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界,大凮王庭已经经历了四世王治后,天子之位传到了名为启的君王身上。
启出生后,天生神力,自幼熟读兵书谋略,诸大夫皆认为启是两百年中,最可能带领大凮王庭走向巅峰的天子。
“孤王欲彻底扫除西患。”这一日启在朝廷中说道。
不过天子的这个想法一出口就迅速遭到了大半朝臣的一致反对。
启阖下疲惫的眼睛,听着大臣的劝谏,所谈无非是大局不稳,诸侯各施霸道,天子此举恐怕会打破天下百年的太平。
“太师以为呢?”启睁眼看向下方一言不发的儒雅中年人。
“臣以为可行。”太师干熹淡淡说道。
一语尽,迅速引来不满之声。
“太师,此事非同儿戏,天下呈平百年,陛下年轻想要干出一番功绩无可厚非,但西伐事关宗庙,不可草率。”少师仪怒发冲冠的指责道。
“少师,慎言。”太师干熹斜了一眼少师仪说道。
“天下太平百年,是百姓幸,是宗庙祸,臣为天子叔父,便敢直言不讳。诸侯之盗,岂是止于万里之地,若不西伐大患将一发不可收拾,不如壮我国威,西定社稷。”
太师干熹的一番话说的简单明白。
太师干熹是当今天子叔父,也是学馆在朝堂的代表,在王庭位高权重,他既然支持了天子西伐大计,那此时算是拍板了。
朝议结束后,诸大臣都心事重重的离开了王宫,只留下了太师干熹老神在在的站在下方。
“太师还有何事?”
“大王应该与臣商议一二的,毕竟这是牵一发动全身的国家大事。”
“王庭的大夫们个个苟且太平,大夫眼里的孤王只是个乳臭未干的孩童,难道叔父也这么看孤王吗?”
干熹摇头叹息道:“天子是臣的学生,臣自然不会这么像,不然也不会当庭同意大王的意见,不过臣敢问天子,还记得人巫之战人祖之训?”
“启不敢忘,人祖训为王道者,若临深渊如覆薄冰。”启炯炯的看着干熹。
“大王想来已经成竹在胸了,臣早年时偶遇乙木关,见关上有青云祥瑞,大王调用乙木关关令,可保后方无忧。”
太师干熹慎重的说完便缓缓的退去,留下天子独自坐在高高在上的王位上看着案上的地图一阵头痛。
“谢太师。”太师干熹到底是启的老师,看了学生精神不振的模样,就猜到是做了万全之策的。
大凮王庭立国三百九十二年,天子启登位三年,启集结六师,西伐蛮夷部族。
代王钊与汤王恶来等西方诸侯迅速响应王师,一时间西方战火纷飞。
而在王庭万里之外的落仙关,也同样是血流成河,浮尸无数。
王庭在诸侯中的威信力百年盛世中降落到了最低,在霸主国的支持下,迅速涌现了一批乱军,并且迅速发兵直扑王庭王幾。
然而却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只拿吓了三座小关就被全部挡在了落仙关之外。
东荒虽然百年里不少地域被开发,一部分地却依旧是人类不敢踏足的地带。
王庭依照这些地带的位置,一百年中以王幾之地位核心,每隔千里之地就布下一座关隘,一百年里布下关隘五百,这几乎成了铜墙铁壁。
军队想要攻入王幾之地,直接偷袭王庭大后方,就只能选择攻城拔寨的战法。而落仙关是靠前的一处关隘,但是却是前往王庭必过的一处大关。
这群在有心人的安排下,做炮灰的部队大多各自为营,既不团结成一股绳,也不互相攻伐,就这么驻扎在关外,日夜派将领去叫阵,从早叫到晚。
“将军,外面那些苍蝇实在太过聒噪了,我们就这么守着,难道一直等王师来援吗?”副将站在城墙上看着城墙外的大汉叫阵,烦闷的问道。
这位新来的将军名叫青玄,长相清秀,穿青袍披银甲,一身贵气不可言表,看起来就像一个王公贵族,或者是一个温润如玉的读书人,却怎么都不像一个吃苦打仗的军人。
不过副将却对这人心服口服,此人拿着大王亲调的召令,一来就击溃了势不可挡的乱军。
“吃饱了吗?”
“回将军,您今日让兄弟们早些吃吃好点,军令如山,所以吃的还不错。”副将挠挠头,实际上这还是他第一次吃的这么好。
“睡好了吗?”
“尊将军令,大伙都午休,养足了精神,您的意思是?”副将顿时有些猜到了主将的意思。
“兵法有云: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现在敌疲我强,开城杀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