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878800000027

第27章 反应第二(4)

袁绍野心勃勃。他威逼韩馥让出冀州,自任冀州牧,割据河北,梦想有朝一日夺取整个天下。袁绍手下一个叫沮授的人,看透了袁绍的心思,他给袁绍出主意说:“如今朝廷动荡,皇上颠沛流离,宗庙残破殆尽。独霸一方的州郡,虽然表面上说自己是讨伐董卓的义兵,暗地里却在关东联军内部互相攻击,根本没有忧虑国家、体恤百姓的意思。现在将军您已初步占据了冀州等地,兵强马壮,士人归附,如果到长安迎接皇上,在邺都(今河北省临漳)建立皇宫,以天子的名义向诸侯发号施令,积蓄兵马,征讨不听从朝廷号令的人,谁能抵挡得了呢”袁绍打算采纳沮授的计策。颍川郭图、淳于琼却认为,如今汉室气数已尽,图谋中兴并不是容易的事,因此建议袁绍三思而后行。袁绍知道自己成不了大事,就改变了主意,没有采纳沮授的建议。

一六、适当的方法

汉章帝时候,有一年因为护羌校尉用兵失策,引起羌人愤怒,起兵犯境,朝廷命邓训为校尉,前去平叛。

羌人首领是迷唐,他率领一万骑兵先去胁迫月氏胡。月氏胡有二三千骑兵,人数虽然不多,但却骁勇善战,每次与羌人作战,总能以少胜多。邓训的部下得知羌人攻打月氏胡,心里非常高兴,对邓训说:“真是老天助我,羌人打月氏胡,月氏胡打羌人,让他们互相打吧,我们可以坐等他们的毁灭,这是以夷伐夷的谋略呀……”

邓训却不这样想,他深谋远虑地说:“你们的想法是错误的呀,前任护羌校尉所以失策,就在于他失信于羌,惹得羌有骚乱,结果让朝廷兴师动众,耗费巨资,又使边塞百姓不得安生。让羌胡服从汉朝,必须获得他们的信任。如果想获得他们的信任,就应该对他们有恩赐。眼下月氏胡,遭到迷唐的攻击,我们要救援月氏胡!”

汉军按照邓训的命令,打开城门,让月氏胡的妇女、老人、孩子和伤员进城,然后派兵严密防御。迷唐的羌兵退走以后,月氏胡的兵士看到自己的父老、妻子受到汉军的保护,非常感动。他们纷纷给邓训叩头,流着眼泪说:“邓使君对我们胡人这么好,我们真是感恩不尽呀,以后我们一切听从邓使君的,决不与汉朝三心二意!”邓训从胡人中挑选一批年轻力壮的作为汉军兵士。胡人欢天喜地,愿同汉人结为一■家。

当时羌人和胡人中流行一种风习,人生了病,久治不愈,就自杀,认为病死是一种耻辱,不如自杀。邓训想改变这种恶习。他听说胡人生了病,就去问候,并且将病人隔离开,收取他的刀剑,然后派医生为他耐心治疗。这样一来,许多病人都痊愈了,一传十,十传百,胡人对邓训更加崇拜和敬仰。

不久,邓训依靠月氏胡骑兵的帮助,平定了迷唐的叛军,俘虏了他们的将领,主要头目大都被杀死,边境从此安定下来。

一七、斗智斗勇的书生

南朝宋朝时候,吴郡武康地方有一个叫沈庆之的人,很小的时候就胸怀大志,而且也十分强壮,当东晋末年,孙恩作乱,乱兵攻武康这时,沈庆之才十多岁,他跟随族人一起反抗、进行自卫,得胜。从此,沈庆之便以勇敢善战闻名。四十岁时,投在征虏将军赵伦之的儿子伯符(竟陵太守)部下任职。况陵地方常有蛮夷侵扰,由于沈庆之的勇敢善战,最后使竟陵得到安宁,伯符也因而升了将军。在连年征战的生活中,沈庆之积累了不少作战经验,因为他屡建战功,被荐给孝武帝刘裕,从那以后担任了京城防卫的重职。

元嘉(宋文帝刘义隆年号)十九年,沈庆之又因讨伐蛮夷有功,升为建武将军,负责防守边疆。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要向北方扩展,派王玄谟等人督师北伐,沈庆之向文帝劝谏,详细陈述了以前几位北伐将军失败的教训,文帝被缠不过,便叫左右两个文官和他辩论,庆之说:“治理国事,就像治理家事一样;论耕田应该问实际操作的长工,讲织布便要问织布的婢女。现在陛下想攻打人家的国家,却和没有经历过战争的白面书生去商量,这件事能成功吗?”可是文帝最终也没有接纳他的意见,后来果然遭到失败。

一八、李渊机智回信

李渊起兵之后,李密依仗自己的强盛,想自为盟主。便致书称李渊为兄,请联合起来消灭隋朝,大体上说想与李渊在盟津会盟,杀殷纣王于牧野,捉秦王子婴于咸阳,目的就是想要杀掉被群臣拥立的越王杨侗和李渊立的代王杨侑李渊看着李密的信笑了笑说:“李密蹦跳着很放肆,无法给他分析道理。我现在正在安抚京师,来不及向东征讨,如果同他关系闹僵,就是又多出来一个敌人。李密现在正好可以为我挡住东都洛阳的兵锋,守住成皋的要害,想要找到韩信、彭越这样的人物,还不如就用李密呢。应当对他谦虚并夸奖他,使他更加骄傲,不对我们有所戒备。待我人关之后,占据蒲津而屯驻永丰,阻隔崤、函而兵临伊、洛,那我们的大事就成了。”

命令大将军府记室参军温大雅写信告诉李密说:“近来,昆山火烈,海水翻腾,赤县变成废墟,百姓涂炭。不管布衣士卒还是村野农夫,都纷纷起来争霸图王。在庄严的东都洛阳,已被强兵围困,肥沃的周原,尸横遍野。君主南巡,再也不想回来;匈奴在北境正气焰嚣张,想要南下侵占伊川。在上的君主不操心,在下的群臣只好瞠目结舌,导致大盗移国,无人敢指。忽然到了这个地步,留下了一帮皇亲国戚,本来七百年的基业,到二世就完了。自北周、北齐以上,自有文字记载以来旧家的沦亡,没有像这样残酷的。上天生下这么多黎民百姓,就一定会有来统治的人,而当今能够统治天下的,除你之外又还有谁呢?老夫年老知命,没有这么大的愿望,欣喜能够拥戴你这位伟大的弟弟,攀龙附凤。只希望早点应了图谱上的话,以安定天下百姓。同宗作盟我为年长,但愿着在同宗的份上予我宽容;只要能够再封为唐公,我就知足了!杀殷纣王于牧野,这是我不忍说的;捉子婴于咸阳,更是不敢听命。汾、晋左右之地,尚且须加安抚,盟津会盟,还来不及确定日期。现在皇上尚在南巡,恐怕会造成西晋时的永嘉之乱,回头看看当今的中原,您已取得优势,让我为之感叹,同时也心感内疚。略知你的动静,却迟迟没有向你报告消息,未曾当面诣拜,却增加了你的劳苦。你现在在名利之地纵横驰骋,在这种近阶承檐之地应当十分慎重,最终完成大业。”

李密收信后非常高兴,出示给部下说。“唐公推让,天下的安定就不足为忧了!”于是不防备李渊的部队而一心对付王世充。

一九、欧阳修救狄青

北宋仁宗时期,欧阳修与狄青同朝为官。欧阳修才华横溢,文章冠绝天下,狄青骁勇善战,打起仗来所向披靡。这一文一武,表面看,好像没什么相同之处,但那一份忠君爱国的情结,爱民如子的情怀,却都是一样的。也正是因为这些,他们才惺惺相惜,结成了挚友。

狄青出身行伍,说话办事直来直去,不太会奉迎人。有一回,狄青打了胜仗归来,宰相陈执中为了拉拢他,亲自率文武百官,前来祝贺。狄青很高兴,连忙摆了盛宴款待大伙。但他并没有特别恭维陈执中,敬酒的时候,反而先与欧阳修碰杯!这小小的无意之举,就激怒了陈执中。他认为,狄青这是居功自傲,没把当朝宰相放在眼里,于是怀恨在心。

待众人散去后,欧阳修劝告狄青,如今怠慢了宰相,要当心祸从天降。狄青一愣,随即哈哈一笑说:“我哪里怠慢他了?管他呢,皇上英明,我心正身正,何惧之有?”事实上,狄青也确实光明磊落,后来的日子里,尽管陈执中总想伺机报复,却苦于抓不到他的把柄,而不得不作罢。

宋仁宗皇佑四年,狄青奉命征讨西夏。谁知,西夏兵将听说是狄青来了,吓得惊慌失措,还没怎么打,就溃不成军了。西夏王李元昊没有办法,只好送来降书顺表,真正向北宋称臣。这一下,狄青的威名便响当当地传开了。班师还朝的时候,百姓们欢呼雀跃,纷纷堵在路上,来看他们心目中的大英雄。狄青马不能行,他感动得热泪盈眶,不停地向大伙儿拱手致意。

哪料想,这场面却被陈执中知道了!他立刻进宫,对仁宗说:“狄青已深得民心,如果不除,必成大患!”仁宗一惊,慌道:“此话怎讲”这样,陈执中就把狄青受到百姓拥戴的情形,添油加醋说了一番。仁宗听后,摇摇头说:“狄青是忠臣。”陈执中当即回道:“恕臣直言,太祖何尝不是周世宗的忠臣!”这话戳中了仁宗的痛处。当初,宋太祖赵匡胤本是后周的一员虎将,周世宗死后,因小皇上年幼,赵匡胤就在手下将士的簇拥下,黄袍加身,夺了周家的天下。那时候,赵匡胤曾痛哭流涕,对后周众臣说:“实在是万不得已啊!”……这个狄青,会不会也“万不得已”而黄袍加身呢?仁宗不由得打了个激灵,暗暗有了惩除狄青的念头。

可问题是,狄青现在并没有罪,而且还有赫赫的战功。仁宗找不到合适的借口,正犹豫不决的时候,国家又出了大乱子。原来,岭南有一个叫侬智高的,因不服大宋的统治,便煽动部分少数民族起来造反。他们的声势很大,当地的宋军抵挡不住,一退再退,没多久,判军就控制了好几个州县。消息传来,朝野上下顿时慌作一团。这时候,仁宗想到了狄青,但又不太放心,就与陈执中商议,先命陈曙带兵十万,前去迎敌。

这陈曙是陈执中的心腹,奸诈而有心计,尽管精于吏道,却不会打仗。遇到侬智高的叛军,头一阵,就被打了个落花流水。陈曙慌了,忙重整队伍再打,可还是一个败,实在顶不住了,他只好向朝廷紧急求救。仁宗也没有办法,只好再次起用了狄青。陈执中心里虽然不快,却因陈曙不争气,没什么好说的。但他怕狄青再立大功,就派人密令陈曙说:狄青大军一到,侬智高必败,这头功你一定要抢在手!

同类推荐
  • 理想国

    理想国

    本书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重要的对话体著作之一,又译作《国家篇》《共和国》等,共分为十卷,一般认为属于柏拉图中期的作品。内容涉及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政治等,主要是探讨理想国家的问题。对话录里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之口通过与其他人对话的方式设计了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即可以达到公正的理想国。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历最早的乌托邦。在他的理想国里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或者让政治家去学习哲学。他认为现存的政治都是坏的,人类的真正出路在于哲学家掌握政权,也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拯救当时城邦所处的危机。
  • 美学其实很好玩

    美学其实很好玩

    觉得美学离你很遥远?觉得美学太深奥?其实生活就是一堂大大的好玩美学课!美学其实很好玩——扔掉深奥,只留实用的好玩美学书!把高高在上的美学知识一一用进你的生活里,看谁还敢说你“没品位”!325个美学小知识,迅速提升你的美感力,变身美学达人。
  • 巨天中说易经

    巨天中说易经

    中国易经文化博大精深,易经智慧熏染着我们中华东方文明的本色。因为人的成败营谋与易经人文交织并行的历史,人的智思与智慧砺炼在人生谋取成功的过程中,参照和借鉴易经智慧,已经成为当今成功人士协引其事业方向的重要温习和修炼。本书以成功学和现代经营管理理念为指导,以通俗生动的语言和深入浅出的中外事例,把深奥的易经古文阐释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化解人生和管理中的诸多困惑。
  • 听朱光潜讲美学

    听朱光潜讲美学

    对于如何处理中西关学关系的问题,长期以来众多美学家从各自的学术观点和立场出发,做了积极的探讨和研究。
  • 思维创新

    思维创新

    什么是思维?思维与思考、思想是什么关系?思维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本书提出,思维是由人的品格与习惯决定的,人的深层底蕴决定人会产生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思维创新是一切创新的由来与去向。如何实现思维创新?作者提出养成假设的习惯、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尽最大可能地发散思维、不断地自我否定、培养和磨练直觉、更广泛地使用和开发工具、时刻自问自答、思无定势等八个取径。书中运用大量生动鲜活的案例,对思维创新的八个取径进行了系统论述与具体解析,读来令人感觉别开生面、深刻细腻、妙趣横生、回味无穷。
热门推荐
  • 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第四卷)

    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第四卷)

    四大名著是指《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及《红楼梦》四部中国古典章回小说。这四部著作历久不衰,是汉语文学中不可多得的作品。其中的故事、场景,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四大名著”的最初提法是“四大奇书”,中国在明末清初最先有了这种说法。李渔曾在醉田堂刊本《三国志演义》序中称:“冯梦龙亦有四大奇书之目,曰三国也,水浒也,西游与金瓶梅也……”清代乾隆年间问世的《红楼梦》原名《石头记》被公认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本书将这四部书进行了新的编排,选取其中的经典篇章予以出版。
  • 慕长生

    慕长生

    天之外,众灵争渡,谁晓诸天仙凡隔,难慕长生天地存。
  • 非凡蜘蛛侠

    非凡蜘蛛侠

    本可以靠脸吃饭的,却要靠才华的高一学霸,被一只基因变异后的蜘蛛咬伤后,拥有了蜘蛛侠的能力:蜘蛛感应,飞檐走壁,蛛丝射击……白天,他在课堂上谈笑风生;黑夜,他化身蜘蛛侠救人【339431195】
  • 伤寒直格

    伤寒直格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20岁做人,30岁做事

    20岁做人,30岁做事

    人生犹如一条长长的河,一晃就流到了20岁的港湾。20岁是生命里一个特殊的季节,犹如青春耀眼的朝阳,充满了勃勃的生机。人到了20岁,其实才是整个人生的开始。20岁的心脆弱、敏感,20岁的思想、灵魂正一步步地走向成熟,20岁的梦想刚刚崭露了一点头角。20岁的我们,到底应该怎样才不辜负这灿烂无比的美好时光呢?时光如飞,一转眼,人生之河又流到了30岁的港湾。30岁是许多人人生的分水岭,有的人已经事业有成,有的人却依然在梦想的大道上奔驰,还有的人悲观失望地感叹命运的无情。其实,30岁应该有30岁的作为与心态。
  • 校园黑道教父回忆录

    校园黑道教父回忆录

    “我是唯一有伞,仍然淋湿的人吗?”“曾听人说,回忆是一座桥,却是通向寂寞的牢。”“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地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把醉了的明天寄托在潘多拉的琴弦,浮沉余生虚伪地歌咏天上人间。”“绘一场生死契阔的游戏,为我们的故事写一个结局。”“那些红颜是无辜的,只是太美而已。”“这路,明明晃晃,送走了车水马龙。却硬是留住了我的哀伤。那月,宛如嫦娥的凝望,凝住了浮云岑茨。却非得要我起身游荡。转身便是,唯有时间。知道……”
  • 背着条咸鱼闯异界

    背着条咸鱼闯异界

    霓瞳为了寻找神医游历异界,却因为一次轻信他人胡言一颗心被妖怪冰封,这人还打着愧疚的口号在她身边纠缠不清,一直追至未知异界。一路上两人一边寻医,一边收妖当宠物,玩转异界,吃遍异界美食。
  • 末代发丘

    末代发丘

    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发丘中郎将。明朝永乐年间消失的发丘印。只因耗子祖上留下一本牛皮纸手札,记载着一群明朝“观山太保”,进了驼峰伏狮山大墓,一去不复返。伏狮墓中遇末代发丘传承。从而开启了钟浩、陈伟、猴子(陆京科)、耗子(马孟权)四人惊心动魄发丘探险之旅......
  • 豪门女婿的废物

    豪门女婿的废物

    被万人瞧不起的林志凯,没想到他的家无限是世界前三强!
  • 人本关爱铸造师魂

    人本关爱铸造师魂

    “教”意味着用文化渗透的方式让接受者“孝敬父母,忠诚国家”。“育”则意味着“成才”非一日之事,需要日积月累而成。爱是教育永恒的主旋律,作为教育执行者的老师本就应是爱的源泉。爱心的日渗月透,如春风化雨,让学生——这颗希望之种——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正是基于对“渗透爱心”的朴素理解和切身践行,便有了一批又一批学生成人、成才的成长经历。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孩子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