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奥巴马的胜利来得一点都不意外,47岁的奥巴马创造了历史。当奥巴马成为美国总统时,更加标志着互联网营销空前地壮大起来了。的确,奥巴马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互联网营销专家。布什总统曾经发誓要戒掉电子邮件,因为他担心信息泄露。可以看到,这位世界上最有权利的人,对电子邮件和信息技术是如此的排斥,原因仅仅是因为担心信息泄露,布什因噎废食。在2007年2月举办的世界经济论坛上,比尔·盖茨宣称:“互联网5年内颠覆电视。”这次的美国总统大选,互联网的惊人力量已经显现出来,正是依靠互联网的力量,这位黑人走向了美国总统的宝座,突破了肤色和种族的偏见,跨越出了历史的重要一步。2006年,Google掌门人埃里克说:“互联网将决定美国大选结果。”奥巴马的胜利经再一次地印证了埃里克的话。
从奥巴马与希拉里的党内候选人之争到与麦凯恩的两党候选人的战争的胜利,网络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奥巴马非常聪明,他深知,打赢2008年的竞选,网络的力量非借用不可,于是,很早他就延揽了一批互联网营销方面的专家,其中克里斯·休斯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另外一个身份就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SNS网站Facebook的创始人之一。是网络让奥巴马这匹黑马,如入无人之境,一路顺利,最终获取胜利。奥巴马是从默默无闻到人尽皆知,是网络让他睿智、果敢、勇于担当的形象传递给美国选民,是网络将奥巴马这个无人所知的品牌成为风靡美国的年轻形象品牌,是网络让如此多的美国妇女为奥巴马疯狂!网络是奥巴马制胜的秘密武器。从这个角度来看,奥巴马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网络总统”。
2008年6月15日的调查显示,46%的美国人使用网络、电子邮件、手机短信获得选举信息、分享观点和动员他人。其中,35%的美国人说他们观看网络政治视频,这一数量是2004年大选时的3倍,10%的美国人说他们使用社会交际网络如Facebook、MySpace收集消息,6%的美国人曾经在线捐款。IT界与奥巴马的结盟可能会使他成为第一个因互联网取胜的候选人。在奥巴马的前20位捐助者中,Google名列第6,微软名列第16。硅谷的IT界精英与政治新星的结盟给美国政坛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结果。
2008年1月到4月,奥巴马与Google签署了350万美元的广告合同,任何人在YouTube上观看奥巴马的录像,都可以链接Google的账户系统直接向奥巴马捐款15~1000美元,而希拉里、麦凯恩和Google却没有这样的交易。另外,奥巴马还购买了Google的广告和其他网络服务,Google答应在网络堵截关键词是“奥巴马穆斯林”、“奥巴马伊斯兰”等抹黑奥巴马的邮件。在奥巴马的竞选团队中,有很多网络顶级专家。硅谷的技术媒体经理斯蒂夫·斯宾纳都加入了奥巴马阵营,并成为奥巴马的筹款中坚。办过互联网筹款公司的乔·罗斯帕斯现在是奥巴马的新媒体总监。24岁的克里斯·休兹在芝加哥为奥巴马全职工作了一年,是他帮助奥巴马不断提高网络技术。
奥巴马在费城就种族问题发表题为“为了更完美的联邦’,的演讲之后两天,就有超过200万人在YouTube观看演讲视频。奥巴马竞选班子何以能做到这一切?硅谷一位在奥巴马竞选班子供职的人说:“我们在著名的政治博客,如安德鲁·沙利文的博客,《赫芬顿邮报》和‘媒体是算数的’上都建立了链接,浏览这些网页的读者点击后就可以直接转到YouTube的视频。我们还有针对性地在地方日报如《芝加哥论坛报》上的博客中,甚至在音乐博客中建立链接。我们花了很多时间把视频直接链接到奥巴马的支持者——传送YouTube的信息给用户,这些用户以前或者上传过或者‘最爱’奥巴马的视频,并要求他们为奥巴马的视频做同样的事。我们也把链接做到Facebook上奥巴马的讨论组上。”
奥巴马为了打造自己的网络优势,他投入了巨大的金钱。比如奥巴马投入到Google的广告费用已经高达350万美元。到2008年5月,奥巴马的网络花费如下:雅虎为25.2万美元;宽带企业为8万美元;MSN为7.3万美元;Facebook为4.7万美元;Politico为3.6万美元;AOL为2.5万美元;WWW.CNN.COITI为2.4万美元;MySpace为1.15万美元;Gothamist为2400美元。作为对IT业的长期回报,奥巴马承诺,他若当选,会保护网络公开,并保证在IT企业防止垄断,支持新的竞争者,尤其是小的、非营利的发言者,在创新、开发大客户上与大公司有同样的机会。
IT界给奥巴马提供的服务价值难以估量,除去业内人士的慷慨解囊,他们给奥巴马的最大支持是帮助竞选班子建立和维护当代美国政治生活中最有威力的武器——选民数据库。2008年4月29日,美国《西雅图时报》评论说,奥巴马竞选中心在大型社交网络如Facebook和MySpace上建立了奥巴马的主网,同时还在网站上建立了www.mybarackobama.com,使这一网站具备极为方便地进行政治社交的功能。选民不仅会应网页需要提供自己的姓名、地址、电话号码,还会留下对特定议题的看法,部分人甚至还会留下自己朋友的联络方式。当支持者进入www.mybarackobama.con时,他们就变成竞选团队的一部分,用户的权限非常大,可以投票,可以捐款,可以建立一个关于奥巴马的讨论组,认识并联络观念相同的朋友或者招募新的朋友,可以获得电话号码簿、向电话簿中的人群发短消息,可以输入自己的邮政编码,找到居住地附近的竞选活动,下载一个“事件”小插件,随时追踪奥巴马的竞选活动。
社交网络吸引人群的功能非常惊人:招募了75万名志愿者,组织了8000个讨论组,召开了3万次网上集会。奥巴马在丹佛露天橄榄球场发表演讲接受民主党提名时有8.4万人到场。这些参加这次集会的人一般只要向奥巴马竞选班子提供电子邮件地址,并承诺为奥巴马竞选做志愿者就可以得到免费的入场券。
网络不仅是奥巴马的“传话筒”,也是奥巴马的“提款机”。网络被比作奥巴马源源不绝的“提款机”,其网络筹款屡次刷新纪录。有报道称奥巴马筹款总额中超过85%来自互联网,而且绝大部分是不足100美元的小额捐款。也有报道指出,奥巴马竞选经费中1/4来自捐款额200美元以下的小额资助者。无论哪种说法是真。奥巴马多样化的筹款方式不容置疑。网络对于奥巴马的意义远不止于“提款机”。
网络对于奥巴马正如电视对于肯尼迪、广播对于罗斯福。奥巴马团队在整个竞选过程中对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充分利用不仅为他成功奠定了雄厚基础,也成为奥巴马之“新”的最好注脚。
七、奥巴马式幽默
奥巴马赢得人气的秘密武器之一就是他的幽默。奥巴马在竞选中,时不时地嘲弄对手一番,既赢得了人心,又批驳了对手。奥巴马式幽默成为这次大选中的一道亮丽风景,让人耳目一新。
故事一:反击希拉里
在奥巴马和希拉里参加的一次电视辩论中。有现场观众问奥巴马:“奥巴马参议员,你旗下汇集了不少前总统克林顿时期的外交顾问、国策顾问和海军军官。你本人的外交经验又非常少,既然网罗了这么多的前朝旧臣,又怎么能够依赖这些人来实现你改变前朝政治的愿望呢?”听到这个问题,希拉里开心地笑了,她把脸转向奥巴马:“我很想听听你的答案。”没想到奥巴马立刻回应道:“我当选后,你也来当我的幕僚吧!”简简单单一句话就巧妙地避开了尖锐的问题,同时表明了自己必胜的决心和自信,还不忘顺带戏谑一下对手,“吃点豆腐”。希拉里闻言哈哈一笑,不置可否。
故事二:内裤的问题
有一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奥巴马突然被问及平时穿什么内裤。面对这种有意的刁难,奥巴马十分沉着:“我不会回答这种尴尬的问题。但不管穿哪种,我都会穿得很好看!”记者似乎对领导人的内裤问题格外热衷,奥巴马当然不是第一个被问及此问题的政界人物。事实上,早在1992年的时候,克林顿就曾对同样的问题“诚实”地回答说,他最常穿“四角内裤”。奥巴马显然知道克林顿当初闹的笑话,相比之下,他的答案无疑是对笨拙的“克林顿式回答”的巧妙反讽。
故事三:调侃小布什
在奥巴马的自传《无畏的希望》里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2005年1月,奥巴马刚人选国会参议员不久便去访问白宫,小布什亲自陪他吃早餐。在向夫人劳拉介绍来客的时候,小布什说:“这就是奥巴马,我们在电视上看到过他,他有一个非常美满的家庭,有一位非常出色的夫人。”听了布什的赞美之词,奥巴马也微笑着回应道:“的确,我们都得到了自己般配不上的配偶。”这句话除了赞美了自己的老婆,也恭维了布什夫人劳拉,但暗中又贬低了小布什本人。
故事四:奥巴马与本·拉登
在奥巴马戏弄调侃别人的同时,他也被人调侃了一把。2007年10月23日,共和党总统竞选人罗姆尼在演讲中故意出现“口误”,将奥巴马的名字和本·拉登混为一谈,还说“奥巴马号召恐怖分子都聚集到伊拉克去”。巴拉克·侯赛因·奥巴马这个名字和奥萨马·本·拉登的名字的确有部分相似之处,这给奥巴马带来不少困扰。据说,他被问及最多的问题就包括:“你为什么会取那么奇怪的名字?”“9·11”事件后,奥巴马的一位友人还曾半开玩笑地建议他“如果想继续政治生涯,最好换个名字。”但奥巴马最终还是在并未改名换姓的情况下成功当选参议员。更夸张的是,在2008年2月18日晚间的《刨根问底》节目中,当主持人谈到奥巴马时,电视画面上竟然出现了本·拉登的照片。奥巴马选举阵营随即致电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要求给予解释。NBC则表示,这次错误址一名图片工作人员犯下的,但并未透露这名员工的姓名,也没有解释犯错的过程以及对肇事者的处分。类似的错误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了。2007年,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就曾把一篇寻找本·拉登行踪的文章的标题错写为:“奥巴马在哪里?”电视台随后为此紧急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