这天,臧孙纥逃到邾国。这里写明了日子,是准确记载臧孙纥出逃的日子。”“蔡国太子杀死了国君。这里不写明日子,是因为儿子夺取父亲的王位,这与夷狄之行一样。”“十月,蔡景公出葬。不写他哪天死而写明哪月里下葬,这实际上是拖延下葬。”“四月,楚国公子比谋杀了国君依理,谋杀其国君应该写明日子,这里没有写明日子,说明公子比不是谋杀。”“甲戌这天,各诸侯在平丘订立了和约。这里写明了日子,是作者赞成这样的盟约。”“朝廷中的大事都应该写明日子。国君即王位,这是国君的大事,这里不写明日子,是为什么呢?因为在史官看来,即位是按年来记载的,而不是按日来记的。定公即位为什么写明日子呢?是要特意地强调他的即位。”其他一些解释时间、月份的也都是这样。
熟读经书的人们可以根据这样一些原则去理解古书了。沙鹿、梁山采取了两种不同的说法,显得尤其不合情理。苏辙的《春秋论》说:“《公羊传》、《谷梁传》中,凡日月土地,都附会了一些字义之外的解释。日、月并没有知觉,土地并不知道人间的事,它们又怎么能有喜怒哀乐呢?”他的意见也大致是这样。
柳应辰押字
【原文】
予顷因见鄂州南楼土中磨崖碑,其一刻“柳”字,下一字不可识,后访得其人名应辰,而云是唐末五代时湖北人也,既载之《四笔》中,今始究其实,柳之名是已。盖以国朝宝元元年吕溱榜登甲科,今浯溪石上有大押字,题云:“押字起于心,心之所记,人不能知。大宋熙宁七年甲寅岁刻,尚书都官员外郎武陵柳应辰,时为永州通判。”仍有诗云:“浯溪石在大江边,心记闲将此地镌。自有后人来屈指,四千六百甲寅年。”有阆中陈思者跋云:“右柳都官欲以怪取名,所至留押字盈丈,莫知其何为。押字古人书名之草者,施于文记间,以自别识耳。今应辰镌刻广博如许,已怪矣。好事者从而为之说,谓能祛逐不祥,真大可笑。”予得此帖,乃恨前疑之非。石傍又有蒋世基《述梦记》云:“至和三年八月,知永州职方员外郎柳拱辰受代归阙,祁阳县令齐术送行至白水,梦一儒衣冠者曰:‘我元结也,今柳公游浯溪,无诗而去,子盍求之。’觉而心異之,遂献一诗。柳依韵而和,其语不工。”拱辰以天圣八年王拱辰榜登科,殆应辰兄也,辄并记之。
【译文】
不久前我在鄂州(今湖北武昌北)的南楼土中见到一块磨崖石碑,上面刻了一个“柳”字,下面一个字也不能认,后来打听到此人名叫应辰,并且说是唐末五代时期的湖北人。这件事我已经记在《容斋四笔》中,如今才探得此人的实际情况,就是“柳”字后面的名字。此人于宋仁宗宝元元年吕溱那一榜中进士甲科,现今浯溪的巨石上还有很大的花押名字。并题写于其后说:“押字是发于内心的灵感,心里有了这种灵感,照样子记下来,别人是不能全面理解的。宋神宗熙宁七年甲寅年刻石。尚书都官员外郎武陵人柳应辰,此时官任永州(今湖南零陵市)通判。”后面还有一首诗说:“浯溪石在大江边,心记闲将此地镌。自有后人来屈指,四千六百甲寅年。”
还有阆中人陈思的跋语说:“上面是都官员外郎柳公的押字,柳公想凭怪名留于后世,所到之处都留下一丈高的押字文,不知道他心中怎样想的。押字不过是古人签名时用的草体字,用在文书之中,自己便于识别而已。如今柳公应辰的押字刻得如此高大,已经成为怪事了。而那些喜好生事的人根据这大押字编出许多说法,说它能驱除灾恶,令人深觉好笑。”我得到此帖后,才为以前的解释错误而深感遗憾!
巨石旁边还有蒋世基写的《述梦记》一篇,文章说:“宋仁宗至和三年八月,永州知州职方员外郎柳拱辰任满交割,回朝复命,祁阳县令齐术送他到白水边,梦见一位穿着儒服的成年男子说:‘我是唐朝的元结。如今柳公游览浯溪,不留下诗篇便匆匆离去,你何不向他求取一诗呢。’齐术醒过来,心中感到十分惊异,于是吟诗一首,赠给柳拱辰。
柳拱辰依照齐诗的原韵和诗一首,其诗遣句并不工丽。”柳拱辰于宋仁宗天圣八年王拱辰榜进士登第,此人可能是柳应辰的哥哥,也就一并记在这里。
唐尧无后
【原文】
尧、舜之子,不肖等耳。舜之后虽不有天下,而传至于陈及田齐,几二千载。惟尧之后,当舜在位时即绝,故禹之戒舜曰:“毋若丹朱傲,用殄厥世。”又作戒曰:“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底灭亡。”原丹朱之恶,固在所绝。方舜、禹之世,顾不能别访贤冑为之立继乎?”《左传》载子产之辞曰:“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其季世曰唐叔虞。(谓唐人之季,非周武王子封于晋者)。成王灭唐而封太叔。”又蔡墨曰:“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氏,曰御龙。”范宣子曰:“匄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御龙氏。”然则封国虽绝,尚有子孙。武王灭商,封帝尧之后于蓟,而未尝一见于简策。史赵言楚之灭陈曰:“盛德必百世祀,虞之世数,未也。”臧文仲闻蓼与六二国亡,曰:“皋陶庭坚不祀,忽诸!”尧之盛德,岂出舜、皋之下,而爵邑不能及孙,何也?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