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泸定最出名的早先应当是泸定桥了。泸定桥从清康熙四十五年开始修建,到康熙四十七年历时三年方告完功。桥修成后,康熙欢喜,认为这是一件利民又利边防的大好事,他当时的心情在《御制泸定桥碑记》中有记载。又因为康熙皇帝认为大渡河就是泸水,有了桥,渡泸水再不可怕,由此,“深惬朕怀,赐桥名泸定”,并亲自题下“泸定桥”三个大字。现在的泸定县由此而得名。据记载,此桥“东西长三十一丈一尺,宽九尺”,下面铺设铁索九条,为方便行走,在铁索上铺上木板,左右各两条共四条为扶手,整座桥一共用了十三根铁链。据说这也是一个象征,当年共有十三个省为修建泸定桥进行了募捐,凝聚着全国各省人民的心血和功劳,泸定铁索桥才得以凌空过江。这当然比没有桥肯定好了不知多少倍,但那桥是一座晃晃悠悠的桥,走在上面,脚下是喷着江水的白沫、雷霆万钧的大渡河,只要是从外地来的人,就算是好汉也仍免不了心虚,腿发软,这才是泸定桥真正出名的原因。
可是在那令人难忘的1935年5月25日那天,光溜溜铁链上的木板被抽掉了,而中国工农红军却能从那铁链上冲过去,对面还有机枪在扫射,桥头是熊熊的烈火!毛泽东后来用了一句诗来总结那悲壮的一幕“大渡桥横铁索寒”。就那一个“寒”字,不见得就是在说那冰冷的铁链,而是在说面对日本鬼子侵华烽烟四起,中国工农红军却面临着被同种同族围剿的心寒,也许是说强渡了大渡河,危机过后回想起来的胆寒。整个长征过程,把人类英勇奋斗、顽强拼搏、始终向前的那种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泸定桥头的一幕更是集中的体现。
泸定是革命的圣地,是圣地自然有许多值得人们注意的地方,比如,当年毛主席、朱德总司令停留过、指挥过战斗的遗址还在;由邓小平同志题写的“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下就有一个陈列纪念馆;胡耀邦同志在泸定桥头曾一副对联:飞身敢夺天险,健步勇攀高峰;此外还有一座由江泽民同志题写的“大渡河大桥”的新桥。
如此众多的重要人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者亲临泸定或者关注泸定,这正是在告诉世界:共和国不会忘记已经载入中国革命历史史册的泸定,在提醒我们的后代永远不应该忘记这一块英雄的地方。
小金县两河口会议旧址
两河口会议会址位于小金县城北70公里两河口镇的关帝庙,主体建筑已毁无存,现仅余后部马房。为消除红军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在战略方针上的分歧,进一步统一认识,实现团结北上的方针。
1935年6月26日至28日,中共中央在此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战略方针的决定》,否定了张国焘的错误主张,决定集中主力向北进攻,在运动中大量消灭敌人。首先否定在甘肃南部建立根据地的主张,为创造川陕甘革命根据地奠定了中央北上战略方针的基础,同时也拉开了同张国焘右倾路线斗争的序幕。两河口会议会址属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松潘县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
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位于松潘县川主寺镇元宝山,占地面积19.27万平方米,由主碑、大型花岗石群雕、陈列室三大部分组成。
主碑高41.30米,耸立于元宝山顶,由红军战士铜像、碑体、基座组成。红军战士铜像高14.80米,双手高举成“V”字形,象征胜利,一手持步枪,一手执花束。
附碑体高24米,亚金铜贴面,三角柱项,象征三大主力红军。汉白玉基座高2.5米,墨绿色磨石地面。主碑背靠雪山,面向草地,气势恢宏,当夕阳西下时,金光四射,尤为壮观,被誉为“中华第一金碑”。
大型花岗石群雕高12.5米,长72米,宽8米,用1160立方米计1440块红色花岗石精雕细刻组合而成。刻画的人物共九组,分别为开路先锋、勇往直前、团结北上、山间小憩、草地情深、征途葬礼、前赴后继、回顾思考、英灵会聚,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是我国规模空前的现代艺术群雕。陈列室别具风格,门厅两边悬挂着10余块中央领导和红军老前辈题词的楠木匾额,室内展品则反映了红一、二、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的征战历程及各地修建的长征纪念建筑照片。
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是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为纪念红军长征这一人类史上的奇迹而决定修建的。奠基于1988年6月12日,1990年8月落成。邓小平同志亲自题写碑园名“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江泽民、李鹏、杨尚昆、聂荣臻、徐向前、李先念、邓颖超、王震、萧克、刘华清等领导题词。它不同于其他地区修建的纪念红军长征某一事件或某一战斗的纪念建筑,而是红军长征总纪念碑。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遗址包括达维会师桥和原懋功县城天主教堂干部同乐会遗址两部分。达维会师桥位于小金县达维镇东1公里的沃日河上。天主教堂位于今中共小金县委大院内。
1935年6月12日,红一方面军先头部队二师四团自宝兴硗碛出发,翻越长征途中第一座大山——夹金山,在达维桥上与前来迎接的红四方面军9军20师74团胜利会师。次日,中央机关翻越夹金山抵达达维时,在达维桥上受到红四方面军接应部队的夹道欢迎。6月14日,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从达维开赴懋功县城。21日,总政治部在天主教堂召开了两军驻懋功团以上干部同乐会。毛泽东在驻地接见红四方面军在懋功的高级干部,详尽分析了形势,提出了会师后的方针和任务。两大主力军的胜利会师,揭开了中国革命新的篇章。
宜宾市宜宾县赵一曼纪念馆
赵一曼纪念馆为革命烈士纪念建筑,1963年建立。在宜宾市翠屏区翠屏山上原清代翠屏书院内。
纪念馆占地3120平方米,建筑面积547平方米。设有展室三个,陈列展出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董必武、宋庆龄、陈毅等人的题词,赵一曼从事革命活动的文献资料,以及赵一曼在东北进行抗日武装斗争的事迹。纪念馆还收藏了有关赵一曼烈士的实物171件,照片706幅,各类文献资料、题词等200余件。来这里旅游,可以使人的灵魂得到震撼和涤荡,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
资阳市乐至县陈毅故居
陈毅故居坐落于乐至县城北17.5公里的劳动乡正沟湾,这里山丘连绵起伏,小河依傍山势,在群峰中穿流,树木郁郁葱葱,燕剪碧落,系典型的浅丘民居。故居兴建于清代乾隆初年,陈毅太祖于乾隆丁卯年买下这块基业,后经扩建完善,共计有大小房屋三十六间,建筑面积750平方米,为三重堂四合院布局,木质穿榫结构,房屋坐西向东。1901年8月26日,陈毅诞生在这座院落一重堂左侧的一间小瓦房里,并在这里度过童年时代。
1980年7月10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将陈毅故居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陈毅故居大门中央有邓小平同志亲笔书题“陈毅故居”匾额,两边是全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撰写的“直声满天下,殊勋炳世间”的对联。院坝左侧安放着陈毅与张茜的汉白玉雕像,故居内重点以实物展出陈毅少年时期生活、学习等情况,序厅等处悬挂有朱德、董必武的题词和全国著名画家、书法家的珍贵作品。
距故居一华里处有陈氏宗祠,兴建于清同治八年,坐南向北,是一座木质穿榫结构的小四合院,雕梁画栋,古色古香。1922年陈毅留法勤工俭学回国在此居住半年,其间,他为家乡人民在故居外羊叉河上安装了水碾、水磨、水力轧花机和简易提水灌溉等机器,一直传为佳话。
1986年在离故居200米处的梅山修建了故居文物陈列馆。陈列馆以江南民居并吸取苏杭园林的特色布局,地势高低错落,曲径通幽。建筑面积1926平方米,结构面积12984.14平方米,共有大小庭院七个,房屋41间,其中展厅五个,面积700平方米。陈列馆外围由一条长500米的条石围墙环绕,四周置翠竹、桂树、果树,一片郁郁苍苍。大门前筑石坝,两边是八字形梯坎,左右皆可上下,坝前及路旁塔柏成行,雪松挺拔,把陈列馆衬托得高大端庄。陈列馆前庭安放着陈毅元帅的青铜铸像,铜像高4.5米,身材魁伟,容光焕发。铜像两边则被数十棵苏铁所簇拥。内坝中央建有一水池,池畔有黑色大理石雕凿的诗碑,诗碑录陈毅元帅《大雪压青松》、《梅岭三章》等著名诗篇,把陈列馆装点得更加高雅别致。陈列馆内的五个展厅,按陈毅元帅的一生分为五个时期、十八个部分,以大量的实物、照片、年表、诗词、著述、信札、战役示意图,战绩统计表等系统地再现了陈毅元帅光辉的一生,史料共计四百六十一件。
陈毅故居及文物陈列馆环境幽雅,风景宜人,已成为集园林、风光、纪念馆为一体的风景名胜区,并被列为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和精神文明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