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在短兵相接的战场上打败反对者是实力,而能够在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给你的反对者悄悄一击,让他们在不知不觉间失去一切,则是一种征服艺术,亲兄弟也要明算账,要小心好心上的毒药,可能的话,要痛打落水狗在鹿和马之间的取舍,竟然可以决定一个人是活着还是死去,1.说真话要付出代价——赵高大权独揽的手段有谁会指着鹿说是马呢?赵高恐怕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人。他指鹿为马的真实目的,就是为了试探朝廷中的大臣是否跟他一条心。那些不愿意跟他一样指鹿为马的大臣,则惨遭毒手。通过这种方式,赵高确立了自己在朝廷中的威慑地位,直至杀掉秦二世皇帝,足见其心狠手辣。
秦始皇死的时候,只有赵高、李斯、胡亥和随身的几个宦官知其内幕,这为赵高铲除异己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赵高瞅准时机先说服胡亥,然后逼迫李斯就范,矫诏立胡亥为太子,赐书扶苏、蒙恬,命其自杀。当一切趋于平静的时候,赵高便把魔爪伸向了李斯。
李斯,这个起于闾巷的楚国小吏,入秦后逐步升迁为长史、客卿、廷尉、丞相。在官场无情的倾轧下,居然位居人臣,一生也是费尽了心机。李斯虽然位居丞相,却是个贪图权贵、卑劣无节的政客,长期以来他唯唯诺诺,只是皇帝的御用工具。赵高正是利用了他的这个缺点,一点一点地挑拨他与皇帝的关系,最终达到自己铲除李斯的目的。
赵高与李斯的交锋要从李斯的一本书说起。胡亥当上皇帝之后,很需要一套理论来统治国家,李斯善于察言观色,很快就炮制出一书,名叫《劝行督责之书》,这着实让秦二世皇帝高兴了一番,这本书何以如此讨二世欢心呢?
原来李斯在书中自始至终贯穿着一个思想:“贤主独制天下而无所制”,这句话的实际意思就是治理国家要靠严刑酷法加之君主独裁专制,以轻罪重罚、严加督责的方式来镇压臣下和百姓,使之畏惧而不敢轻举妄动。君主还要大权独揽,驾驭群臣,而绝不能被臣下影响和左右。
这本书点到了赵高的痛处,原来他凭借政变为胡亥谋取了皇位,自己也捞到了郎中令之职。因为这份“功劳”,他平时恃恩专恣,滥杀无辜,也结了很多私怨,李斯所上《劝行督责之书》被秦二世恩准之后,赵高也心虚胆怵起来,他生怕大臣们上殿向秦二世奏事揭穿自己的伎俩,李斯再伺机从旁发难,到那时,自己的小命就难保了。
赵高认为要想自己的罪行不败露,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胡亥成为聋子和瞎子,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将胡亥跟群臣隔离开来,由自己充当两者之间信息传递的桥梁。凡是对自己不利的奏折,就扣下来,修改后再口头传达给胡亥,这样,胡亥就再也听不到关于赵高的任何坏消息了。
想到这些后,赵高马上面见秦二世说:“天子之所以尊贵,不过是因为群臣只能听到他的声音,而不能见到他的容颜罢了。况且陛下年轻,未必对每件事情都很熟悉,现在坐在朝廷上,若有赏罚不当之处,就会把自己的弱点暴露给群臣,这样您就难以向天下百姓显示圣明了。所以陛下不如深居宫禁之内,与我和熟习法令规章的侍中待在一起,等到大臣们将事务报上来再研究处理。这样,大臣们就不敢奏报那些是非难辨的事情,天下便都称道您是圣明的君主了。”
秦二世听赵高这么一说,觉得很合自己的心意:不必每日早朝,乐得安逸地待在宫中,事情有人办理,亦可恣意享乐。从此之后,秦二世闭门不出,深居宫禁,每日只管与宫女、侍官宴饮歌舞,寻欢作乐。一切军国大事、诰命诏书,统统委以赵高全权处理。秦二世是清闲了,不用操劳国家大事了,但他与群臣之间的关系也完全断绝了,赵高已把绳索套在了二世的脖子上。
在赵高的怂恿之下,二世更加奢侈无度,荒淫放纵起来,君权实际上已落于赵高之手。
此时的赵高非常清楚:要想攀上最高权位,谋得皇位,最大的障碍是李斯。李斯虽然集几十年经验,从理论上谨密地阐述了“督责之术”,但在搞阴谋、玩权术上,他与赵高还是有天壤之别的。
赵高想到就要做到。一天傍晚,赵高微服出宫,至相府造访李斯。寒暄坐定之后,赵高故意谈及最近关东之乱的烦恼,李斯也跟着长叹不已。赵高见李斯渐入圈套,乘机说道:“关东地区的盗贼纷纷起来闹事,现在皇上却加紧增征夫役去修建阿房宫,并搜集狗马之类无用的玩物,大敌临近仍然不思自省,这是国家生死存亡的时候了。我心急如焚,几次想要劝谏主上,无奈位贱言轻,而您位居丞相,过问此事也名正言顺,又怎么忍心见国家危机存亡而不进谏呢?”李斯听了赵高这番冠冕堂皇的议论,还以为赵高真为秦王朝的危机而焦虑呢。于是,一本正经地对赵高道:“社稷安危兴亡,臣民皆有责任。对此事,我思考很久了,早就想劝谏圣上。但主上不再视朝,连一点踪迹都觅不到。即使我要劝谏,也没有人为我传递;想面见圣上,更难,根本就找不到机会,让我如何面奏圣上呢?”赵高听李斯如是而言,心里高兴,但还是毕恭毕敬地对李斯说道:“倘若您真的要规劝,我会在皇上有空闲的时候通知您,您觉得怎么样?”李斯听赵高这些话语,还以为赵高真的忠于二世为国分忧,遂当即应允。
赵高让李斯去劝谏胡亥,已为二人之间的信息错位做了铺垫。
过了几日,赵高见秦二世在宫中宴饮作乐,正兴高采烈,忙派人报告李斯。说圣上今日有闲,可速来进谏。李斯见赵高言而有信,自是高兴,连忙换上朝服,戴上朝冠,驱车匆匆赶到朝宫门外,请门吏通报,要求面见圣上,说有要事奏议。秦二世正值醉眼迷离,飘飘欲仙之时,忽听宫人来报说丞相求见,顿感兴趣索然,斥道:“什么事情如此匆忙,败我雅兴。说我正忙,让其改日再来面奏。”李斯不敢再言,只得败兴而归。
赵高有意把李斯劝谏时间与胡亥玩乐的时间放在一起,这样,胡亥得到的信息是李斯故意在破坏自己的情绪。第一次,也许可以原谅,但是次数一多,必然会引发两者之间的冲突,而赵高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
如是再三,二世以为李斯是故意败其兴致,冒犯龙颜。于是,勃然大怒道:“朕平时多有闲暇,丞相不来奏事,为什么我一旦娱乐游戏,丞相准来请事?这岂不是见我年轻,欺我不谙世事吗?”
赵高遂乘机进谗言,对二世道:“现在您已继位做了皇帝,而丞相的地位却没有提,丞相的长子李由任三川郡守,楚国盗贼陈胜等都是丞相邻县的人,因此这些盗贼敢于公然横行,以致经过三川城的时候,李由只是据城防守而不肯出去进攻。我听说他们还相互有书信往来。丞相老谋深算,他所有儿子娶的都是公主,他的所有女儿都嫁给了秦的公子,声势显赫到了极点。他的长子三川郡守李由告归咸阳之时,丞相在家里摆酒,百官都前往祝贺,可见权势比陛下还大。”二世听后,思考了很久,认为赵高言之有理,但也心存疑虑,毕竟案情重大,不好草率行事。于是,派人去三川核查李由与楚盗暗中勾结的事情,看有否确证,再行问罪不迟。赵高乘机暗中买通使臣,让其谗言枉诬李斯父子。
李斯求见被接二连三地斥回,这才知道中了赵高圈套,忽又闻听二世派人暗察长子李由谋反事宜,于是义愤填膺,又去谒见二世,上书劾奏赵高之罪。而此时二世胡亥正在渭南甘泉宫内观看演出,因雅兴正浓,李斯又未得见。于是,让门吏将其奏书上呈秦二世,历陈赵高罪状。
但秦二世早已先入为主,又听信了赵高的谗言,又怕李斯趁机杀掉赵高,就把李斯上奏之言私下里全部告诉了赵高。赵高听后也很惶恐,冷汗直冒,但故作镇静,立即跪在秦二世面前不起,再次谗毁李斯道:“丞相所担心的只是我一个人,我死了,丞相就要干田常所干的那件事了。”秦二世听罢赵高的一派谎言,便下决心要惩治李斯。
李斯此时还不知道秦二世把自己所奏之言全部透露给赵高,他见秦二世听不进自己的直言劝谏,于是又邀集右丞相冯去疾和将军冯劫两人,再次向秦二世进谏。哪知秦二世听奏后,大动肝火,命令武士将李斯、冯去疾、冯劫一同下狱论罪。右相冯去疾、将军冯劫,见事情逆转,知道是赵高暗中所为,又见二世胡亥昏聩至极,知秦朝命运将尽,事情不可能再挽回,于是自杀身亡。李斯身陷囹圄,才知道秦二世昏庸之极,不可救药。于是仰天长叹道:“可悲呀!可悲!无道昏君,何足与谋?”谁曾想,他的这些话很快传到了赵高那里,他如获至宝,并添油加醋地上奏秦二世。秦二世听了赵高的话后,怒火中烧,命令赵高去办理李斯这件案子,审结之后,再行治罪。赵高领旨,心中自是高兴。他搜取罪证,硬说李斯与其长子三川郡守李由共同谋反,于是将李斯宗族宾客全都抓到大牢里。
身在大牢的李斯还心存一丝侥幸,向狱卒要来笔墨,上书二世,历陈自己七大罪状,其实是自己三十余年追随秦始皇所立下的七大功勋。李斯想以自己入秦以来的政绩来明示自己的忠心,决无反意,想借此感动二世,以期宽恕谅解自己。然而,李斯此时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赵高已经精心布置好了一切,他周围都是赵高的人,他的上奏书自然也就落到赵高手中。
赵高见李斯仍不死心,怕其翻供,又暗中指使心腹走卒十多人,装扮成二世派来的御史、谒者、侍中,轮番交替对李斯刑讯。李斯呼冤,推翻原有供词,对以实情,赵高就唆使爪牙再次拷打,不允其翻供,可怜李斯被折磨得死去活来,不敢再行申辩。再次审讯,李斯又改口翻供,于是又经受再次拷打刑讯。如此轮番折腾,经十余次,只要申冤即行笞打,李斯不敢再改口翻供说真心之话了。等二世果真派御使审讯李斯之时,李斯以为又与前几次一样,还是赵高暗遣之人,徒然白受皮肉之苦,也无法鸣冤叫屈,最终只得承认自己“谋反”。御使将复审结果报奏二世。二世见李斯已认“谋反”之罪,大为高兴,信以为真,长出一口气道:“如果没有赵高,我几乎就被丞相出卖了!”
再说秦二世胡亥派去调查李由反状的使臣,及到三川郡时,李由已被项梁杀死。使臣回京,正值李斯下狱,且已诬服谋逆之罪,使臣禀告赵高,三川郡守李由已死,赵高闻讯大喜,以为李由阵亡,死无凭证,正好指使管事之吏,控造李由反词,奏报秦二世。秦二世听到奏报,非常生气,下令李斯受五刑,按照律法腰斩于市,并夷灭他的三族,可惜李斯至死才明白赵高有多么奸诈。
李斯死后,秦二世任命赵高为宰相。当了宰相的赵高想将朝廷中所有的异己势力都消灭,这样不仅可以稳固自己在胡亥身边的地位,而且还能借机控制整个朝廷。赵高明白必须先要区分哪些是顺从自己的,哪些可能存在背叛自己的苗头,凡是有背叛苗头的就得扼杀在摇篮里。
赵高检验朝廷大臣对自己的态度的办法非常奇特。一天,他把众大臣叫到二世的宫里,说是有好东西要让大家开开眼界。过了一会儿,小宦官推进来一个大笼子,笼子里站着一只非常漂亮的梅花鹿。赵高大声对二世说:“陛下,我把这匹好马献给您。”二世一愣,还以为赵高说错了,就笑道:“丞相,你搞错了吧,这分明是一只鹿,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道:“陛下,这确实是马,不信你可以问问大家。”
大臣们全都愣住了,不知道赵高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谁也不敢先吭声。赵高转身逼视着大臣们,说:“你们说这到底是鹿,还是马?”其中有胆子大一点儿的大臣就说:“丞相,这确实是一只鹿。”赵高道:“好,你站到这边来,还有谁认为这是只鹿的都到这边来。”于是又有几个大臣壮着胆子走到这边来,赵高围着这几个大臣转了几圈,就问其他的人:“你们说这是鹿呢,还是马?”有的胆子小,就低声说:“是马,是马。”随后又有好些人都说:“我们看这是匹马。”赵高又走到说是鹿的这几个大臣身边,问:“你们想清楚了没有,看清楚了没有,这到底是鹿还是马?”有几个察言观色的大臣这才明白赵高的意图,忙答道:“是马,是马,这是一匹实实在在的马,刚才我们几个是看花了眼,这怎么会是鹿呢?”此后,赵高找了一些借口将那些始终认为是鹿的大臣全部杀掉。赵高就这样逐步排除了各种异己力量,最后他甚至杀了秦二世,从而也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
赵高铲除异己的方法非常奇特,他充分运用了各人掌握的信息之间的偏差,使得李斯由受宠到最后身首异处,再根据自己的试探性信息除掉了朝廷中的异己势力,从而,为自己夺取最高权力准备了条件。
2.亲兄弟明算账——李世民杀兄夺太子位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二儿子,李渊反隋时,他的三个儿子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是主力,而李世民的战功最为卓著,因而他的军事实力也就最强。可是因为他是次子,也就不可能成为李渊的“法定继承人”。李建成作为嫡长子,是大唐王朝的法定继承人,但李世民却不甘心就这么让李建成当上皇帝。
凭借李世民的实力,采取武力抢夺未必会失败,但聪明的李世民绝不愿意冒天下之大不韪,那么采取什么方式能够名正言顺地取代李建成呢?李世民采取了激将法,即迫使对手情绪失控而首先出手。
李世民怎样才能促使李建成情绪失控呢?这点李世民从来都没有担心过。唐建立不久,李世民便试探了李渊对李建成的态度。一天,李渊正在谈论自己的几个孩子如何孝顺时,秦王李世民全身戎装且神色匆匆地来见高祖,说:“父皇,太子李建成想要篡逆您的皇位,已经命令庆州都督杨文干起兵,围剿仁智宫。现在密书、兵甲都已经拿来了,当事人尔朱焕、桥公山畏惧您的天威,只是上奏了一个文书来报告这件事情。”说完他偷偷看了一眼父皇,他发现父皇只是嘴角动了动,似乎并没有要重办李建成的意思。于是他趁势又给李渊找了一个台阶下,他说:“我想大哥已经是太子了,他肯定不会这么干的,这其中必定有隐情,不如召太子来,当面一问不就清楚了。至于杨文干,派一个人去把他召回来就行了。”李渊摆摆手说:“这个事情我知道了,你下去吧,我会处理的。”事后李渊把李建成召进宫中教训一通了事。
李世民的这次试探极其不成功,于是他决定换一种方式来刺激李建成,以破坏李建成在李渊心目中的形象。
于是,李世民开始在亲情上做文章。李渊斥责李建成后不久,李建成摆酒宴请李世民,也算是融洽兄弟感情。李世民召集心腹谋臣说:“大哥请我去参加宴会,我认为这是打击他的好机会。”谋臣们都问:“此话怎讲?”李世民这才缓缓地说道:“其实也没什么,我这里有一瓶毒酒,是我花费了很大精力从西域搞过来的。上次试过了,很有用,服了此药,毒性很长时间才能发作。”接着李世民对谋臣们笑笑说:“我准备明天去参加宴会,但去之前,我先喝下这酒,估计等宴会结束回到家后将是毒性发作之时。到时候,你们赶快告诉我的父皇,让他来了解‘真相’就可以了,那样李建成就是浑身是嘴也说不清了。”
宴会那天,李建成确实是煞费苦心,东宫里红毡铺地,弦乐齐奏,各色各味的美味佳肴应有尽有。只见李建成摆出大哥的架子,端起杯子招呼王弟们:“各位王弟前来赴宴,令我东宫蓬荜生辉,父皇知道我要请客,特地赐菜。过去我因为一直忙于打理太子政务,对兄弟之情未免有些疏忽,还请兄弟们见谅。来,为了大唐的万世兴旺,为了兄弟们的幸福和睦,各位兄弟干杯。”众人都爽快地喝了杯中之酒,当然也包括李世民。这个宴会举行得很成功,大家都很高兴地离开了李建成的太子府,临别前,李世民还装模作样地向李建成亲热道别。
其实李世民心里已经在盘算着回家后的那场好戏了,而李建成却还蒙在鼓里。李世民刚回到府里,便从嘴里喷出一大口鲜血。这让在场所有的人都感到震惊,他们急切地想知道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后宫当班的御医脚步如飞地赶来紧急抢救。李渊正在接见外国使节,听到消息后,当即赶来西宫看望儿子。只见秦王脸色惨白,躺在卧榻上,吐出的血水让人触目惊心。李渊眉头紧锁,他忙问李世民晚上干什么去了,当仆人们说是去太子府赴宴后,李渊眉头一皱,追问御医到底是什么病。御医说:“根据症状初步判断是鸩毒。”尽管李渊心里事先已有准备了,但是他还是因为震惊而大叫起来:“什么?”他嘴唇发抖,口中在不停的咒骂:“逆子,逆子,这样的事情也能干得出来,这可是你的亲弟弟啊!”
就在李渊自言自语的时候,李世民却奇迹般地睁开了眼睛,他佯装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似的对李渊说:“父皇,都怪儿臣不胜酒力还要喝酒,以至于呕血不止,让您操心了。”李渊听到这些话终于忍不住了,他大声说道:“建成那个逆子,他竟然给你下毒,我饶不了他。”李世民听到这些话后假装被吓着了,他赶紧假意替李建成说好话:“父皇,千万别这么说,大哥哪里会有这么阴险的用意,况且他已经是太子了,他为什么还要加害于我呢?我看这件事情就不要追究了,不然我们兄弟之间将会不和睦的。”听李世民这么一说,李渊也觉得家丑确实不宜外扬,于是顺着李世民的话说:“也是啊,这几个孩子里面就你最能顾大局,识大体,对你我是非常放心的。”说完,阴沉着脸走了。
事后,李渊明显地开始冷落太子李建成,李世民离皇帝宝座又近了一步。
看到李渊已开始不信任太子,李世民决心下手铲除太子党羽,他的第一个目标名叫王珪,这是一个熟悉太子党很多内幕的关键人物。一个细雨绵绵的午夜,李世民来到了王珪家中,他跟王珪一起走入密室,李世民开门见山地问王珪:“前次差人送你一些薄礼,你为何又退了回来?”王珪答道:“我只是一个卑微的小官,不敢收受殿下的礼物。”这话表面圆滑,却有些于理不通。李世民笑着问:“我想从先生这里得到帮助,你能答应吗?”王珪点了点头。于是,李世民向王珪简略谈了谈目前形势,谈了谈他与太子、齐王的过节儿,王珪悉心听教,李世民见对方很诚实,最后又情不自禁地许愿道:“你既然一心向着我,他日一定会有厚报的机会。”王珪看了一眼李世民说:“此处没有外人,请允许我直说,东宫及齐王府私养骁勇,多达数千人,就京师的军事实力而言,东宫加上齐王府要比秦府强大,殿下若想在非常时期掌握主动权,必须在玄武门将领身上下工夫。”玄武门即宫城北门,地位重要,是中央禁卫部队屯兵之所,控制玄武门,即把握了宫城的命脉,王珪的话与李世民的想法不谋而合。
李世民老谋深算,早有将玄武门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中的想法,且已着手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李世民需要一个最便捷的方法来控制玄武门,他知道王珪肯定知道,于是,他诚恳地对王珪说:“玄武门门卫将领常何是东宫的旧将,恐怕难以争取。”王珪不以为然地说:“殿下还记得那年在东宫饮酒呕血的事情吗?您能够快速地回到自己的府里,完全在于那个常何啊。他如果对您有想法,肯定不会放过殿下的。常何虽然跟随太子平定过河北,我看这个人,私下还是敬慕殿下您的。”
其实王珪哪里知道,拉拢常何的工作,李世民已做得差不多了,今天王珪提起这事,李世民装作不明白,顺便又问了一些常何的事。王珪看到李世民如此诚恳,便劝说李世民:“当今之势,非你即我,非生即死。殿下仁厚,不愿‘骨肉相残’,但东宫、齐王府却时刻准备‘骨肉相残’。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反正是下手,还不如早下手。”
这些话正好说到李世民的心坎里了,他认为要想实现自己君临天下的抱负,只有策动政变。政变的第一步就是要杀掉李建成、李元吉。骨肉相残,这是怎样一个局面?李世民在心里千思万想过。干,就要成功,若不成功,只能落个千古骂名,徒惹天下人耻笑。但李世民不能太直接袒露自己的心思,于是,他假惺惺地说:“我真是下不了手啊。”
李世民口头上这样说,其实策动政变的活动暗地里已经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了。
李世民决定从李渊那里开始自己的夺嫡计划,他来到李渊的宫中说:“儿臣有密奏。”李渊问:“你有何密奏?”李世民抖擞精神,拱手说出一句令高祖震惊的话:“太子、齐王淫乱后宫。”“什么?”要不是年纪大了,高祖几乎要从龙榻上跳起来,但高祖毕竟是高祖,他稳住神,在卧榻上坐直了身子,低声问:“有这等事?”“宫城里好些人都知道,只是瞒着圣上,儿臣今日斗胆说了出来。”高祖气得脸有些发紫,但很快又镇静下来。高祖想,太子、齐王不缺吃,不缺穿,不缺玩儿,侍妾成群,淫乱后宫没这必要,再说后宫一向看管严密,两人也没有什么机会下手。所谓“淫乱后宫”极有可能是李世民的诬告,此子和太子、齐王已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了。李世民见父皇脸色缓和下来,知道父皇不大相信这话。于是抛出最最关键的一招说:“父皇若不信,儿臣可与太子、齐王当面对质!”
高祖眉头一皱,倒吸了一口凉气,这诬告的话还敢当面对质,莫非真有此事?这可是天下第一家丑啊!正当高祖大费思量时,早有预谋的李世民又抛出一个令他吃惊的消息:“太子、齐王准备在六日大军出行那一天,在昆明池饯行时,伏壮士于帐下,害儿臣性命,还要坑杀为大唐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的天策府僚属。”李渊安抚李世民说:“明天早参时,我问问他俩,若真有此事,定饶不了他们。”李世民抹了抹眼泪,又说:“太子、齐王淫乱后宫,人神共愤,又设计害儿臣,儿臣于兄弟无丝毫所负,现在想要杀我,好像是为王世充、窦建德报仇。我现在冤枉死掉,实在是辜负您的养育之恩啊。”“为王世充、窦建德报仇”的话有些讲不通,因为李建成、李元吉、王世充、窦建德四人之间并无交情。李世民说这话,一是无中生有,二是表白自己因平定王、窦立大功才遭人谗害的。
李渊果然被李世民的这些话给欺骗了,他默许李世民可以临机处置李建成、李元吉,但同时要求李世民不能伤害他们的性命。李渊原本认为,他们是亲兄弟,李世民再凶残也不至于要了他俩的性命吧。可是,李渊想错了,就在取得李渊默许的同时,李世民立即开始部署除掉李建成、李元吉的计划了。
要除掉太子党,李世民首先想到的是常何,一天,他秘密来到常何家,对常何说:“你负责玄武门的守卫,明天太子李建成、吴王李元吉要路过玄武门进宫,你等他们走过玄武门后,就关闭城门,后面的事情你就不用管了。”常何深感李世民的知遇之恩,于是爽快地答应了。接着,李世民找来心腹将领说:“你们埋伏在玄武门四周,如果发现太子党的援兵,就地解决,不要放一兵一卒接近玄武门,违者杀无赦!”李世民把自己安排在玄武门的内侧,这样可以窥视李建成、李元吉的行踪,并且如果两人发觉不妙,要跑,追击他们也比较便利。
第二天,腰间别着弓箭的李建成出现在玄武门附近,玄武门守将常何一身戎装,站在门口,见太子、齐王驾到,忙躬身施礼:“末将常何躬迎太子殿下、齐王殿下。”李建成一见常何,心里安稳多了,自己的亲信当班,扼住宫城内外交通要道,就是李世民今天想玩花招,他也玩不出来。李建成、李元吉照例把贴身卫士留在玄武门外,之后两人昂首策马入了玄武门,向临湖殿方向走去。
由于天热,高祖大都住在那里。奇怪,往日玄武门内宫人来来往往,今儿怎么一个人也没有。晨风吹过树丛,郁郁葱葱的树丛深处有些显得神秘莫测。“奇怪,这人都到哪儿去了?”李建成说。一语惊醒梦中人,李元吉久经沙场,警惕性高,忙掉转马头,叫道:“不好,大哥,快回宫!”两人掉头就往回跑,这时,只见李世民从他预先埋伏的地方骑马跑出来叫道:“大哥,元吉别走,同去早参。”李元吉情知不好,于是拔箭在手,连向李世民射了三箭,但由于心里着慌,拉弓不满,箭只是斜斜地落到了李世民跟前。李世民挂起长枪,摸出弓箭,箭头直瞄李建成,一箭射了出去,直穿李建成的后心。李建成哼也没哼一声就坠倒马下,一命呜呼。一代王朝的储位之争就这样谢幕了,李建成死在了自己弟弟的手中,年仅三十八岁,而李世民就这样登上了皇位。
在夺取太子位的过程中,李世民主要是利用了李渊的仁厚来逐步动摇太子李建成的地位,并从太子党的内部寻找他们的掘墓人为自己所用。当然还有一点更为重要,那就是李世民为夺皇位所表现出来的计谋与心机,这一点让他博取了别人的信任,有力地打击了对手。
3.口有蜜,腹有剑——郑庄公欲擒故纵杀其弟如果逼敌人太紧而使敌人无路可走,往往会遭到对方顽强的反扑,如果让他逃走,不逼迫他,慢慢地瓦解其士气,再加以捕捉,一定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是“欲擒故纵”的策略。
郑武公的夫人武姜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名叫寤生,小儿子名叫段。武姜偏疼小儿子,厌恶大儿子。因为寤生降生时难产,姜夫人几乎送了命,所以一提起寤生她就讨厌。看到小儿子长得可爱,又能说会道,骑马射箭的武艺也很高强,就格外喜欢。她一心想让小儿子继承君位,就常常给郑武公吹耳边风。她夸奖小儿如何聪明伶俐,说大儿子如何木讷无能,劝武公立小儿子段为世子,将来好把君位传给他。郑武公说:“这恐怕不行,按老规矩该是长子继位。如果按你说的办,废长立幼,怕要出乱子。”郑武公没听姜氏的话,仍立寤生为世子,只把共城(在今河南省辉县)封给小儿子段,从此人们就称段为“共叔段”。
姜氏对郑武公的这种做法不满意,可是武公在世,她也没有办法。后来武公去世,寤生承袭了父位,当了郑国的国君,即郑庄公。这个时候姜氏开始积极活动,她仗着自己是郑庄公的母亲,不断地为共叔段争取利益。一天,姜氏对庄公说:“你现在当了国君,全国都归你所有,可是你的弟弟只有共城那么一点点地方,你能忍心吗?”庄公不紧不慢地说:“母亲说该怎么办才好,我就听母亲的。”姜氏以为自己得计,便说:“那好,听我的,就该把制邑(在今河南省荥阳东北)封给他。”庄公想:制邑北临黄河,地势十分险要,是有名的军事重地,分封出去很不妥。可是这是自己母亲提出的要求,既不能一口回绝又不能全部答应,该怎么办呢?很快,庄公便找到了一个借口,他搬出自己的父亲来做挡箭牌,他说:“制邑是我们郑国最险要的地方,父亲临去世时留下遗嘱,说这个地方不许分封。因此,我不敢违背父亲的遗命而擅自分封。除此之外,母亲要我封他哪里,我都从命。”真是棋高一招啊!
庄公此举意在激怒姜氏,姜氏果然中计,她见庄公拿父亲的遗命回绝,便生气地说:“那就把京城(在今河南省荥阳县东)封给他,这总可以了吧?”庄公听了,便装做低头思考的样子,姜氏一看更加生气地说道:“要是这也不答应的话,干脆把你弟弟赶出去算了。”庄公认为自己激怒姜氏和牵制共叔段的双重意图已经达到,便以一种很为难的语气回答:“这个事情太大了,我暂时不能做主,请母亲允许我把这件事情交给大臣们先去讨论一下吧,到时再决定。”姜氏一听也没有办法,只好同意了。
第二天,庄公煞有介事地召集一班大臣开会,并有意让姜氏旁听,结果自然如庄公所料,基本都是反对的声音。理由就是:京城是个大城,地广民众,和都城的建制规格是一样的。要是把京城封给共叔段就等于宣布一国有两个国都,一国有两个君主。常言说,一国无二主!如果要这样决定,共叔段就会凭着太夫人的宠爱,扩大自己的势力,这样肯定对整个国家不利。
庄公举行这个会的首要目的就是敲山震虎,让姜氏听听大臣们的反对意见,从而让她收敛自己的行为。他看到这个目的基本已经达到,便赶紧出来打了一个圆场,他对众大臣说:“我一贯强调孝字当先,这件事是我母亲的意思,我如果不服从的话,岂不是不孝了,你们希望我做个不孝的国君吗?”大臣们一听,也就无话可说了,庄公非常轻松地就将自己的“孝”名宣扬出来了,同时也让姜氏以为抓住了庄公的软肋。
举行完分封仪式后,姜氏便迫不及待地跟共叔段说:“你哥哥待你太薄情了,全然没有兄弟的情义。今日把京城封给你,是我再三要求,他才勉强答应的。看样子,他的心中很不乐意。你到京城去,不能只是贪玩儿,要积极招兵买马,加紧训练,做好一切准备。一旦有机会,我就派人给你送信。你接到我的信,就立即起兵,我给你做好内应。到那时,这郑国就是你的了。你要是代替寤生做了国君,也就称了我的心愿了。”姜氏的这段话很快就有人密报到庄公那里去了,庄公自然当着什么事情也没有,他有着自己的打算,后来事态的发展也正是按着他所设想的那样进行了。
共叔段有了姜氏这个后台,便不再把庄公放在眼里。他一到京城,就把城北部和西部本来不归京城管的一些地方官都找来,对他们宣布:“从今以后,你们都属于我管理,你们的一切贡税,都要到我的封地京城来交纳。兵马车辆也全都听我调遣,不得违误。”这些地方官吏知道共叔段受到太夫人的宠爱,他又是庄公的亲弟弟,谁也不敢违抗他的命令,于是都一一答应照办。就这样,西部和北部的一些地方,都成了共叔段的地盘。共叔段还在京城招兵买马,积草屯粮,日夜训练军队。不久,又借着出外打猎的名义,以突然袭击的办法夺取了靠近卫国边境的廪延(在今河南省延津东北)等地。邑宰逃回郑国都城,把共叔段袭取廪延等地的事对郑庄公详细说了。庄公听后,只是笑了笑,什么话也没说。
郑庄公的这个态度令一些大臣不解,他们认为共叔段管理京城期间所行之事,太不应该了,他内仗着太夫人对他的宠爱,外依京城的坚固,为所欲为。他以打猎为名,日夜练兵,这是别有所图。更为严重的是京城西部和北部的一些地方,也被他收去。他还袭取了廪延等地,这明显不把国君放在眼里。国家的土地,哪能容许他今天割这块,明天割那块。所以建议郑庄公应当出兵去问罪。可是出乎大臣们意料的是,庄公却若无其事地说:“他这是去打猎,借以训练兵马,怎么好去兴师问罪呢?况且段是我母亲最宠爱的儿子,又是我的亲弟弟,我还能说什么?我宁可失掉土地,也不能违背母亲的意愿。”
庄公果然是这样想的吗?其实不然,郑庄公并不是一个糊涂的人,他不是不想就此收拾了共叔段,而是考虑得更远。因为他知道就此事对共叔段采取行动,其罪过肯定构不成死罪,搞不好弄巧成拙,惊动了姜氏,自己还下不了台。基于这种考虑,郑庄公便忍了下来,他甚至还做起了大臣们的思想工作。他对那些极力劝谏他采取行动的大臣淡淡地说:“且不用去管他,让他爱怎么办就怎么办吧。”
郑庄公果真如他自己说的那样任共叔段发展自身势力,而不做任何防备吗?其实,他一直在积极寻找机会来消灭自己的亲弟弟。过了一段时间,郑庄公向群臣宣布了一件事情:他要到周天子那里去,而且会去很长一段时间,朝中的事由大夫祭足暂时代理。他的这个举动让一个人异常高兴,那就是姜氏。她一听到这个消息,心中很是高兴。立刻写了一封密信,派了个可靠的人给共叔段送去,信中约好于五月初五举事。
可是让姜氏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她的信刚刚出城便到了郑庄公手里。郑庄公不是大张旗鼓地说要去周天子那儿吗?原来这是郑庄公施展的欲擒故纵的计谋,他说要到周王那里去办事,实际上却带领一部分军队往廪延一路开去。郑庄公看过信后,又重新封好,另派人假扮成姜氏的差役,把信送给共叔段。共叔段接到密信,立即写了回信,约定五月初五兴兵袭取郑都,并要姜氏在城楼上立一面白旗,作为内应的暗号。可想而知,这封回信同样被带到了庄公手里。庄公看过回信后,心里暗自高兴地说:“他的口供都招认在这里了,以后想赖也赖不掉。”
一边是蒙在鼓里的共叔段和姜氏,他们暗自得意自己的里应外合;另一边则是紧锣密鼓地开始布置的郑庄公。他一方面在京城附近埋伏好,单等共叔段举事,便立即动手;另一方面则派遣精锐士兵装扮成商人模样,偷偷地混进京城,说好只要共叔段的兵马一出城,就抢占城门,放火为号。城外伏兵看到信号,马上行动。
却说共叔段接到母亲姜氏派人送来的密信,十分高兴,以为多年来梦寐以求的事就要实现了。于是亲自率领训练好的全部兵马,出了京城,往郑国的都城进发。共叔段的车马一出城,就见京城的四个城门上一齐着起火来。郑庄公的伏兵见城头火起,一齐呐喊着攻城。这时城门大开,庄公的军队一拥而入,没费多大的劲儿,就把京城占领了。庄公的军队占了京城后,立即出榜安民。榜中说的都是庄公如何仁义以及共叔段如何背信弃义的内容。城中百姓看了榜文,又见庄公的军队纪律严明,对百姓的利益秋毫无犯,于是都拥护庄公,反对共叔段。
共叔段见京城失事,心中十分惊慌,想回转头来攻城,可哪里攻得下,就又下令暂且在城外扎下营寨。可是很快庄公就说服城内的百姓捎信给在共叔段手下当兵的亲戚,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关于庄公是个仁义国君的事情很快就传遍全军。士兵们看了家信都说:“我们再也不能糊里糊涂地为共叔段卖命了。”只几天时间,军队就散去了大半。
共叔段见军心已变,知道驻扎在这里无益,想攻城也毫无希望,就整编残军,想到前不久才扩展的廪延一带去,准备再积聚力量,重新计议。不料,庄公早就在廪延等着他了,共叔段见廪延也去不了,就退到原来的封地共城。共城是个小城,百姓对共叔段的行为也很不满,庄公的兵马一到,城内就有人开了城门,迎接庄公的军队入城。共叔段自知百姓不拥护自己,已没有力量整兵再起,就叹了口气说:“我再也没有脸面见人了。”说着,拔出剑来,自杀身亡。
郑庄公听说弟弟段自杀,竟然当着大臣们的面痛哭着说:“他也太傻了,怎么能走这条路?”这是为失去弟弟而流下的亲情泪水,还是胜利后喜悦的泪水,恐怕只有郑庄公本人才知道了。
郑庄公不愧为精明的政治家,他知道既然对敌人动手了,就不能放过一切可能使死灰复燃的因素,因此,他在解决掉共叔段后,便回过头来收拾共叔段的总后台。可是姜氏毕竟是自己的亲生母亲,杀掉是不可能的,庄公想到了一个万全之策,就是自己不出面,让部下代替自己去处理这件事情,他将从共叔段的行装中搜出的姜氏的那封密信连同共叔段的回信放在一起,遣部下送回国都交给姜氏,并严令部下把姜氏安置到颖地。他甚至让部下转达他的一句话,那就是:“不到黄泉,决不再和她见面。”姜氏听到这句话,知道郑庄公不会再原谅自己了,便羞愧地去了颍地。
郑庄公先纵容自己的母亲和弟弟,进而一网打尽,非但没有落下手足相残和不孝的名声,反而赢得了民心,不愧是一位高明的政治家。
4.藏在身后的危机——武则天对异己的铲除有一种剧叫“玩偶剧”,顾名思义,就是表演者是几个玩偶,这些玩偶被许多丝线牵引,再由几个人在舞台后方或者下方操纵做出各种动作来完成表演。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便是这种“玩偶剧”的出色实践者,她通过幕后操纵,于无形之中逐一铲除了自己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
武则天十四岁入宫,一年后被一代明君唐太宗临幸,得名“媚娘”。她没有辜负这个称号,凭借着自己的妩媚,很快便引起了当时的太子,即后来的唐高宗李治的注意。所以,即便她是先皇的后妃,唐高宗在继位后还是冲破层层阻力,纳武则天为妃。然而,在此后的几十年里,这个妩媚的女人不再释放柔情,而是与政敌尔虞我诈、斗争到底。
入宫不久,武则天便觊觎皇后宝座。唐高宗李治的第一位皇后王皇后是罗山令王仁祐的女儿,出身名门,是唐高宗李治明媒正娶的媳妇,按照李治的性格,他不会轻易废去皇后。然而,武则天却能让李治不仅讨厌王皇后,甚至还有些害怕身边有这样的皇后。
武则天除掉皇后的“道具”是天下所有母亲都无法想到的,那就是杀掉自己的亲生女儿。武则天返宫的第三年,她为高宗生了一个小公主。这孩子是早产,又小又弱,整日啼哭不止,武则天很不喜欢她,而李治对这个女儿却是异常的疼爱。
小公主百天时,武则天想到了一条嫁祸王皇后的毒计。她派人四处宣扬自己的公主是如何地讨人喜欢,以引诱王皇后来看望自己的女儿。
皇后想到的只是自己作为后宫之长,理应去问候一下宫中生了孩子的妃嫔,顺便看看她们的孩子。她哪里想到武则天如此之狠毒,早就挖好陷阱等着她去跳了。由于王皇后自己没孩子,所以对婴儿格外喜欢。当她抱着武则天的孩子时,怜爱如亲生,直到孩子困了,她才放下孩子,恋恋不舍地离去。在王皇后看孩子的时候,武则天有意离开了那个“是非”之地,她要等皇后走了之后,乘宫女找自己的间隙去实施杀害亲生女儿的计划。果然,王皇后走后不久,宫娥见孩子已睡着,便离开了。在这个间隙,武则天悄悄地来到女儿的床边……当一切都办妥之后,武则天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来到皇帝李治身边,亲密地陪他去游览御花园。此时,她的神情是安详的,目光是柔媚的,一双红唇带着动人的微笑。不等宫娥开口,武则天便问:“小公主还在睡吗?”宫娥点点头。武则天便对她说:“快去看看小公主醒了没有,若醒了,把小公主抱来给万岁看看。”宫娥应诺,转身去了。
不多一会儿,宫娥和乳母气喘吁吁地跑来,六神无主地跪地禀报:“启禀万岁、娘娘,小公主突然死了!奴婢失职,罪该万死!”武则天惊得一声大叫,拉着莫名其妙的皇上,径直向育婴堂奔去。
小公主果然僵直地躺在那里,早已断了气息。皇上一见,大惊失色,厉声问:“这是怎么回事?”乳母、宫娥吓得魂不附体,连说不知。武则天用威严的目光逼视二人,问:“方才是否有人来过这里?”乳母惊答:“只有王皇后来过……”武则天不等她说完,便放声大哭起来。一边哭,一边怨王皇后心狠手辣,扼死了小公主。
唐高宗疑惑地说:“昭仪不要妄加猜疑,朕看皇后未必会下此毒手。”武则天却对高宗说,最毒莫过妇人心,王皇后面慈心狠,自己无子女,便对别人的子女特别嫉恨,对她的子女更是恨之入骨。一阵添油加醋的诬告,往王皇后身上泼满了脏水,生性软弱的高宗终于相信了。如果说,在此以前,唐高宗对王皇后还有几分情谊的话,那么现在,当他“看透”了这个“悍妇”的心灵以后,他同王皇后在感情上彻底破裂了。从此就产生了废掉王皇后以武则天代之的想法。不久之后,李治终于找到一个借口废掉了王皇后,并将其打入冷宫。
武则天的目的达到了,但也付出了很大代价,她亲手扼死了自己的亲生女儿。俗语云:虎毒尚不食子,何况人乎?而武则天却这样做了。她既不是大义灭亲,也不是杀人灭口,只是为了权力,不惜牺牲了自己的女儿。其手段之毒辣,古今也是不多见的。
搬掉了王皇后这块最大的绊脚石之后,武则天便把目光放在了朝廷重臣、皇帝的舅舅长孙无忌身上。因为长孙无忌从认识武则天的那刻开始就处处为难她,时刻提防她,经常压制她,这使得武则天对长孙无忌恨之入骨。然而,武则天知道要明目张胆地对长孙无忌下手,自己尚不具备这样的实力,弄不好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为此,武则天决定通过幕后操纵自己的心腹许敬宗,到唐高宗李治那里去诋毁长孙无忌,来达到打击长孙无忌的目的。
一天,洛阳人李奉节向朝廷呈了一张状纸,告太子冼马韦季方和监察御史李巢朋比为奸,预谋不轨。皇上让许敬宗来审理此案,武则天知道后便秘密地将许敬宗召来,命令他无论如何要搞到一星半点长孙无忌的“罪证”,即便是炮制也在所不惜。
许敬宗心领神会地前去审理此案,由于有了武则天幕后的操纵,许敬宗有恃无恐地逼令韦季方,让他提供长孙无忌谋反的罪证,韦季方不肯,许敬宗就施以严刑。韦季方受刑不过,欲引剑自刎,不过没有死成。武则天如同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她趁机给了许敬宗一份伪造的招供状:韦季方想伙同长孙无忌拘捕陷害忠臣近戚,使大权全都归于长孙无忌,然后再伺机谋反,现在见事情将要败露,才情急求死。
第二天,许敬宗拿着武则天交代的诬告长孙无忌的“证据”去面见唐高宗李治,这时,武则天不失时机地跟随着高宗皇帝,她使了个眼色给许敬宗,暗示他:“有我在,你放心大胆地去诬告孙无忌吧。”这下,许敬宗如同吃了定心丸似的对李治说:“启禀陛下,长孙无忌有谋反企图,且证据确凿。”李治听到这些话,大惊道:“哪会有这种事?舅舅被小人诬陷,稍微产生一点疑虑沮丧的情绪,或许难以避免,但还不至于谋反吧?”许敬宗道:“这件事的前因后果都经我详细推究,长孙无忌谋反的迹象是十分明显的,陛下仍疑惑不决,恐怕不是国家的福气。”
李治伤心地哭道:“我家太不幸了,亲戚间多次有人图谋不轨。前几年,高阳公主和房遗爱谋反,现在我的舅舅又是这样,真叫我羞见天下人。这件事情如果属实,我该怎么办呢?”
许敬宗进一步蛊惑李治说:“陛下,长孙无忌帮助先帝夺取了天下,天下人都佩服他的智谋;他又当了三十年宰相,天下人都惧怕他的权威。如果一旦发难,陛下派谁去抵抗呢?现在,幸好由韦季方案引出了长孙无忌谋反这件大事,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我现在担心的是,长孙无忌知道韦季方自杀,会孤注一掷,起兵谋反。”
许敬宗这番看似忠诚的话让高宗皇帝李治一时难辨真伪,他呆愣着沉思起来。武则天不失时机地点拨唐高宗皇帝说:“陛下知道宇文述其人吗?”皇上点点头,武则天说道:“他是隋炀帝最为宠爱、信任的大臣。在隋朝,宇文述权倾朝野,炀帝每次得到远方贡献和四时口味,总少不了赐给他。皇上对他言无不从,朝臣对他都不敢违抗。他家里的金银珠宝堆积如山,姬妾数以百计,僮仆千余人,都骑着良马、戴着金玉。隋炀帝还和他结为亲家,将朝廷大事都托付给他。宇文述死后,他的儿子宇文化及代他父亲主管禁军。宇文化及仰仗父亲的权势,最后犯上作乱,在江东杀死了隋炀帝,颠覆了隋王朝。这件事情离现在还不远,如果不想重蹈覆辙,陛下就快作决定吧。”
武则天这一席话尽管已经让高宗皇帝心里一凉,但毕竟是要杀自己的舅舅,决心不好下。武则天认为最后这把火不能自己来加,如果这样做的话,很容易引起唐高宗的反感,于是,她再次想到了许敬宗。就在当晚,她再一次秘密召见了许敬宗,她冷冷地对许敬宗说:“看来皇上还没有对长孙无忌彻底绝望,还抱有一丝宽容的心思,这对我们可是非常不利。如果此次不能除掉长孙无忌,那以后我们的日子就很难过了。因此,你明天带着韦季方的招认材料去面见陛下,逼迫陛下痛下决心杀掉长孙无忌,这样我们才能高枕无忧。”
武则天的做法虽然比较阴毒,却是古今政治家常用的手段,那就是:对待对手必须除之而后快。
第二日天还没有亮,许敬宗便揣着一个奏折匆匆来到唐高宗办公的地方,上奏说:“禀陛下,昨天夜里,韦季方已招认与长孙无忌预谋反叛的事情。”李治急忙问道:“到底是怎么回事?”许敬宗绘声绘色地说:“我曾经问过韦季方,长孙无忌乃圣上至亲,两朝元老,有什么怨恨使他谋反呢?据韦季方讲,韩瑗曾对长孙无忌说,梁王立为太子,是褚遂良劝你做的事,现在梁王既然已经被废,皇上对你也产生怀疑。长孙无忌听了韩瑗这番话,很是忧虑,开始筹划保全身家性命的事情来。后来长孙无忌看见他的侄子长孙祥被调出,韩瑗也因为有罪被贬官,便孤注一掷,日夜与韦季方等人秘密商量谋反的事情。对韦季方的上述供词,我曾经反复核实过,都与事实相符。铁证如山,请陛下马上下令将长孙无忌收捕!”许敬宗的奏报有板有眼,无懈可击。高宗皇帝相信了,但他仍然难断与长孙无忌的甥舅之情。他流着泪说:“舅舅如果真的如此,朕也不忍心杀他。这样做,天下人将怎样看朕,后人将怎样看朕?”
武则天不愧是玩政治的高手,就在许敬宗面见皇帝后不久,她即派人送了一张纸条给唐高宗,上面也没有说长孙无忌的事情,而是扯到了汉代的事情,纸条上是这样写的:“薄昭是汉文帝的舅舅,汉文帝成为皇帝,薄昭是有功的。后来因杀人获罪,汉文帝含泪将他杀了。汉文帝虽然杀了自己的舅舅,但至今仍然被称做贤明的君主。陛下可曾记得西汉王莽吗?他可是当时的国丈啊,岳父都敢夺女婿的皇位,那舅舅夺外甥的皇位,这不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希望陛下考虑清楚这些事情,英明地作出决断。”
李治看到这封信后,他无可奈何地点了点头。他没有差人把长孙无忌召来核实一番,竟下诏夺回长孙无忌的官爵封邑,贬谪他为扬州都督,安置在黔州,准予一品官的供给。
初战胜利后,武则天还嫌不够,她指使许敬宗连续上奏说:“长孙无忌谋反,是由褚遂良、韩瑗等人煽动而成,这几个人也应一并治罪,不能让他们逍遥法外。”李治同意了许敬宗上奏的对付这些人的处理办法,下诏追削褚遂良的官爵,将其余的人免官。由于武则天政治斗争经验丰富,她见长孙无忌一党基本失去权力后,便开始实施斩草除根的计划。她先派人将褚遂良一家杀死在流放的路上。接着,密令自己的一个心腹前往黔州,逼令长孙无忌招供反状,回来后将其“罪状”报告给高宗,然后逼令其自缢。就这样,一个势倾朝廷的两朝元老,孤立无援,见大势已去,便绝望地将绞索套在自己的脖子上。与此同时,武则天还命令她遍布各地的死党将长孙无忌的所有党羽一一剪除。至此,为唐皇室立过汗马功劳的老臣几乎已被一网打尽。李唐皇室失去了强有力的支撑,再也没有其他力量可以与武则天抗衡对垒了。
由于武则天是采取迂回战术来除掉这两个朝廷劲敌的,她始终都没有暴露自己,而是多多地使用自己控制的“玩偶”力量,即心腹势力,来铲除一切阻碍自己发展的政敌,而实际上她才是这政治运动的真正主谋。
5.发掘“落水狗”身上的宝藏——刘备征服益州的策略征服反对者不仅是消灭对方的军事实力,更重要的是征服反对者领地上的民心,刘备在这个方面往往能够走在他人的前面。
刘备想要夺占益州作为自己的地盘,然而如何夺取,让刘备颇费脑筋。就在此时,一个人进入了刘备的视线,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为何引起刘备这么大的兴趣?此人是益州刘璋的心腹姓张名松,外表十分丑陋,身高不到五尺,但是他十分机灵。
张松此次出益州的目的源于刘璋对益州局势的判断。益州北面有个强大的割据势力汉中张鲁,一直在垂涎益州,多次派兵骚扰,而刘璋统治下的益州却没有抵抗的能力,这就需要依靠实力强劲的外援来帮助自己击退张鲁,但是刘璋又怕引狼入室,正在犹豫不定的时候,张松站出来提议说:“听说曹操天下无敌,主公可准备一些进贡之物,我带上亲自前往许昌,说服曹操,请求他兴兵攻取汉中,这样张鲁自顾不暇,又怎么夺取益州呢?”刘璋认为这样很好,既不用让外援进入自己的领地,也可以牵制住这个张鲁,于是刘璋采纳了张松的建议。显然,张松出益州是以益州使节的身份,前去许昌说服曹操攻击张鲁的。
刘备知道曹操肯定不会出手帮助刘璋去进攻张鲁,他需要的是刘璋献出益州,因此,张松此去必定会碰一鼻子灰,那么到时候自己就可以以救世主的身份出现在张松面前。只要自己将张松奉为上宾,那么张松一定会感激自己,会竭尽全力帮助自己夺取益州的。
张松前往曹操处,两个月后的一天早晨,刘备对自己的心腹大将说:“你去湖北郢州地界接一个人,记住,务必要以礼相待,我随后就到。”当这个部将离开后,刘备又喊来自己另外一个心腹大将说:“你在离湖北郢州五十里的地方等一个人,人来之后你为态度一定要热情、真诚。”刘备如此周密部署迎接的这个人便是张松,他不仅完全掌握了张松的行踪,而且还知道了张松心中的伤痛。
尽管张松人长得不怎么样,但是他却颇有些骨气。当他面见曹操时,曹操看见张松是个小个子,外表也不端正,首先便产生了厌恶之情,可偏偏张松说话非常傲气,这让曹操心里很不舒服。事情没有如张松想象的那样发展,而是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曹操为了打击张松的傲气,他不屑地说:“我把天下像刘璋这样的人看做草芥,我大军所到之处,战无不胜,攻无不克,顺我者生,逆我者死,你知道吗?”张松听了曹操这些话后,眉头一皱说:“丞相率领军队到各处战必胜,攻必取,我也早就知道,但以前曹公在濮阳攻吕布、宛城迎战张绣、赤壁遭遇周瑜、华容道遭逢关羽、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这些难道都是无敌于天下吗?”张松果然不凡,他还曹操以颜色,将曹操以往历次败绩都抖了出来,这让曹操在自己部下面前脸面尽失。曹操当然大怒,他厉声下令左右把张松推出去斩首,如果不是曹操部下苦苦哀求,张松怕是要惨死在许昌了。尽管最后曹操赦免了张松,但还是下令用乱棒将张松打出,张松像只落水狗一样悻悻地离开许昌,刘备正是知道了这一信息后才作出那些迎接部署的。
张松被曹操赶出许昌后,心里一直在想:我本来想把西川献给曹操,没想到他如此侮辱我。我来之前在刘璋面前夸下海口,现在如果空手回去,蜀中人必然耻笑我,这可丢人丢大了。张松带着这种想法来到郢州地界,他没有想到,刘备安排的第一位心腹大将已经在此恭候多时了。迎接张松的礼仪十分周到,张松有些受宠若惊地想:刘备太宽仁爱客了。
这边张松还在为自己受到如此高级别的接待而高兴时,不远处更高规格的接待又来了,当张松在第一位大将的陪同下走到荆州地界时,刘备派去的第二位职位更高的将领早已虚位以待。这两位大将张松都早有耳闻,此次他没有想到刘备竟然如此盛情,然而令张松更加没有想到的是,刘备居然带领自己的部下出城五里来欢迎自己,这在汉代可是对待国君的礼仪了。张松有些飘飘然了,这也正是刘备所需要达到的效果。刘备认为只有让张松的虚荣心得到充分的满足,才能让张松真心为自己服务,看来刘备是深谙“士为知己者死”的道理。
刘备一见到张松便高兴地说:“很早就听说过先生大名,如雷贯耳。只恨路途遥远,不能亲自前去聆听先生的教诲。最近听说您要回益州,专门在此迎接。如果你不嫌弃,就请随我到荆州休息几天,以容我抒发仰慕之情,那就是我的荣幸了。”张松特别高兴,几天来的郁闷被刘备这几句谦虚的话语吹得烟消云散了,于是他毫不犹豫地上马跟随刘备来到荆州。
到了荆州,刘备接连设宴款待了张松三天。期间,刘备对张松除了热情相待,说些闲话,只字不提益州的事情。原来刘备认为张松是个清高的士人,如果刚一见面便露骨地提出益州的问题,势必引起张松的反感,这件事必须得由张松自己说出来,这样自己才能见机行事。
张松没有受到任何干扰地在荆州玩了几天,刘备准备在张松离开时演出十里长亭相送的戏,目的就是让张松自己主动提出益州的事情。
张松走的那天,刘备设宴送行,宴席上刘备假装动情地说:“今日一别,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够再听先生的教诲了。”说完还假意留下了几滴眼泪,张松果然被感动了,他说:“据我观察,荆州这个地方,东面有孙权,经常虎视眈眈;北面有曹操,每天都在想着鲸吞这里。看来荆州不是可以久留的地方。”刘备一看张松进入自己设定的圈套,心中大喜,但表面上他却装作不经意地说了一句:“这我也知道,但实在是没有合适的安身之所。”
这是刘备有意的引导,确实奏效,他的一席话打开了张松的话匣子,张松有些自以为是地对刘备说:“益州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沃野千里,民殷国富,智能之士,早就仰慕皇叔的仁德。皇叔如果能征发荆襄的兵士,长驱向西夺取益州,那么霸业可以成就,汉室也可以复兴了。”刘备感觉张松已经有倒向自己的倾向了,他便赶紧给自己戴上一副仁义的面具说:“我怎么敢这样做呢!刘璋也是汉室宗亲,恩泽布于蜀中,他人又怎么能够动摇得了呢?”张松果然被刘备的假相迷惑,他竟然把自己的心思全然暴露在刘备的面前,张松说:“我可不是卖主求荣,刘璋虽然有益州之地,但他性格懦弱,不能任贤用能,加之张鲁在北方,时常有侵犯的意思,人心不齐,大家都想得到一个贤明的主人来管理益州。我这次本来是打算献城给曹操,没想到曹操态度十分傲慢,所以特意来投奔皇叔。明公可先取益州作为基地,然后取汉中,收取中原,匡正天朝,名垂青史。明公如果有取西川的意思,我愿意效犬马之劳,作为你们的内应,不知您意下如何?”
刘备听了张松的话,并没有急于表态,他认为此时还得把表面文章做足。因此,他装出担心的样子说:“我深切感受到了您的厚意,可是刘璋与我是同宗兄弟,如果进攻他,我害怕天下人会唾骂我。”张松这下急了,他大声对刘备说:“大丈夫处世,应该努力建功立业。现在如果不夺取,一定会被他人所夺取,那时您再后悔就太迟了。”
刘备看了看张松后,直截了当地对张松说:“我听说蜀道崎岖难进,采用什么好的计策才能夺取呢?”只见张松从袖中取出一幅图递给刘备说:“我感谢明公盛德,愿意奉献此地图。看了此地图,便知蜀中道路了。”这是一张极为详细的益州地图,图上标明了益州的地理行程,远近阔狭,山川险要,府库粮钱等,甚至还有刘璋军队的布防情况。只要有了这张地图,征服益州便指日可待了。
刘备得到地图后,并没有喜形于色,而是装作不放心的样子对张松说:“仅靠先生的力量,要想进入益州,估计难度较大。”没想到张松却自信地说:“明公不必担心,我在益州有两个心腹,一个是法正,一个是孟达,此二人一定能够帮助你的。二人到荆州时,可以放心与他们讨论商议夺取益州的事情。”张松的这些话说到刘备心坎上去了,刘备这才如释重负地对张松说:“青山不老,绿水长存。他日大事成功,一定对先生重谢。”刘备的这些话更坚定了张松替刘备卖命的决心。
张松回到益州后,首先秘密会见了法正、孟达,对他们说:“曹操轻贤傲士,只能同忧,不能同乐,我已经将益州献给刘皇叔了。”三人一拍即合。接着,张松拜见刘璋说:“曹操乃是汉贼,想要篡夺天下,已经有夺取西川的意思。我有一个计策,可让张鲁、曹操不敢轻易来夺取西川。”刘璋忙问是什么计策,张松说:“荆州刘皇叔,与主公同宗,仁慈宽厚,有长者风度。赤壁大战之后,曹操一听到刘备的名字便丧胆,又何况张鲁呢?主公为什么不派人去与刘备结好,这样可以抗拒曹操和张鲁啊。”刘璋说:“我也有这个想法,那么派谁去最好呢?”张松说:“可以派法正、孟达去。”刘璋于是马上写了一封信给刘备,派遣法正为使者先去荆州,又派孟达率领精兵五千,迎接刘备入益州。
张松这个急于想邀功的“落水狗”,明显加快了与刘备联络的频率。感觉到张松的举动很容易暴露两人的意图,当刘备还在想着怎样来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事情急转直下,张松给刘备的一封信在路上被守将截获,守将将此事告诉了刘璋。刘璋得知后,下令杀死张松,同时命令各处关隘严加防范,不得再和刘备联系。
张松被杀几天后,刘备派人给刘璋送去了一封信说:“仁兄,我们本来是同宗兄弟,我也一直认为我此次来的目的是替你化解外患,并没有其他的想法。我跟你的属下张松有些私人交情,这些都属于正常情况,可是最近,你却不问青红皂白杀了我的这个好朋友,显然对我猜疑太大。我把你当成兄弟,你却把我当成敌人,既然你当了小人,那么就不要怪我心狠手辣了。”这封信还没有到达刘璋手上时,刘备的大军已经行动了,由于准备充分,加上有内应,刘备没有花费太大的精力便直抵益州城下,刘璋一看,大势已去,只好乖乖地投降了。
刘备利用张松这条在曹操处“落水”的“狗”,不仅取得了益州的地图,而且还为自己进攻益州寻求到了内援与口实,从而轻松地夺取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益州,这真是一举多得的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