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大化者①,乃与无形俱生。反以观往,覆以验来②;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
动静虚实之理,不合来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覆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④。
言有象,事有比⑤。其有象比,以观其次⑥。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⑦。以无形求有声⑧,其钓语⑨合事,得人实也。
若犹张置网⑩而取兽也,多张其会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网也瑣。常持其网驱之。其言无比,乃为之变。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牧之瑦。己反往,彼覆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
重之、袭之、反之、覆之,万事不失其辞,圣人所诱愚智事皆不疑。古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
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还听之。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同声相呼,实理同归。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
此听真伪、知同异,得其情诈也。动作言默,与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见其式。
【注释】
①古之大化者:化是指教化,大化者指教化众人的圣人。
②反以观往,覆以验来:反,同返,返回,翻过来。覆,翻过去,反面。都是反复的意思,追溯过去的经验,进行研究以面对当前,认识未来。对事物应从正反两个方面反复思考。
③动静虚实之理,不合来今,反古而求之:动静虚实之理不合,来今反古而求之:动静,指言行;虚实,指思想。不合,即反常。全句意谓,言行思想不合情理,出现反常,则可通过周围与以往的情况去推究;理不合,实相求。
④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此句陶弘景注:“谓言者或不合于理,未可即斥,但反而难之,使自求之,则契理之应,怡然而出。”
⑤言有象,事有比:象,类比;比,譬喻,陶弘景注:“象谓法象,比谓比例。”
⑥其有象比,以观其次:意谓言谈时通过类比举一反三,由此及彼,达到知事明理的目的。
⑦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前者指论证方法,后者指修辞技巧。
⑧以无形求有声:意谓由于借助逻辑方法和修辞技巧,所以能不言理而理自明。
⑨钓语:如钓鱼投饵一般,在交谈时给对方以诱饵,一便引出对方的话头。
⑩置网:捕兽的网。
会:聚集的意思。
道合其事:这里的“事”,与上文“钓语合事”的事,均指对方的心事。陶弘景注:“道合其事,被理自出。理既彰,圣贤斯辨,虽欲自隐,其道无由。”
此钓人之网也:象比方法是诱动人心的置网。
常持其网驱之:经常把握象比的方法诱动对方。
其言无比,乃为之变:言谈难作喻譬,就要变化。
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牧之:用类比法去触动对方,以合其心意,发现对方的情思所在,慢慢地就可以驾驭对方了。
定基:把握基本观点。重之,袭之,反之,覆之:指反复推敲琢磨,语言不致失误。
圣人所诱愚智,事皆不疑:圣人用象比的方法去诱动愚者或智者,事情都不会有疑误,陶弘景注:“圣人诱愚则闭藏之,以知其诚;诱智则拨动之,以尽其情。咸得其实,故事皆不疑也。”
变鬼神:如鬼神之灵活多变,善于调整自己。
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意谓恰当地调整自己,审慎地引导对方。变,策略调整。审,审慎。
定基不审:确定自己的基本观点不周密。
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还听之:此句陶弘景注为:“谓言者于象比有变,必有反辞以难之,令其先说,我乃还静以听之。”
⑩欲闻其声…欲取反与:这是“反听”的具体办法,目的在于“得情”。睑,本作“敛”,通假。
或因此,或因被,或以事上,或以牧下:因此、因彼,是讲言谈起点相异;事上、牧下,是讲言谈对象不同。
情诈:真情为伪诈。
瑦动作言默,与此出人:意谓或动或止,或言或默,都应以反听之道来调整。
【译文】
古代教化众生的圣人,是同无形无影的天地一起产生的。回首观看过去,返回来验证未来;返回去考察历史,返回来了解认识现在。回首了解知道对方,返回以后认识自己。
动静、虚实的道理,如果与现在的情形不符合,那么就要返回到古代的历史中去寻求答案。对事情的考察,要返回过去,再来验证现在。这是圣人的思考方法,对事物不可不详细审察。
别人的讲话为动,自己的沉默为静。因此根据对方的话探知他的主张、意图,假如发现他的言辞有不合理、前后矛盾的地方,马上反问他而探求其真意,对方的反应必然出现。
言语有法相,事情有类比,既然有法相和类比,就可以从对方的谈话中了解法相和类比,然后才可以观察其它的东西。所谓象是指言谈中某类事物的象征。比是指比照言辞中的同类事物,是借助无形的道来求得有声的言论。引诱对方说话,把对方所说的话与做的事相对照,就能了解对方的真实情况。
这种情况就好像张网捕捉野兽一样,尤其要在野兽密集的地方多张网等候。一旦引导方法得当,对方必然会吐露真情,这种用语言诱导的方法也是一张“钓人之网”。
可以用这种钓人的网去引诱对方谈话。假如对方有所察觉而不再说真话,就要改变方法。做出某些表象而用语言去打动他,去迎合他的心意,从而了解他的真情,控制住他。自己又回去检查自己,对方一定会再来,所说的话有了法相和类比,因此就有了基础。
如此多次重复它、因袭它、反复验证它,再三审察不使谬妄存在,那么任何事物的真实情况都可以从对方言辞中察知。
圣人用不同的方法诱导愚者和智者,所得到的任何事情全是真实可靠的。善于从反面观察判断的人,能够通过运用变化来探得事物的真实面目。如果所运用的变通方法得当,那么就能掌握事物而加以审察。不能明察对方真情,得到的情形就不真实,就不能明了对方的真实意图,基灿就不稳定。
因此,一定要用手法使对方言辞中的法象、比类信息改变,而后顺着他的变换言辞去反问他,让他回答,然后静默地看对方的反应并加以分析。在谈论中,要想听对方讲话,自己反倒要保持沉默;想要使对方张口讲,自己就要收敛闭口不语;想要升高,反而要先使自己低下;要想从对方那里得到好处,自己反而要先给予对方一些实惠;想要打开对方心靡,就要自己先设表象比对去引动对方,待他情志启动,想要发表意见时,便认真去体会对方的言辞。主张相同就会彼此呼应,道理真实就会彼此接受。谈话中,或者从这件事谈起,或者从那件事谈起;所谈之事可以是侍奉君主的事,也可以是教化百姓的事。
在这些谈论中,要辨别真伪,分析了解性质同异,分辩真情与欺诈。一个人的言谈举止,都流露出一定的感情,喜、怒、哀、乐也都以一定的形式显示出来。这一切都是考察他人的依据。
【感悟】
要想彻底了解一个人,就要从这个人的过去进行考察,进而探测他未来的发展倾向。其次,要从这个人的正反面去衡量。用言语和事物去刺激他,以探求他的反应和真实意图。
【故事】
一、力行改革的齐相
邹忌是战国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齐威王时为相,封于下邳(今江苏邱县西南),号成侯。后又事宣王。邹忌辅佐齐威王,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使齐国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一,他才智非凡,功勋卓著,为齐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公元前357年,齐威王田因齐即位。齐威王继位之初,不理朝政,沉湎酒色,把国政搞得一团糟,致使齐国国力十分衰弱。齐国屡遭三晋侵犯,甚至连弱小的鲁国和卫国也不把齐国放在眼里。邹忌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直想找机会劝谏国君奋发有为,富国安民。他先是以精湛的琴艺受到了威王的赏识,作为乐师被留在宫中,然后以琴道作喻,成功地劝说威王痛改前非,努力振作起来。他认为,国君好比琴上的大弦,弹起来“浊以春温”;国相好比琴上的小弦,弹起来“廉折以清”;国家的政令好比弹琴的动作,“攫之深”而“释之舒”。大弦小弦五音协调有序,才能弹出悦耳的琴音;君臣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左右配合,上下沟通,才能保证国家政令的畅通。威王对邹忌的一番论述十分赞赏,三个月就破格提拔他做了国相。
邹忌由乐师一下子升任了国相,在齐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曾经用隐语劝说过威王一鸣惊人的稷下先生淳于髡,听到这个消息坐不住了,他出于对齐国利益的关心,便急急忙忙跑去见邹忌这位新上任的国相。淳于髡见到邹忌后,并没有直截了当的切入话题,而是用五个隐语对邹忌进行了试探。淳于髡说:“侍奉国君能周到无误,你的身名就都能兴盛;如果稍有不周或失误,身名都要毁灭。”邹忌说:“谨接指教,我要把您的话谨记在心。”淳于髡说:“用猪油涂抹棘木车轴,是为了使它润滑,然而,如果轴孔是方形的就无法转动。”邹忌说:“谨受指教,我要小心地在国君左右侍奉。”淳于髡说:“拿胶粘用久了的弓干,是为了粘合在一起,然而胶不可能把缝隙完全合起来。”邹忌说:“谨受指教,我要使自己依附于万民。”淳于髡说:“狐皮祆即使破了,也不能用黄狗皮去补。”邹忌说:“谨受指教,我要小心地挑选君子,不让小人混杂在其中。”淳于髡说:“大车如果不校正,就不能正常载重;琴瑟不把弦调好,就不能使五音和谐。”邹忌说:“谨受指教,我要认真制订法律并监督奸猾的官吏。”淳于髡对邹忌的回答十分满意,认为邹忌完全可以胜任相国的职务。邹忌在答话中提纲擎领的阐述了自己的施政纲领,如维护和加强国君的权威,实行中央集权,弥合君民之间的矛盾,重用人才,严格执法,整顿吏治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邹忌依法治国的主张。
邹忌升任齐国国相后,进行了一系列社会经济改革,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富民强国的目标,使齐国最强于诸侯。齐威王对邹忌十分信任和赏识,一年之后就把邹忌封于下耶,号为成侯。
在整顿吏治方面,邹忌协助齐威王做了大计工作。他赏罚严明,注重调查,很快使齐国的吏治出现了新的气象。其中最典型的事例当属齐威王赏即墨大夫、烹阿大夫的故事。即墨大夫治理即墨,由于工作勤勉,不喜欢阿谀奉承,所以一些人天天在齐威王面前说他的坏话。久而久之,威王对即墨大夫印象很差。在邹忌的劝说下,威王没有听信一面之词,而是暗中派人到即墨进行了周密的调查。通过调查,得知那里田野得到开发,百姓生活富足,官府里没有积压的公事,齐国的东方因而得到安宁,从而证实了即墨大夫是个政绩卓著的清官。于是,威王封给他一万户食邑。而阿城大夫治理阿城,虽然朝廷里赞扬他的话每天都能听到,可是威王派人到阿城视察,却发现那里田野荒芜,百姓贫苦。原来是阿城大夫用财物贿赂了威王的左右,来求得赞扬。于是威王当天就烹杀了阿城大夫,并把左右曾经吹捧过他的人也都一起烹杀了。齐国全国震惊,官吏们人人都不敢文过饰非,努力表现出他们的忠诚,从而使齐国得到了很好的治理。诸侯听到这个故事以后,不敢对齐国用兵有二十多年。
在举荐人才方面,邹忌唯才是举,大量提拔选用有才干的人出来为国家效力。他推荐田居子去守西河,结果使秦国、魏国不敢东进;他推荐田解子守南城,楚国人就吓得赶紧来齐国朝贡;他推荐龄涿子去守具州,燕国人、赵国人就不敢轻举妄动;他派田种首子去治理即墨,结果政治清明,人民安定;他让北郭刁勃子担任大士的官职,齐国就出现了团结和谐、繁荣稳定的社会局面。由于邹忌知人善任,能使人才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再加上齐威王一向以人才为宝,所以齐国的国力日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