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那铭文铜鼎1982年出土于彭阳县古城乡。通高23厘米,口径17.5厘米,腹径9.7厘米,腹深13.2厘米,耳高7厘米。鼎深子母口,方形附耳,鼓腹圆底,三蹄形足。腹中部饰有一道凸棱,凸棱上部阴刻有三段文字:“平一斗三升乌氏。”“入二斗一升十一斤十五两。”“第二十九,五年,朝那容二斗、重十二斤四两。”从内容、文字结构看,应是三次所刻,为西汉早期铸造,在当时用做不同时期的计量容器。应先为朝那标准的计量容器,后移至乌氏县作为标准量具。因为今彭阳县古城镇在西汉时期为朝那县治所在地,故又称“朝那鼎”。鼎上三段铭文不但记录了西汉当地行政区划的变更情况,也为研究秦汉量制变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自“朝那鼎”出土后,史学界对朝那古城址已形成定论,即历史上的朝那古城址就在今天的固原市彭阳县古城镇,也证明了今彭阳县古城镇就是历史上久负盛名的皇甫谧故里。
2007年,在彭阳县古城镇海口村又发现一块石碑残片,其中“那之湫”三字引起了专家的注意,结合古代文献,“那之湫”前还应有一个“朝”字。朝那湫是响彻了2000多年的名字。史料记载,秦时祭名山大川,其中之一就是“湫渊”,即朝那湫,祠在朝那故名。而多年来围绕“朝那湫”的地址展开争议的主要有甘肃的灵台、镇原、庄浪和宁夏的隆德、彭阳,共5县。“朝那残碑”的出土与“朝那鼎”互证,形成了有力的证据链。它的学术价值和考古价值让我们对古代有关朝那的地域文化有一个合理的归位,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也为朝那文化和皇甫文化的深入研究开辟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