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的字面含义很简单,“交”就是相互往来的意思,“际”就是相互联结的意思,“交际”就是往来相结,泛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信息交流。
马克思认为,交往是一种人类的机能,人类社会本身就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人们由交往形成了人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这种联系又称为人际关系。由交往而产生的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基础。在远古时代,在残酷无情的大自然面前,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极不发达,人们之间必须相互交往,紧密联系,结成一个个群体。人们的全部活动必须以群体的形式来进行,只有这样,人们才可以驱赶野兽,猎取食物,求得生存。
在原始社会中,人们不得不相互联系并结成关系平等的群体。那么,社会生产力发展了,人际交往是否就不需要了呢?恰恰相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出现了一次又一次的社会大分工,原始社会那种氏族部落中的平等关系被打破了,产生了城镇和乡村、工业和农业、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等差别。人类进入阶段社会后,人际关系中出现了尖锐对立,主要是阶级对立、阶段矛盾。另外,由于生产中分工越来越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所以,阶级社会中的人际关系不是不存在了,而是更复杂、更紧密了。这样,就自然而然地提出了要不断协调和平衡人际关系的社会要求。因而,人们对交往行为更加关注,许多政治家、思想家、社会学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交往活动提出了各自的主张和原则。
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剥削阶级已经被消灭,但社会的分工依然存在,仅从维系人们生存的生产活动的需要来看,人们之间必然发生交往。譬如说,一个工厂内部不同工序、不同部门之间,社会上不同行业之间,每日每时都会有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则依靠人际交往的方式去完成。如果部门之间、行业之间的联系发生失衡或不协调,则仍然依靠人际交往的方式去平衡,去改善。
人除了参加维系生存的生产活动外,还有其他多方面的需求。谈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人们极易联想到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人们之间的交往并不是毫无目的的交往,用人的需求理论分析,人们之间的交往是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而进行的活动。
以上我们分析了在生产活动中人们的交往,这种交往活动的目的可以理解为是出于生存的需要。在其他的人们之间不同形式的交往中,交往者之间的目的、意志、能力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得以实现,交往者的思想、情绪、看法相互沟通,达成相互的理解。总之,交往是交往双方信息交流的过程,通过这种信息的互动,交往双方都能达到被人理解、被人信任,甚至可以在交往中统一思想意志,去共同完成某一项事业。反之,如果疏于交往,不同人进行信息的传递时,人们就会处于一种毫无秩序的混乱状态中,人所生存的社会也会松散无力,当然也就谈不上满足人的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了。
交往可以满足人的不同层次的需要,可以改善人际关系环境,使人际关系融洽和谐,从而优化人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但是,交往中也可能产生误解、隔阂、冷漠,甚至是交往双方的对立、摩擦,我们通常将这种情况称为“内耗”。“内耗”的恶果是严重的,它不仅使人际关系紧张,使人们的生存环境恶化,甚至瓦解组织乃至民族的凝聚力。消除“内耗”,依然靠有效的交往。
怎样进行有效的交往,并取得积极的效果呢?这取决于交往各方的文化素质、思想水平、责任感、交往活动的环境以及交往的艺术。健康、文明、有效的交往,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以美的原则审视人的交往活动,那些健康、文明、和谐、有效的交往应该属于美的范畴。与此相反,那些庸俗、野蛮、隔阂,甚至尔虞我诈的交往,则是不美的,应该自觉抛弃。
由于每个人的年龄、充当的社会角色、社会地位以及个人修养的差异,其选择的交往对象也是不同的。处于求知发育阶段的青少年,面对的是纷繁芜杂的大千世界,其交往对象主要有这样几类:长辈、领导、晚辈、下属、同学、朋友、邻里、相识等。我们不妨就同上述几类人的交往,拟几条交际规范,以使我们的交际行为文明、有效。
尊重长辈,服从领导。翻开中国的史书典籍和流传千古的传说、神话,尊重长辈的记载比比皆是。自古以来,人们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讴歌尊重长辈的道德行为,讥笑和鞭挞虐待老人的卑鄙行为。尊重长辈,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说,在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里,当分配猎物时,便把猎物最好的部分分给老人。当时的人们认为,老人的知识多、经验多,能教给青年人本领。因此,尊重长辈是人类最早的一种道德规范。
中国的封建社会一直宣扬“孝道”,即对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长辈要尊重并尽心赡养。同时,孟子又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意思是尊敬自己的老人,并推及到别的老人身上。这就形成了人际交往中一种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今天,我国宪法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我们可以看到,尽管时代发生了变化,社会制度发生了变化,但对尊敬老人这一要求却有继承性。所以,青少年应发扬这一道德风尚,在人际交往中,不仅孝敬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长辈,同时,还要尊敬其他长辈,对长辈施以应有的礼遇。这样,我们社会的人际关系就会宽松、融洽。老人在能力下降、体力衰竭之时,通过人们的扶助,仍能顺利地生活,这是我们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平等、互助关系的体现,是青少年共产主义理想人格的重要体现。
自觉地服从上级的领导,这是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的行为规范。下级服从上级,才能维护国家政权的正常运行,维护社会的安定。所以,不同制度的各国,都建立了层次有序的国家权力机构,实行管理与控制。我们的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权力机构代表人民行使权力职能,所以,服从领导,维护领导,尊敬领导应该是我们青少年在交往中的一条重要原则。
罗荣桓是人民解放军的著名将领,同时,他也是一个尊敬领导、服从领导的典范。1934年秋,罗荣桓被调任新成立的红八军团政治部主任,曾经是他部下的一个连长任军团长,红一军团的一个团政委任军团政委。命令下达以后,他毫不计较,坚决而愉快地服从了组织的决定。在军团长、军团政委的直接领导下,罗荣桓认真地为党工作。当时,有不少人认为,罗荣桓资格老,德才兼备,作战指挥能力和政治工作能力都比军团长、军团政委强,组织上安排不公平。罗荣桓知道后,就对他们说:“我们参加革命,为的是打倒反动派,建立新中国!不是为了当官。今天我领导你,明天你也可能成为我的领导,领导不是论资排辈产生的,从事革命事业不应有尊卑之分。”罗荣桓虽身居高位,但能恰如其分地处理上下级关系。
领导,是代表一级权力机关带领人们为完成某项共同目标工作的,所以,群众与领导的第一关系应是工作关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与新情况,应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请示,作为下级不能自作主张,不能将不实的情况报告给上级,以免使上级领导决策失误。在言谈举止中应维护领导的形象,在公开交往的场合应突出领导的地位。
爱护晚辈,关心下属。《左传》中有这样的警诫:“兄爱而友,弟敬而顺。”意思是说兄长爱护弟弟,兄弟间就和睦;弟弟尊敬兄长,兄弟间就和谐。爱护晚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必须遵循的伦理关系。在战争年代,毛泽东领导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戎马倥偬,日理万机,但依然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和关怀,甚至对儿女的婚事也时刻记挂心间。新中国成立后,他又毅然将儿子毛岸英送到朝鲜战场,目的是让儿子接受锻炼,尽快成熟起来。正如古人王安石所说:“凡生养儿女,固不可不爱,亦不可过于爱惜。爱之太过,则爱之实所以害之。”这段话告诉我们,凡是生养子女,不可能不爱护他们,但也不能过于溺爱,过于溺爱的结果是害了孩子。毛泽东对子女施之以爱,但又十分讲究分寸,讲究原则,为我们如何处理好与晚辈之间的关系做出了榜样。
在工作中,上下级关系的协调和处理是至关重要的。上级领导的聪明才智、英明决策,必须通过被领导者去贯彻实施。是否能调动下级部属的积极性,是关系到事业成败的大事。大凡卓越的领导者对下级部属都是非常讲究礼貌的。
毛泽东在延安的时候,有一天,他到中央医院去看望关向应。毛泽东轻轻推开门,走进病房,看见关向应躺在床上。他跟关向应握过手,亲切地问:“身体好些了吗?”这时,走进来一位年轻护士,这位护士不知道探望病号的是毛泽东,于是说:“同志,请原谅,医生吩咐过,关政委需要修养,不能多说话。”毛泽东转过身笑着说:“啊,对不起,我不知道医生的吩咐。”说着,他站起来安慰了关向应几句,就回去了。毛泽东对下级部属倍加关心与尊重,所以,赢得了人民的爱戴。
周恩来总理对他的下级及人民群众同样关怀备至。一天夜里,周恩来从外面工作回来,已经十分疲惫,司机想让总理快点休息,便将车速加快,总理立即制止说:“你怎么能这样做呢?万一将路上的积水溅到行人身上,那将是无礼貌的行为。”司机只好放慢车速。周总理时刻想着人民,想着包括他的下属在内的人民群众的利益,他的形象才成为世界人民心目中的一座丰碑。
团结同学,以诚待友。青少年时代主要是求学的时代,这时期的人际关系中,同学之间的关系则占据着很大的成分。同学之间,年龄大致相近,学习的目标又一致,这就为结成良好的关系打下了基础。当一个人结束了他的学习生活,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或者当一个人即将走完人生旅程的时候,他回顾人生,在种种人际交往中,同学关系将是最值得回味的。调节和处理好同学关系,首先应该是团结同学、尊重同学、乐于帮助同学。求学时期,绝大多数学生依靠家庭的供养来完成学业,所以,学生时代的生活是艰苦的,尤其来自于经济拮据家庭的同学,他们会在学习和生活上遇到更多的困难。这样,同学之间互助友爱就显得特别珍贵。俗话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此话千真万确。在学生时代曾接受过同学帮助并且情趣相投者,在以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他们会结成生死与共的挚友,其情感不亚于同胞兄弟。
朋友往往是建立在情感、兴趣、意志相近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一种亲近关系。一般同学关系进一步发展也会成为朋友关系,但朋友关系不一定是同学、同事或同龄人。对待朋友的原则主要是诚实守信,这不仅仅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也是对朋友的根本原则。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以及宋代抗金英雄岳飞同他的朋友患难与共、忠心报国的美谈,他们之所以能结成情志一致、坚不可摧的朋友关系,最主要的是以诚相待、相互信任。诚实守信地对待朋友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尊重邻里,平等待人。由于生活和工作场所位置原因,毗连住所的人们结成邻里关系。良好的邻里关系是人们愉快地生活与顺利工作的重要前提,邻里是人们生存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邻里,首先是抱尊重态度,不做任何有害于邻里的行为,不打听邻里的私事,不传播有伤邻里的传闻,以礼相待,友好相处,在这样的前提和基础上去发展邻里关系。
在平时的交往中,还可能与许多不曾往来过的人相处,如乘船、乘车、乘飞机要同乘客在一起,工作中会同不曾相识的人会面、打交道,到商场购物会同营业员交谈,等等。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很大的人际网络,人与人之间的碰撞是经常的、大量的,调节、处理好种种人际关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古今中外,只有那些善于交往和融合的民族,才能创造出居世界前列的成就。一个组织,一个团体,也只有善于团结、融合才能取得成功。
美国卡内基工业大学曾对一万个案例进行过记录分析,结果发现,在人的成功因素中,专门技术和经验只占15%,其余85%都是由于成功的人际交往!青少年朋友,这是一个多么诱人的事实。
(玲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