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启和有扈氏的大战,史称“甘之战”,因战斗地点在陕西户县南郊的甘地而得名,双方死伤惨重:石球打烂了很多人的鼻子,因为砸得太卖力气而断了头的石斧与被砸瘪的人头相映成趣,由于牛筋不结实而断了的弓弦来不及更换新的,它的主人就被群集而至的敌人扎死,手里还兀自摸着腰间那根备用的弓弦……石器时代的战场特点一目了然,就像地震过后的倒尸,一切都被石器砸得扁扁的,贴在地上,血肉模糊,无从辨认,象饺子馅。而未来青铜时代的战场,躺在地上的人则类似一堆蜂窝煤一这是穿刺类兵器“戈矛”造就的效果。青铜武器都是穿刺类的,因为青铜质地脆,易断,所以不能劈砍,适合扎,把人扎得都是窟窿。铁器时代的战场则像收割后的庄稼地,因为铁器坚固且韧,可以做成劈砍的大刀,断敌人头和胳膊腿,很多麦穗和麦杆分了家。至于现代的战争那就仿佛海滩度假的人了,躺在地上看不出什么伤口,只是湿漉漉地淌出什么液体来。
“甘之战”,有扈氏被夏启的正规军打得尸横遍野,封国也亡了,有扈氏的子民都被罚做奴仆,担任牧猪的工作。这其实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让失败的敌人在劳动中发挥余热,就像蚂蚁把战败的对手拖回洞里派苦力。
四、葛伯之族
商汤想进攻华夏,第一个障碍就是河南西部的葛国,挡在商汤与夏桀之间。汤先生觉得有必要颠覆这个小国,以方便染指中原,于是派出核查人员到葛国转了一圈,没有发现大规模杀伤武器,倒是看见国君“葛伯”是个好吃懒做的无神论者,不喜欢祭祀。因为祭祀需要烧掉埋掉大牛大羊,他舍不得。汤先生以此为口实,派人说:“贵国不敬上帝,长期拖欠缴给天神的会员费,我们特来问问为什么?”
葛伯正在啃羊腿,学名叫做炙羊腿:把羊肉串起来,架在火上烤,一边往上涂调料,以免烤糊了,这就是炙,做法类似现在的烤鸭。当时炙品有炙牛肉、炙羊肉、炙猪肉、炙雉、炙兔、炙鹑等等。把鲜嫩的牛羊鹿麋肉切成薄片,用调料浸了生吃也不错,类似日本人的生吃鱼片,这叫做脍。这就是所谓的“脍炙人口”。
葛伯放下肉碗,说:“我们这个地方不产牛羊,好不容易有几只也被我吃了,哪有富余祭祀天神?”
祭祀天神要求用纯一色的牛、羊、犬、豕,确实不好置办。汤先生就派人送了肥大的牛羊给葛伯去。结果葛伯把这群牛羊全都自己吃了,天神还是饿着肚子。
“您怎么还没有祭祀啊!”汤的外交人员大惑不解。
葛伯又推脱说:“我们不是不懂得祭祀的重要,只是每次祭祀除了牛羊还得具办酒食。我们田中大旱,种不出粮食来,哪有酒食给天神?”
汤就派出一批商族劳动力前往葛地助农,商族老人小孩们往地头送饭。葛伯的老百姓觉得,等着庄稼长出来太漫长,现成就有饭在眼前,干脆先抢饭来吃了罢。于是冲上去要盒饭。一个送饭小孩坚持原则,反抗抢劫,说:“现在没有饭卡不给饭。”对方就急了,抡起石块把小孩砍死了。小孩临闭眼还攥着沾满了鲜血的盒饭。这个暴行激起了商族上下的愤慨,汤先生不失时机地组织起他的武装,成功地把葛国灭了。
商汤灭葛之前,干吗要费这么多外交周折呢?又是送饭又是送羊的。因为当时部族领袖还没有达到后世帝王那样的绝对权威,想让部族打谁就打谁。商族人不愿出去打仗,而更想在家务农。所以商汤又是送牛送羊又是助农,以葛国的无理,来激怒商族人。当商族小孩被砍死,终于商族人群情激昂,跟着商汤大举灭葛。汤先生把“猪啊羊啊送给葛伯去”的学雷锋行动不能掩藏他故意制造战争借口的启图。
我们有理由相信,商汤灭葛的手段非常残忍。考古发现,商的战斗英雄们以猎取敌人的头颅作为荣耀,头盖骨是他们的最爱。那些奔逃着的葛国亡国者,被纷纷追上来刺倒。跌倒之后又被踩在脚下,用石斧在脑后制造斧痕。头盖骨齐着眉弓经耳际到后枕锯下来,做成饮酒的酒杯,是荣誉的象征。出土的头盖骨上往往留有砍偏了的痕迹,表明被砍者尚在挣扎,使得施暴者砍得不够齐整。
国破人亡、流血浮尸、呼号之声,经过时光大网的过滤,至今已微弱无闻。葛伯之族在亡国之后流离失所,成为葛姓的先人。原葛国的位置,在河南省西部的宁陵县。现在宁陵县已经不缺牛羊了。羊的存栏55万只,牛存栏7.3万头,猪就不用说了,28万头,是畜牧大县了,呵呵。被刻意丑化为馋鬼的葛伯的在天之灵,睹此该更馋了吧。希望宁陵人也经常祭祀喂养他一下。
五、赵衰解君怒
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位公子叫重耳,很喜欢结交一些有才能的人。当时国内有五位贤士紧紧地跟随着他,赵衰就是其中的一位。
忽然之间,晋国发生内乱。重耳的父亲晋献公宠爱一个妃子酾姬,想把酾姬生的小儿子奚齐立为太子,就把原来的太子申生杀了。太子一死,重耳和弟弟夷吾都感到处境很危险,于是分别仓皇逃到别的诸侯国去避难。重耳就和随从们一起逃到了他生母的祖国——狄国。五位贤士也依然跟着他。
狄国的国君对重耳很好,重耳在那里住了十二年后,觉得这样长久生活下去不是个办法,就决定到大一些的国家去谋求出路。他与几个贤士商量了一下,大家都觉得齐国最合适。于是重耳和随从告别狄国,向齐国走去,走啊走啊,一路上十分艰辛。他们经过卫国,卫文公不肯招待他们,所以他们的处境很狼狈,没有吃的东西,用的钱财也不多了。
一天,他们在荒无人烟的地方走了很久,都没看到一户人家。最后实在是饿得受不了了,他们终于看到路边有一个种田的老头儿,只好向老头儿讨东西吃。
那个老头儿看到他们一个个身体强壮,衣着华丽,竟然白白地讨饭吃,于是想嘲笑嘲笑他们,就顺手从田里抓了一把泥土丢在碗里,递给他们。
重耳一看,简直气坏了,非常气愤地说:“我堂堂一个晋国的公子,怎么能被一个种田的老头儿这样侮辱呢?我一定要杀了你!”
随从们也恶狠狠地拔出刀来,想杀了这个老头儿。老头儿一看,吓得“卟通”一声跪在地上,浑身直哆嗦。
赵衰看到重耳真的生气了,老头儿将要性命不保,在这关键的时刻,他急中生智,连忙接过老头儿手里装满泥土的碗,恭敬地把它捧给重耳,说:“恭喜公子,您这是接受了老百姓奉献给您的土地呀!这可是个好兆头,说明您将拥有天下的领土啊!”
重耳听了这些话,想了一想,觉得赵衰说得也有道理。于是,他转怒为喜,虔诚地接过了泥土,又扶起老人说:“谢谢你,老人家!你给我这些珍贵的泥土,我一定会铭记在心。”说完,他就和随从们一起继续赶路了。
后来,重耳又辗转七年,最后在秦国的帮助下,终于回到了阔别了十九年的晋国,当上了国君,他就是晋文公。他果然拥有了晋国的土地,应了赵衰当年的预言。
六、神奇化腐朽,腐朽化神奇
智慧想弄懂世间的所有道理,便到北方游历。一天,智慧来到玄水边,碰到无所谓。智慧对无所谓说:“我想问你一些问题,具备有怎样的思想,怎样的考虑,才真正懂得道理呢?具有怎样的地方,怎样的行动,才能与道理相处呢?从什么路径,用什么方法,才可以得到道理呢?”智慧连问三次,无所谓都不回答他。
智慧得不到解答,于是又来到白水的南边,无意中又碰到了狂屈,智慧又将上面的问题去问狂屈。狂屈说:“唉!道理我是懂得,我告诉你吧!”狂屈心里正想说出来,可一转眼又忘掉了他想说的话。
智慧还是没得到解答,就回到帝宫里去见黄帝,向他请教,黄帝说:“没思想,没有考虑,才能懂得道理;没有地方,没有行动,才能与道理相处;没有路径,没有方法,才能得到道理。”智慧接着问道:“你能说出道理,无所谓和狂屈都说不出来,到底谁真正懂得道理呢?”黄帝说:“无所谓是真正的懂得的,狂屈也差不多,我和你都是是不懂道理的人。因为真正的道理是说不出来的,能说的就早已不是道理了。人们往往把喜欢的认为是神奇,把厌恶的认为是臭腐,但天地间的事很奇怪(“纂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智慧听了黄帝的话后,他认为黄帝说得很对,就再不去弄懂到底什么是道理了。
七、从白往黑归
杨朱,是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他认为万事“为我”,反对“兼爱”,他认为,人的本性就是自私自利的。他的弟弟杨布养了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白狗,杨布很喜欢它。对杨朱说:“我这只小白狗非常讨人喜欢,一见到我,就摇头摆尾,亲热极了。”杨朱反驳说:“这并不表明什么,你经常喂它,因此它才对你亲热,这样可以骗得更多的食物。”杨布听了,心中很不痛快。“你那套‘为我’的自私观点,竟然用到狗身上!”他讽刺说。
杨布平时爱好穿白衣服,一天外出,淋了一身雨,就把外面的白衣换成黑衣。返回家里,那小白狗竟向他“汪、汪、汪”地吠叫起来。杨布十分愤怒,随手拾起一根棍子就要打,一道来的杨朱立刻劝住了他,并说:“何必呢?它把你认成了另一个人,因此要吠叫。现在我们换个角度,你的小白狗外出,回来时变成了一条小黑狗,你就不感到奇怪吗?你会认为是别人的狗,而别人的狗,不会对你摇头摆尾地表示亲热。所以,你也会表现出不能理解不认识的样子。”杨布知道杨朱在讽刺他,但细细一想,真的有一些道理。
八、不可同日而语
战国时期,苏秦是主张“合纵”的,他建议燕、赵、韩、魏、齐、楚六国联合抗击秦国。为了说服赵国的君主采纳他的建议,他从燕国来到赵国。赵王比较年轻,做君王的时间不长,很愿意听他的主张,于是便热情地接待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