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6年类别:传统戏剧
地区:河北编号:Ⅳ-72
申报地区或单位:河北省清苑县、青县
哈哈腔是河北省民间的一个地方戏,历史久远,民间有“喝喝腔”、“呵呵腔”、“柳子调”或“拉拉调”之称。迄今有300年的历史。是产生于河北省民间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河北省的保定、沧州、衡水、廊坊、石家庄及山东省的惠民、德州地区。此剧的艺术特色是表演朴实,以唱见长,叙述性、说唱性较强。
土生土长的哈哈腔,在表演行当方面,虽生旦净丑各行皆有,但小生、小旦仍不失其为主要行当。整个剧种的表演特点以细致、逼真、轻松、幽默见长。像汲水、纺线、梳头、缝补、做鞋等动作,表演者极善于通过艺术手段细腻地表现出来;在戏中,各种行当常常出现一些引人发笑的表演动作和诙谐风趣的唱念。
最富有特色的是哈哈的唱腔及其伴奏音乐。唱腔属于板腔体。主要板式有头板、二板、流水板、三板、拨子和哭板等。唱词亦系七字、十字的上下句式。哈哈腔文场的主奏乐器,东路是四胡、长颈月琴;中路是板胡、四胡;西路则是板胡、笙和竹笛。其中以西路伴奏最有特点,伴奏风格讲究“拙笙、巧弦、浪荡笛”。演员演唱时,这三大件乐器并不完全随着唱腔走,在一定的时间内,伴奏的旋律和节奏常常游离于唱腔之外,以一种固定的节奏音型,不变化的连续使用,形成一种特殊的伴奏效果,老艺人们称这种伴奏方法为“小抬杠”。这是东路和中路所没有的。
哈哈腔的曲牌,约有百余支,主要用于烘托舞台气氛、伴奏人物动作,多是从京剧、河北梆子和冀鲁民间音乐吸取来的。打击乐器,原曾用高腔锣鼓,后改用河北梆子锣鼓。 哈哈腔传统剧目有一百余种,以喜剧风格见长,代表性剧目有《王小打鸟》、《三拜花堂》、《双灯记》、《李香莲卖画》、《金锁记》、《女中魁》、《卖水》、《杨二舍化缘》、《唐知县审诰命》等,另外还有《小过年》、《拴娃娃》、《摔纺车》等反映民间生活的小戏,以及《全忠孝》、《乌玉带》等从梆子移植的大戏。这些剧目乡土气息浓厚,戏文通俗易懂,深受农民特别是农村妇女的欢迎。
由于哈哈腔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历代都出现过一些为广大群众称道的艺人,如清嘉庆、道光年间的常老进、七十儿、常槐和“梆子老响”;同治、光绪年间的马老合(南瓜旦)、孙芝兰、徐清文;民国以来的郭立冬、郝玉春、雷振跃、张雪明、全运西(铁蝈蝈)等。新中国建立以来,也先后涌现出不少优秀演员,如王寿田、秦振国、蔡志英、商焕文、钟爱珍、唐荣仙、刘喜荣、宋艳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