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时代周刊》上一篇文章谈到,情绪商数反映了一个人控制自己情绪,承受外界压力,把握自己心理平衡的能力。经过各种测验和考察,证明了情商比智商对人更重要,它在更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婚姻、工作和整个人际关系的处理,甚至影响着他的事业成功与否。情商在很大程度上还决定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和一个企业的命运。
情商这一概念的提出,在西方各国引起强烈轰动,成为一种热门话题。有关情商的书籍在世界各国都成为名列前茅的畅销书。
孩子的非智力心理素质建设,现代心理学叫情商建设。
人们从事生产劳动和科学实验,进行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等活动都不单纯是由固定的智力因素所决定,也和每个人的个性品质(非智力因素)相关联。一个人的个性与智力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发挥着人的创造力。中国古代就有“勤能补拙”的说法,即勤奋能补偿某方面能力的缺陷。
心理学家也发现,被广泛应用的斯坦福一比钠测试和韦克斯勒测验,所测得的一般智力得数和智力成就成正相关,但很难测出一个人如何以创造性的新奇独特的方式运用知识和技能,它不能测出创造性。也就是说,智商高并不一定就是高创造者,智商一般的人可能在创造性方面有突出的表现。卡根(1965)通过他所设计的创造力测验所测结果证实,智商在140以上的儿童并不都具有创造性。其结论是,一个人是否有创造性,要以智商100为低限,同时还要取决于其他因素。英国的高尔顿认为天才是遗传的,但他也强调热情、勤奋对天才人物发展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推孟(L·M·Ter-man)对150名最有成就的创造者和发明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卓越成就也并非只是智力本身的结果,非智力因素也起重要作用。70年代,美国教育总署组织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讨论天才儿童的定义,一般认为,天才是由超过中等水平的智力、高度的责任感和创造力等三类基本品质构成的。
从上面一些例证中可以看到非智力因素在活动中的重要性已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人的活动。尤其是创造性活动,是受心理的多维结构控制的,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同活动的结果。概括地说,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表现如下:
其一,人格因素对创造风格的影响。富有创造性的人有不同类型表现,一个人在进行活动时,往往以人格品质作为背景,这些品质不知不觉地投射到认知活动过程中,久而久之,便使人形成一套独特的反应方式,或者说是创造风格。在一项对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进行的分析中发现,他们虽然都是具有创造性的人,但其思维方式存在着显著差异。爱因斯坦在实验中常用直觉思维采取大胆的冒险决策,迅速而又巧妙地将实验导致成功;另一些人则采用他们自己也难描述出来的玄妙奇特方式进行创造性活动;还有一些人采用的是近乎常规性的思维,按照正常的程序,经过反夏试验获得成功。
其二,人格因素直接参与创造活动并影响着这活动顺利进行。吉尔福德在研究中发现许多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有高相关。如与独创性高相关的非智力因素有忍耐、模棱两可和不喜欢秩序性等;与流畅性高相关的非智力因素有冲动性、支配性、自信心等。作为家长,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孩子未来的人生能够美满幸福。对于美满和幸福的定义,主要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成功、健康、自在。也就是说,为了孩子未来人生的美满幸福,就要使他在人生中成功、健康、自在。
怎样帮助自己的孩子取得人生的成功呢?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是当今家长们普遍的尝试。
关于成功,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公式:成功=能力+机会。
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成功是能力和机会的结合。在这里,能力指的是一个人的主观条件,机会是指这个人所处的社会客观条件。
不同的人对于能力可能有不同的定义。总体来讲,一个人的能力是由智力能力和非智力能力两个部分组成的。情商是衡量人非智力能力的重要指标。
中国目前的家庭教育,往往是重视了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培养,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对孩子未来成功与命运的影响。也就是说,我们缺乏全面发展的家庭教育。
什么是智力呢?智力就是我们观察、认识社会,利用经验和知识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包括观察能力、判断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思考能力等等。这种能力,现在的家长都比较重视开发,从胎教就开始了。现在还有早教的概念,就是孩子出生以后就开始的早期教育。
现代科学还有“15分钟效应”的说法,就是在孩子出生以后的15分钟内,在脐带还没有剪断的时候,让孩子趴在母亲身上,让母亲用手去爱抚他,传达母亲对他的信息,使孩子能够适应生活,更好地接受生命的遗传。孩子慢慢大一点了,各种各样的智力开发,像音乐、美术、认字、数学都开始进行。以致全世界都有这样的趋向,现在的孩子在智力和智商方面比几十年前都有了很大提高。在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的时候,最有影响力的是家长在家庭中,特别是在孩子能看得到的情况下的表现,而且有些表现就涉及到孩子本身。
孩子从小到大,哪怕他特别小,半步、1岁的时候,对周围世界都是有感觉的。你对孩子的一点点反应,他都“记录”下来了。比如他不舒服了你是什么反应,他疼一下你是什么反应,孩子热一下、凉一下你是什么反应,孩子哭一下你是什么反应,孩子有这样那样要求的时候你是什么反应,或者孩子有病的时候你是什么反应。
你对待孩子的一整套反应,同时也作为反应程序输入到孩子身上了。孩子以后就会用你的态度来反应遇到的问题。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溺爰表现为对孩子特别细致敏感、胆战心惊、生怕这样或那样的态度,这种态度恰恰同时给了弱情商的教育,低情商的教育,给了他们脆弱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他们从自己受到的待遇中,从父母对自己的态度中,感受到了对待生活的反应。
可以想象当他们长大以后,对待生活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当遇到问题时,他们会按照我们输入的程序做出相应的反应。
目前的家庭教育面临着这样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就是,孩子刚刚出生,怎样从一开始塑造他的情商。还有一种情况。孩子比较大了,已经六七岁、七八岁,甚至十来岁了,由于过去不太重视孩子的情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造成孩子的很多弱点。这时候,家长就面临一个问题,如何把这一课弥补过来。
我们采取的主要方法就是中断孩子的旧有逻辑。对你来讲,还有一个最简单,同时也最困难、最重要的做法,就是从现在开始把自己的心理素质重新塑造一下。
因为你带孩子,以后对孩子影响最大的就是你,你对生活的任何反应都很重要。比如家里的事情,你和爱人在外界工作环境中带回来的信息,生活中的顺利与不顺利,孩子身体有什么不舒服,孩子被碰了一下或被摔了一下。
你的反应很重要。如果你的反应是惊慌失措的、软弱的、脆弱的、遇事方寸就乱的,从小给孩子心理造成的重复影响,对他一生都将是一个重要的负面影响。
所以你首先要想,面对孩子我需要重新开始生活,重新塑造自己,使得我自己更安详,更镇静,更坚定,能够更平稳地对待生活,包括对待孩子发生的各种事情。这一点非常重要。包括在孩子生病、不舒服时,你都要反应镇静,要从容,你的反应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其他东西不能取代的。
第二个做法,希望你去了解一下过去的老人,他们有很多孩子,这些老人对孩子恰恰比较乐观,并不是那么惊谎失措、那么在意。你要去感觉一下他们对孩子那种基本的乐观态度。不要像我们现在很多父母那样,似乎把孩子放在一个保温瓶里。那样做对孩子是有害的,从小就把孩子的生命从生理到心理都搞得很脆弱。
上面这两点对于孩子刚刚出生的父母尤为重要。等孩子再大一点,能接受故事的时候,哪怕孩子好像听不懂、似懂非懂的时候,你可以用喃喃自语的方式给他讲故事。无论是讲什么故事,小白兔的故事,小山羊的故事,这些故事的内容及讲述方式,都是为了使他成为心理上真正坚强勇敢的人,拥有独立自主精神的人。
如果你能够注意这几点话,在孩子两三岁的时候,你就已经为他打下了情商教育特别重要的基础。
一则情商实验的启示
国外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一群儿童分别走进一个空空荡荡的大厅,在大厅里最显著的位置为每个孩子放了一块软糖。测试老师对每一个将要走进去的孩子说:“如果你能坚持到老师来叫你出去的时候还没把这块软糖吃掉,将对你有一个奖励,再给你一块软糖,就是说你将得到两块软糖。如果你等不到老师来就把糖吃掉了,那么你只能得到这一块。”实验开始,孩子们依次走进大厅。
结果发现,有些孩子没有控制能力,因为大人不在,他又受不了糖的诱惑,把糖吃掉了。还有一些孩子,知道了刚才提出的要求,认为只要自己能坚持一会儿,就能得到两块糖,于是尽量地控制自己,转移注意力,唱歌,蹦蹦跳跳,就是不看那块糖,一直等到老师来。这样他就得到奖励,得到第二块软糖。
专家们把孩子分成两组:能够坚持下来得到两块软糖的和不能坚持下来只得到一块软糖的孩子,对他们进行了长期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那些只得到一块糖的孩子普遍没有得到两块糖的孩子成功。也就是说,凡是小时候缺乏控制力的,也就是情绪商数弱一点的孩子,长大以后,不管他智力商数如何,在人生中都不太容易成功。
这个研究引发了对情商教育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