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T开始并没有引起人们瞩目,在一些著名数学家受挫后,才普遍引起人们的重视。许多知名数学家都研究过它,他们中有欧拉、勒让德、高斯、阿贝尔、狄利克雷、拉梅、柯西和库麦等,有的人为此献出毕生精力,早期的库麦和近代的范迪弗就是其中的两位。据说林德曼在1882年证明π是超越数(人们把不是代数数的数称为超越数,至于代数数的定义将在后文论及)后,也终身从事FLT的研究。
数学家继往开来,不畏劳苦,奋勇攻坚,在解决FLT上取得了很大成绩,并且发现了一些新方法和新理论,数学家也从中得到了磨练和启迪。
费马在给朋友卡卡维的信中说,他已用无穷递降法证明了n=4情形。但信中没有给出证明的细节。
1676年,贝西在费马的少量提示下,也给出这个情形的证明,论文刊在他死后出版的《论直角三角形的数学性质》一书中。
所谓无穷递降法,这里必须作一下粗略地解释:假设某一个方程f(x,y,z)=0有整数解a,b,c,并且c>0,方法正是求另外的整数解a′,b′,c′,使0<c′<c,多次重复这个过程,得到解a″,b″,c″,并且0<c″<1。这是不合理的。无穷递降法不是别的,只不过是自然数的良序原理也叫最小数原理,其内容为自然数列中任意一个非空子列必有最小数(也叫最小数原理,其内容为自然数列中任意一个非空子列必有最小数)。莱布尼茨(1678年)和欧拉(1738年)也给出了这种情形的证明。
n=3的情形,早在972年阿拉伯人胡坚迪已经知道,但他的证明有缺陷。1770年欧拉首先给出这个特例的证明,不过这个证明不是很完全。他引进了一种形如a+b-3(a,b是整数)的数。这种数与整数有许多相似性质。欧拉发挥巨大想象力和创造力,用类别的方法,它假定整数的一些性质对a+b-3型数也成立,从而推出n=3时FLT成立。
问题就出在这个假设上。大家知道,在整数中素因数唯一分解定理成立,即任何大于1的整数,如果不计素因数的次序,有且只有一种方法分解成素因数的乘积。由此可以推出,当两个互素的整数的乘积是某一个数的n次幂时,只有当其中每一个整数都是n次幂才行。欧拉假定这种性质对于a+b-3也成立,再由此进行推理,最终做出证明。
事实上,整数与a+b5-3型数虽然有着许多相同的性质,但还有许多不同的性质,这就是欧拉的假定不够慎重的地方。但是,对于n=3情形,只要作些修补,实质上欧拉还是证明了FLT。
欧拉的方法对以后的研究有很大启发性。稍后一些时候,数学家们致力于证明的基础研究,得到了一些有益成果。高斯给出了n=3情形的另外一个证明。
19世纪20年代,许多法国和德国数学家试图证明FLT。1823年,71岁高龄的勒让德给出n=5情形的证明。1825年,年仅20岁的狄利克雷宣读一篇论文,他试图证明n=5情形。事实上,他的证明不完全,这一点被勒让德指出。后来,狄利克雷独立地完成了证明,论文于1828年发表。他使用的方法本质是推广了欧拉用来证明n=3情形的方法。1832年,狄利克雷解决了n=14的情形。
高斯试图证明n=7时的断言,但他失败了。由于失败的苦涩,他在1816年给奥尔伯斯的信中说:“我的确认为,费马定理作为一个孤立的命题对我没有多少兴趣,因为可以容易地给出许多那样的命题,人们不能证明它们,也不能否定它们。”
后来,重要的进步归功于拉梅,1839年他证明n=7的情形。不久后,勒贝格简化了拉梅的证明,他聪明地使用了恒等式(x+y+z)7-(x7+y7+z7)
=7(x+y)(x+z)(y+z)\[(x2+y2+z2+xy+xz+yz)2+xyz(x+y+z)\]
法国女数学家热尔曼在小指数特殊情形的研究中,取得很大成绩,给出一个著名定理。
首先是巴罗,后来的阿贝尔指出,如果xp+yp=zp,其中x,y,z不为零,则x,y,z必须满足一些有趣的关系式。通过聪明地变换,热尔曼证明:如果P是一个奇素数,使2P+1也是一个素数,那么对于P,FLT的第一种情形成立。
只要稍微验证一下就可知道,存在许多素数P使2P+1也是素数。例如,2×2+1=5,2×3+1=7,2×5+1=11等。但是,仍然不知道是否存在无穷多这样的素数。
按照热尔曼的思想,勒让德推广热尔曼的定理如下:如果P是素数,使4P+1,8P+1,10P+1,14P+1,16P+1之一也是素数,那么对于指数P,FLT的第一种情形成立。
这个定理实际上证明了对于所有素指数p<100,FLT的第一种情形成立。
这里讲述一下热尔曼的身世是必要的。她的父亲是商人,母亲操劳家务,本人从没有进过任何专门学校,靠刻苦钻研,自学成才。当时的学会规章不允许妇女出席会议,热尔曼把论文用信件通知勒让德和柯西。她的文章得到了肯定。
热尔曼的成就令人震惊,得到大数学家的称赞。德国哥廷根大学授予她荣誉博士学位。但遗憾的是,喜讯从柏林传到巴黎时,热尔曼早已与世长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