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各地都有着丰富多彩的禁忌文化。这种禁忌文化大多与所在地、所属民族的宗教信仰有着直接的联系,有关内容在第六章已有阐述。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习俗或是民族文化象征,一些禁忌文化已被继承下来。在涉外活动中,不仅应做到尊重国际公约,也应了解国外人们的各种禁忌文化,避免跨文化交际冲突的发生。
几乎每一个民族都产生过对数字的迷信和禁忌,在韩国,除了逢年过节不说不吉利的话之外,韩国人在阴历正月的头3天不扫垃圾(中国也有类似的传统习俗),否则一年会财运不佳;也像中国人一样,韩国人生肖相克忌婚,婚期忌单数日期,等等。
众所周知,数字“13”是西方人所不喜欢的数字,这一数字的消极面也影响到其他国家,这主要是伴随西方文化影响而致。亚洲的巴基斯坦、阿富汗、新加坡,非洲的埃及、加纳等国也对“13”这个数字避而远之。在西方,据说至今仍然有1/4的人忌讳这个数字,这种心理如今已经影响到其他地区比较西化的人们。
据说13数字的禁忌源于罗马帝国时代。根据《旧约圣经》,耶稣的十二门徒之一犹大因为贪图30枚金币,将耶稣基督出卖给迫害基督徒的当权者,并为捉拿耶稣的人带路,最后耶稣被罗马人钉死在十字架上。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画家达·芬奇在《最后的晚餐》中,描绘了耶稣被出卖前夕与他的弟子们共进晚餐的情景,画面上参加晚餐的共有13人,第13人就是背叛者犹大。这个故事在欧美流传广泛,因此,“13”这个数字作为“不幸的象征”一直深入西方人的心中。在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古老的神话中,数字“13”被视为主凶,根据神话,天上最初只有12位天神,后来又来了第13个天神——罗基,但罗基生性邪恶、残暴不仁,他成为人类一切灾难的根源,因此“13”这个数字远在基督教兴起之前就在北欧成为一个不祥的数字。
在西方,“13”是讨厌、可怕、不可知的象征,是一个不吉利、不吉祥的数字。根据西方的传统文化,开会或进餐时最好不要13人同坐一桌,也不要上13道菜;汽车牌照号、门牌、楼层及其他各种事物的编号应避免用“13”这个数字(一般是12A、12B);商品标价号码不宜用“13”……在过去,法国巴黎甚至有招之即来的职业性的第14位宾客,目的就是避免13个人同桌就餐。美国总统罗斯福曾经也用秘书充当这一“替补”角色,据说,这位总统为了避免火车在某个月的13号启程,甚至煞费苦心地将发车时间改为12日的深夜11点50分或14日的凌晨0点。1970年4月13日,美国“阿波罗号”飞船在第39号发射台(39是13的倍数)发射,但因氧气瓶爆炸而失败。
同样,公历13日这一天成为西方人生活和正常活动的拦路日。13日的禁忌包括:不在13日这天执行一项新的任务,尝试去做新的工作;新船只不宜在13日这天下水,远洋轮船更不在这天起航;旅行者在13日最好不要上路,商店在此日最好不要开业;等等。据说,诸多名人也避讳“13日”与“星期五”这两个数字的日子,歌德总是在这两个日子到来时躺在床上睡觉;德意志第三帝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在此时不签署任何条约;拿破仑在这天绝不用兵;等等。另外,西方人对于星期五也抱有恐惧心理,他们认为耶稣基督是在星期五遇害的,因此,星期五这天有时候也让西方人有些惴惴不安。
如果恰逢13日这天是星期五,那么西方人认为更不吉利,周五被视为“黑色星期五”;如果黑色星期五正好是5月份,那么这就是西方人所称的最黑暗的“黑色星期五”。把这两个日子合在一起使之成为险恶的日子,其由来显然是《圣经》的传说。犹太教规定,从星期五的日落到星期六的日落为休息日。
在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东亚文明圈,一些数字的禁忌是共同的,当然也有些民族特征。比如“4”这个数字的发音,中日韩三国都是与“死”的发音相同,因此它在这些国家长期以来都有那种可怕的隐含意。特别是一些宾馆、商店、旅社等部门尽量避免“4”“14”之类的数字,据说美国一家高尔夫球厂曾经向日本出口高质量的高尔夫球,但是由于它们是以4个1组包装成l盒的,结果遭到日方的拒绝,因为在日本4个1组商品的销路很不理想。在中国,由于每个数字都有一定谐音,如“5”与“我”“7”与“妻”“9”与“就”或“舅”等,因此,这些数字后面加上4分别又有“我死”“妻死”或“气死”“就死”或“舅死”之类。虽然这些多为迷信,但足以使一些心理脆弱的人产生心理暗示。
日本人还忌讳“6”这个数字,它在日本是“强盗”的意思。在我国3就不那么“幸运”了,特别是对于夫妻、家庭、情人而言,因为它与“散”的发音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