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以德立,国以德兴。”一位著名的西方学者指出:“人生,幸福不是目的,品德才是准绳。”一个人要在社会中立身处世,获得他人的认同、尊重,就必须遵循共同的道德准则。一个人在35岁之前务必要充分认识到高尚的品德对一个人顺利发展的重要性。一个人只有不断追求人格的进步,具备了优良的道德,才能在自己的群体中获得归属感、安全感和荣誉感,获得有助于自身顺利发展的一切有利条件,感受到做人的价值和尊严。
认真做人,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人活世上,可以变换不同的角色,也相应承担着不同的责任,上对国家社会,下对亲朋好友,都承担着不同的责任。不过,切切不可忘记我们还有一项根本的责任: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希望成功,追求幸福,是人生的理想和责任。但人生在世比成功幸福更重要的是做人,是不论成功与失败,幸福与不幸,都要保持做人的尊严。因此,我们也切切不可忘记人生的头等大事: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生命属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自己人生的责任,没有任何人可以替代。人世间社会关系的各种责任,在特定情形下是可以转让、替代、分担的;唯有自己的人生责任除外——每个人的责任都必须而且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一个人如果把这唯一的一次人生虚度了,没有可能重新选择一次。因此,我们必须要对自己的人生怀着强烈的责任感’然而,现实告诉我们,许多人并不知道自己人生要负的责任,活了一辈子,也没有弄清楚自己在世上的责任是什么。因此,很多人对责任关系的确定完全是被动的,在他们眼中视之为自己责任的一些做法,不是出于自觉的选择,而是迫于本能、习惯、时尚、他人、舆论或是偶然因素等原因。我们只要环顾四周,在你的朋友、同事或邻居中,就可以发现有的人做事仅仅为了生存、为了混口饭吃;有的人活着,纯粹以金钱地位来定义自己的人生;有的人把因偶然因素而长期从事的某项职业当做了自己的责任,从不尝试去拥有真正适合自己兴趣、本性的事业;有的人一辈子琢磨的就是身边几个人,十分看重别人尤其是上司对自己的评价,谨小慎微地为这种评价而活着。
一个不知对自己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的人,他的人生必定是放任自流、浑浑噩噩的人生;一个不曾思考自己人生使命为何的人,在责任问题上必然是错位、模糊和盲目的。
也许,救世和改造社会是要符合社会实际,需要具备一定条件的,不是人人所能为之。我们是平庸之辈,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可以旨在自救和个人完善,这无须任何社会条件,只要你思考自己的人生使命,建立起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就能由此出发自觉选择并承担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相反,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责任心,对人生随波逐流、稀里糊涂的人怎么会爱人生、爱生活、爱他人、爱事业呢?怎么会在日常生活中坚定地负起责任呢?这种人,往往把尽责看做是纯粹的付出而事事索求回报,他们甚至为别人而活着,太在乎自己身边几个人的看法评价,而消磨了自己的一生。
人活世上除了吃饭睡觉,不外乎做事和与人交往,它们构成了生活的主要内容。如果事业兴旺、家庭和睦、婚姻美满、朋友众多,那么可以说你在社会上是成功的,生活是幸福的。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其实,还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这就是蕴涵在两者之间,比做事和交际更重要的东西——做人。透过做事和交际,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做人的总体生活方式和态度。因此,最重要的不是你在周围人心目中占据什么位置,不是你做多大的学问、事业或生意,也不是你和谁在一起过日子,而是你自己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做人之所以是人生头等大事,这是因为做事和交际是否顺利,包括地位、财产、名声方面的际遇,也包括爱情、婚姻、家庭方面的际遇,往往受制于外在、偶然的因素,非自己所能把握和支配,所以不应该成为人生的主要目标。一个人真正能选择和把握的,唯有对这一切外在际遇的人生态度。因此,假如你明了究竟自己要做什么样的人,懂得了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你就有了正确坚定的生活态度——不论成功与否,幸福与不幸,都可以乐不忘形,悲不失态,保持做人的正直和尊严。简言之,做人比事业交际更为重要,比成功幸福更有价值。不管你在名利和交际场上如何春风得意,如果做人失败了,你的人生就在总体上失败了。
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他一切责任心的根源和出发点。一个人活在世上知道了自己究竟想要什么,认清了自己在这个世上要做的事情,并且认真地去做,他就获得了一种内在的自觉、充实和安详。他知道了自己的责任之所在,因而种种似是而非的所谓责任、虚假观念都不能使他动摇。我坚信,如果一个人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那么他对包括事业以及婚姻家庭在内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有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如果一个社会这样的人多了,这个社会一定和谐安康而有效率;如果一个人明了自己的责任,懂得做人是超乎成功幸福之上更有价值的人生,那么,这将使他拥有了某种人之永恒的东西,由此支撑他度过未来凶吉难卜的岁月。
在自己平凡的生活中一定要尽心尽责高尚的品格,是人性的最高形式的体现,它能最大限度地展现出人的价值。每一种真正的美德,如勤劳、正直、自律、诚实,都自然而然地得到人类的崇敬。具备这些美德的人值得信赖、信任和效仿,这也是自然的事情。在这个世界上,他们弘扬了正气,他们的出现使世界变得更美好、更可爱。
天才总是受人崇拜,但高尚的品格更能赢得人们的尊重。前者是超群智力的硕果,而后者是高尚灵魂的结晶。从长远来看,是灵魂主宰着人的生活。天才人物凭借自己的智力赢得社会地位,而具有高尚品格的人靠自己的良知获得声誉。前者受人崇拜,而后者被人视为楷模,加以效仿。
伟人往往是一些特殊人物,但伟大本身只不过是相比较而言的。事实上,大多数人的生活圈子非常狭小,他们很少有机会出人头地,成为伟人。但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正直诚实、光明磊落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他可以淋漓尽致地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但是切不可滥用误用。他应该充分体现人生的价值。哪怕是在平凡的岗位上,他也可以做到真诚、公正、正直和忠厚。总而言之,他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到尽心尽职。
工作岗位虽然平凡,但是,只要你尽心尽职,这就展现了生命的最高信念和个性。或许这其中并没有什么崇高可言。其实,人的平凡生活本身并不是崇高的。人的高尚、情操中的恒久的责任感,也必须体现在他的日常生活和日常事务之中。人的生活就集中在平凡的职责范围内。一切美德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它最大限度地满足日常生活的要求。这样,美德才崇高、永恒和持久。
对大多数人来说,当他作为一个普通人在自己平凡的生活中尽心尽责的时候,他最高尚的品格也就在这种持久的尽心尽责中表现出来了。他们或许没有金钱,没有财产,没有学问,没有权势,但是,他们依然拥有高尚的灵魂,拥有精神财富——诚实、正直、尽职尽责。无论是谁,只要他忠于职守,他就是在履行被创造出来的义务,也就是在锻造自己果敢的品格。
一个人要过上美好而成功的生活,就必须具备与之相符的良好的道德品格。
品格是道德问题的核心。而追求良好的品格,其实就是追求全面性的“个人卓越”与“人际卓越”。想要达到真实、全面、令人深感满意而且可以长久的个人卓越境界,就务必要拥有良好的品格。良好的品格又是伦理道德的核心。
一个人在35岁之前确立自己的道德标准,作为伦理的指南,在生命的航船受到诱惑的狂风袭击的时候,就不致偏离航向。大多数人并没有十分坚定的道德态度。因此,一旦遭遇到困难,往往很容易被击败。在努力迈向成功的过程中,道德品格发展的重要性,丝毫不逊于智力的发展,也丝毫不逊于持续提升的感受能力,以及表现技巧。如果未能培养良好品格,便不可能建立真正成功的人生。因为假如没有正确的能力去评估怎样做最合乎自己的利益,便容易追求错误的梦想,以一种自我毁灭的方式去行事。如果没有伴随品格而生的智慧,往往会优先追求眼前可以带来快乐或其他甜头的事物,并因此而将焦点集中于眼前。然而,短程看起来好的事物,以长远的观点看却未必尽然。事实上,假如没有伴随品格而来的洞察力、自我约束力以及耐性,我们便难以平稳迈向全方位的“个人卓越”。反之,如果我们能建立起坚强的道德性格,就将可能扫除众多的障碍,从而获得个人真正的成功。
品格对于成功还有另一方面的贡献。绝大多数的集体成功,以及相当多的个人成功,都需要透过他人的协助与合作。但是,除非他人被我们所吸引,进而喜欢我们,信任我们,否则将不乐意伸出援助之手。除非让他们相信与我们携手共金世遗见好事,否则他们不会乐意参与。我们要么直接让他们看到,我们的计划对他们的好处;要么我们就说服他们,使他们相信帮助我们所能够给他们带来好处。而无论如何,最终成功与否,还必须靠我们自己的优良品格。
如果我们希望持久地与他人维持满意的互动关系,希望按照自己的愿望与需求,说服他人而影响其生活,就必须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但当前却有许多人,只知一味塑造良好的表面形象,而不愿去培养实质内涵。有些人虚情假意,故作姿态,拼命塑造值得信赖的形象,却丝毫不愿下工夫去培养真正的优良品格,实在是舍本逐末。
这种人以为只要照顾好外表,就可以不在乎实质,这种想法只会使我们倒退。若要表现出诚实的外表,最好的方法就是内心诚实;若要表现出值得信赖的形象,最简单、最持久、最可靠的方法,便是让自己真正值得信赖。当前,有太多人宁可选择表象而漠视实质,他们除自己过着虚幻的日子之外,还千万百计使用周围的人也误把他编造的假象当真。这些把虚幻的梦想当作成功的理想来追求的人,即使达到所追求的目标,也无法获得真正的满足,反倒因此可能产生不必要的挫折感。所以,要培养道德品格,拥有正直的心态,才是获得真正成功的条件。
培养自我约束的能力,掌握自己的命运美国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说:“一个人除非先控制了自己,否则他将无法控制别人。”
在拿破仑·希尔事业生涯的初期,他发现,缺乏自制会对生活造成极为可怕的破坏。这是从一个十分普通的事件中发现的。这项发现伴随着拿破仑·希尔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一次教训。
有一天,拿破仑·希尔和办公室大楼的管理员发生了一场误会。这场误会导致了他们两人之间激烈的敌对状态。这位管理员为了显示他的不悦,当他知道整栋大楼里只有拿破仑·希尔一个人时,他就把大楼的电灯全关掉。这种情形一连发生了几次,最后拿破仑希尔决定进行“反击”。
星期天,当他刚在书桌前坐好时,电灯熄灭了。拿破仑·希尔立刻跳起来奔向大楼地下室。当拿破·仑希尔到那儿时,发现管理员正在忙着把煤炭一铲一铲地送进锅炉内,同时一面吹着口哨,仿佛什么事情都未发生似的。
拿破仑·希尔立刻对他破口大骂,但他没得到任何愤怒地回应。
在这件事发生之后,拿破仑·希尔下定了决心,以后绝不再失去自制。因为一失去自制,另一个人——不管是一名目不识丁的管理员还是有教养的绅士——都能轻易地将他打败。在下定这个决心之后,希尔身上立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的笔开始发挥出更大的力量,他所说的话更具分量。
支配自我,也就是自我控制的能力,是一个人主观能动性强有力的表现,是实现人生价值不可或缺的元素。一个人成才与否,与支配自我的能力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自制力对人生的转折与飞越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支配不了,控制不了,就更难理性地支配大的局面和更多的人。
控制自己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因为我们每个人心中永远存在着理智与感情的斗争。自我控制、自我约束也就是要一个人按理智判断行事,克服追求一时感情满足的本能愿望。一个真正具有自我约束力的人,即使在情绪非常激动时,也是能够做到这一点的。
自我约束表现为一种自我控制的感情。自由并非来自“做自己高兴做的事”,或者采取一种不顾一切的态度。自己要战胜自己的感情,证明自己有控制自己命运的能力。如果任凭感情支配自己的行动,那便使自己成了感情的奴隶。一个人,没有比被自己的感情所奴役更不自由的了。
我们每个人都在通过努力做使自己生活更有意义的事,并且在向着未来的目标奋进。但是,生活在现实的世界中,我们绝不应该采取仅使今天感到愉快的态度,而丝毫不顾及明天可能发生的后果。我们的感情大都容易倾向于获得暂时性满足,所以我们要善于做好自我约束。但是,必须注意的是,那些提供大量暂时性满足的事,通常就是对我们长期的健康、快乐和成功最有害的事情。因此,在追求一种有意义的生活时,我们应当努力预测自己所从事的事情对将来可能产生的后果。
不论我们现在如何享受目前的生活,深谋远虑总会是有益的。不要以为未来是一个非常遥远的东西,它是要到来的,而且几乎总是比我们预期的要早。面向未来思考,这是一个培养正确理解现实的能力的问题。那些总是失败的人一再使用“我没有另外的选择,我不得不这样”这种的借口,而实际上是他们不愿做出下面的抉择:付出短期不自在的代价,换取享受长期的更大的报偿。一个没有养成自我约束习惯的人,可能反复地屈从于一种诱惑而从事一种不该做的事,这种错误的后果,甚至严重到能长期影响一个人的成败。
用了同样的努力,有人成功了,有人则失败了。他们可能都知道成功的途径,但他们之间有一个主要的不同在于,成功者总是约束自己,去做正确的事情;而不成功的人总是容忍让自己的感情占上风。正如有人所说:“我常常做错事,但我的预见很少出错。”要具备自我约束的能力,必须不断地分析自己的行动可能带来的长期后果;同时必须不屈不挠地按照符合自己决心和长期的最大利益的决定而行动。
每一个人必须具有自我约束能力,养成自我约束的习惯,不让别人用次要的计划或无关的事情拉我们离开轨道。我们必须有自我约束能力,保持头脑不受种种杂念的干扰,不去想还有什么其他事应当去做等等。
那么,一个人在生活中该怎样培养自我约束的能力呢?
1.掌握自己的思想
没有意识作为先导,人就不可能有具体的行为。控制思想,就要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不能要什么,这是认识问题。然后再弄清楚,怎样拒绝不能做的事,强制自己专做该做的事,这是方法的问题。最后再掂量一下,自己做了该会如何,不做又该如何,这是建立毅力的前提,是由控制思想向控制行为过渡的问题。
2.控制目标
目标是思想的核心,更是行动的指南,也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方法。人不可能无为而治,都要有一定目的;做事都要有计划,不能东一下西一下,无头无序。
控制好目标是取得成功的一种重要方法。控制目标,就要制定目标。目标有长期的、中期的,也要有短期的。中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并举,做起来就心中有数,忙而不乱了。
修订目标也是重要的一步棋。目标永远是超前的考虑,当做到某一步时,一些意料不到的事情就会出现、发生。在这个时候,如果不对目标及时地修订,那么目标因不能如约执行计划而处于废弃的危险境地。
3.控制时间
人生活在空间和时间中,空间容纳人,时间改变人。很多人事情做不好,就是没利用好时间。
操纵时间是一门大学问。我们应该把我们计划要做的事,结合我们的个人情况,做一个统筹的安排。这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人们往往不但不明白自己要做哪些事,而且还不明白在什么时候,用多长时间来做某件事。但是,难的是如何将那么多事和有限的时间充分地融合在一起,事情做好了,时间也没白白浪费,我们可选择时间来学习、游戏、休息,虽然客观的环境不一定能任人掌握,但人却可以自己控制时间。当我们能控制时间时,就能改变自己的一切。
真诚、正直和诚实是立足社会的根本弗兰西斯·培根从小就抱负不凡,一心要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来,为了能出人头地,他费尽了心机。女王的宠臣艾塞克斯勋爵曾多次极力帮助培根。但当艾塞克斯勋爵失去了女王的宠信被人诬陷时,从艾塞克斯那里得到好处最多的培根,却见风使舵,主动要求参加起诉。在法庭上,他指控艾塞克斯阴谋篡夺王位。结果艾塞克斯被判死刑,培根把自己的恩人送上了断头台……1621年,他因受贿、舞弊,被投入监狱。作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文家、哲学家的培根,他不但在文学、哲学上多有建树,在自然科学领域里,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因何得不到世人应有的尊重呢?就是因为他丧失了诚实的人格。相反,那些为了坚持真理,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人,却往往能赢得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敬仰,请看下面两个例子。
罗伯斯庇尔是法国大革命时的领袖,是一个说一不二的铁腕人物。有一次,他为了政治需要,借口反对派在发给士兵的葡萄酒中放了毒,为了增加化验的权威性,他把化验的任务交给了著名化学家克洛德·路易·拜特洛。拜特洛化验后证明酒没有毒,罗伯斯庇尔不满意这个结果,要他修改结论,他不改。
为了证明酒没有毒,他当着罗伯斯庇尔的面饮下了酒,后者无法让他修改结论,只得无可奈何地称赞他“真是一个有勇气的男子汉。”
1772年,英国因为火药库经常遭受雷击,成立了对策委员会,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被任命为委员,因为避雷针就是他发明的。他主张在火药库顶上装上尖头避雷针,委员会采纳了他的意见。1776年,美国发生反对英国的独立战争,富兰克林是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之一。国王乔治三世对他大为恼火。因为他认为富兰克林反对英国,不是个好东西,他推荐给英国使用的避雷针也不可能是好东西。国王要皇家学会会长约翰普林格尔宣布,尖头避雷针不行,而圆头避雷针比它好。但是普林格尔说:“许多事情都可以按国王的愿望办,然而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却不能按国王的愿望办。”
也许拜特洛和普林格尔的成就远不如培根,但他们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相差是多么悬殊啊?
“德才兼备,又红又专”曾经是红极一时的口号,其实这句话现在也不过时。为人处世,首先是如何为人,如何提高自身的品德和素质。自身的品德和素质关系到能否立足于社会,应付自如地处理各种人生问题,实现人生的理想和价值。
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个人的道德修养给予特别的关注,把它作为政治学说和人生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德行与事业看做人生追求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强调德是事业的基础。立业如果不注重品德,事业就没有根基。
但在现实生活中,不重视修身的大有人在,结果理想追求和自己的思想、知识、能力相矛盾,难免在现实生活中碰壁,被社会淘汰。许多人怀才不遇,愤世嫉俗,怪社会埋没了他们,但可能是他们并非真正有德有才,而是放松了自己的修养和要求,志大而才疏,或者幼稚脆弱,对生活中的矛盾和挫折,缺乏适应能力、承受能力和临机处置的能力。
这说明处于现代竞争社会,仍然要以修身为本,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1968年美国学者安德森曾列出了500多个描写人品质的形容词,请大学生们选择他们最喜欢的品质。结果,在8个被评价的最高的品质中,有6个与真诚有关。
做人首先要真诚,古人称之为本然人品、率真人品。真诚做人,保持本然人品,是做人的起点,也是人品的极致。如《菜根谭》中说:“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一个人的思想、品格、言行,都要发自内心、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不能为了某种功利的目的矫揉造作,掩盖自己的真实面目,扭曲自己的本性。真诚的反面是虚伪,自欺欺人,靠戴假面具过日子。真诚坦率的人不失本色,自然有感人的力量。虚伪矫饰的人一生都在演戏,给人留下伪佞可憎的形象,自己也丧失心灵的本性,忍受心理上的折磨。
正直也是做人的本分。正直人品表现为襟怀坦白,秉公持正,坚持原则,刚正不阿。正直的反面则是伪善狡诈。正直的人,对人对事公道正派,言行一致,表里一致。虚伪狡诈的人伪善圆滑,曲意逢迎,背信弃义,拿原则做交易。正直和真诚是互相紧密联系的,只有真诚才能正直,反之亦然。观察一个人,可以把这两个方面联系起来,看他是真诚直爽,还是虚伪圆滑;是光明正大,还是阴险诡诈。这是区别人品的重要标准。
无私是真诚、正直、仁厚的思想基础。古人所谓的“有欲甚则邪心胜”、“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等,都是说做人要做到真诚、正直。
做人首先要诚实,说老实话,做老实事,做老实人,不能靠矫饰伪装过日子。靠矫饰伪装、戴假面具过日子的人,不仅令人憎恶,自己也活得很累。因为他们要时时提防假面具被人戳穿,或者受良心的谴责。经常处于紧张戒备的状态,就很难获得心理上的轻松、安宁与平衡。
诚实有巨大的人格感召力。一个人没有半点虚假隐瞒的东西,说话诚实,做事诚实,内心诚实,就会令人信服。故诚实可以消除隔阂,化解矛盾,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团结。《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中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话。格言“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即由此衍化而来。这是说精诚的力量可以贯穿金石,何况人心呢?至诚之心的确有巨大的精神力量。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终于使孟获心悦诚服,化解了汉族和少数民族长期积存的矛盾,便是一个有说服力的例证。
今天,我们仍然要实行诚实待人的原则。上级要以诚对待部属,父母要以诚对待子女,企业经营者要以诚对待顾客,每一个人都要以诚对待同事和朋友。以诚待人,才能得到友谊和真情,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敬。人际交往如果离开诚实的原则,人与人之间互相欺骗,尔诈我虞,那么,人世间便不会有真情友谊,不会有团结亲密的人际关系了。
诚实也是做人的基本品德,一个人在35岁之前一定要注重培养这种品德。诚实是一切德性的基础。
培养良好的个性,积极弥补自己的缺点有时候,我们和某个人初次见面,就感到很投缘,你从内心就有愿意和他继续交往的想法;可是,我们和另一个人刚结识时,你即刻会产生厌恶感,并可能会想:“我不想和他打交道。”为什么一面之交就会产生如此不同的印象?这是什么原因所致呢?这是个性的不同造成的结果。个性是使个人具有特色的独特的性格特征。优良的个性是一个人赢得别人喜爱和获得事业成功的重要的因素之一。
在很多情况下,一个人的个性并非一目了然。人的个性内涵,在心理学研究中可以分作各种类型。按性格来分,有理智型与情绪型、外向型与内向型、顺从型与独立型;按气质来分,有活泼型、安静型、不可抑制型等。所谓“型”,包含有多种个性特征。讲到气质类型,多血质的人情绪丰富,工作能力强,容易适应新的环境,但注意力不稳定,兴趣容易转移。抑郁质的人耐受能力较差,容易感到疲劳,容易产生慌张失措情绪,但感情比较细腻,做事审慎小心,观察力敏锐,善于察觉到别人不易觉察的细微之处。我们不能说这一类型的人个性好,那一类型的个性差,而只能认为某一种个性特点是好的,另一种个性特点不好。
人的个性特征是一个十分复杂且内涵丰富的心理构成。一个人只能具有其中的几种特性,而不可能包罗全部。在这一个人身上,个性意识倾向性以及性格、气质、能力的某一些方面是长处,另一些方面则是短处。在另一个人身上,情况可能正好相反。集亿万人个性优点之大成,难乎其难。这也正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原因。把一个人作为一个单独实体来评价他的个性美,唯一的办法和标准仅仅在于,他的各种个性特征尽可能地趋向于和谐和协调,不仅不妨碍而且有助于他的本质力量得到较为平稳的发挥和发展。例如,他的能力很强,但脾气不大好,不过气质上的弱点并没有影响能力的发挥,那么我们就可以认定,他的个性是比较好的。
我们常常这样自觉不自觉地透过一个人的言论和行为,深入到他的“内心”即心理活动的领域,寻找他美好的个性特点。在个性心理活动的这个特定区域里,许许多多色彩斑斓的个性特点,会使人在感情上激起强烈的反映,在理智上获得启示,在精神上得到满足和怡情悦性的效果。一般意义上的美感,在个性心理活动领域中就这样强烈地反映出来。
个性的美感,也是一种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的特殊的社会意识。人在客观情境中,看到了反映在单个人或许多人身上的美好个性特征,通过感觉与思维,观照到个性审美对象中人的本质力量,并且产生了包含着认识与评价的情感愉悦,即精神享受。这种情感,有可能反射到自身,并成为一种激励力量,促使自己产生趋美的欲望,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品味,优化个性。这就是说,人们可以在可感的个性美形象中获得美感享受,最终观照到自己的本质力量,产生强有力的完善自身和改造世界的激情。
人的创造活动,常常表现着各种鲜明的个性特征。一些成就卓著的人物,根据他们的切身体验,对创造活动所必需的良好个性心理品质,提出了各自的要求。
比如勇敢,这是性格的意志特征。普希金说:“做勇敢的人吧。勇于扫视广阔的视野,创造性思想也就偕与俱来。”
比如恒心,这也是性格的意志特征。巴甫洛夫说过:“锲而不舍地思考,是取得重大成就的前提。”
再比如一丝不苟,这是对现实的态度方面的性格特征,有些科学家干脆引之为自己的座右铭……
一个人个性的好坏优劣,并不是从娘胎中带来、无法改变的。虽然性格是天生的资质,但个性则可经后天调教形成。良好的个性是得到长辈及他人的启蒙,经学习和实践得到巩固形成的。而顽劣的个性则是由于恶劣的环境,贫乏的学识,缺乏及时的矫正产生的。其中最有害的,莫过于个人拒绝学习和接受调教。
个性具有瑕疵的人,并非就一无可取、不可救药。比如,有些卓越不凡的幽默风趣的人,原来可能是孤僻、难与他人相处的人。他们经过灵活运用自己个性的长处,同时设法克服掉自己个性中的缺失,就可以获得成功。许多人个性内向、怕羞、胆怯、不善言谈,这些人,其实不必担忧自己不能和他人往来,你只需稍稍调整、试一试就行。比如,你可以多接触那些个性开放外向的朋友;多倾听别人说话;你在表达自己的意思时,不必过多地注重形式。这样,久而久之,你的内向个性就会有所改变。
改善自我个性是一件容易的事,没有任何秘诀。最重要的是要有坚定的意志,依循一定的规则和计划来进行。这就像驾驶汽车一样,应从低速挡开始学,按部就班。只要每天花30分钟的时间,认真思考和审视自己的言行,那么你的个性就会伴随着你的知识得到长足的改进。充实自我,若能由浅入深,由简而繁,于无意识中持续下去,必将发现个中乐趣,并乐此不疲,你个性上的缺失就会得到很好地弥补和调整。
人不能被名利牵着鼻子走,更不能唯利是图客观世界给予人的种种诱惑,会使人有许多欲望和野心,这些欲望和野心往往使人执迷不悟,心态封闭,一心只想夺取和获得,从而产生许多牵挂、忧虑、顾忌,心中负荷很重。一些先哲为了给世人排解烦恼和痛苦,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忠告,大意是讲:人要获得真正的人生,就要大彻大悟,无欲望,无念头,化万念为无念,不被名利牵着鼻子走,这样才能放松自己的身心,快乐永远。可是这种高层次的境界,不但没有被人接受,反而被说成是心灰意冷,不求上进。有的人还就这个问题大发感慨:“什么无欲无念,全是那些文人吃饱了饭没事干,撑得慌;什么欲望和念头都不要了,那么人到世上来干什么?饭也不要吃了,觉也别睡了,学习、工作和结婚生子都没有必要了,还不如死了算啦。”这种感慨实际上没有真正领悟到先哲大彻大悟的精髓,只是望文生义,是一种狭隘的心态,也是世俗的社会和日渐败坏的精神风貌的产物。
也许,完全无私是一种无法做到的理想。我们总是在做自己内心想做的事情,从这个角度而言,每个人都是自私的。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趋利避害是人类谋求生存的一种本能。自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私欲太盛,利令智昏,时时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以损公肥私和损人利己为乐事;一切围着自己想问题,一切围着自己办事情;在满足其一己之私的过程中,不惜损害公益事业,不惜妨害他人利益。这样的人谁不怕?怕的时间长了,也就如同瘟疫一样,人们避之唯恐不及;怕的人多了,也就如过街老鼠一样,人人见之喊打。这样的人即使是比别人多捞取了一些利益,也不会从社会的意义上获得真正的幸福。
在《圣经》中有这样一段故事:亚哈王因为耶斯列入拿伯的葡萄园靠近他的王宫,因而要求拿伯把葡萄园让给他,充做他的菜园。他愿意出银子把它买下来,或是用更好的葡萄园来交换。
拿伯既不是因贫穷而不得不卖地,也不想贪图更好的土地而卖地;因他敬畏上帝,重视他先人从上帝所领受的地业,要守住自己的产业,满足于上帝所赐给他的福分。亚哈王虽然声言愿意用银子或别的更好的土地向他交换,实际上却是多少带着利用王的势力迫使拿伯做违背律法的事。这样,拿伯拒绝亚哈王的要求是完全合理的,反之,亚哈王不论愿意出多少价银收购拿伯的葡萄园都是错的,是出于自私和贪心。
亚哈是一个王,在物质上当然已经十分富足,他对于拿伯的葡萄园,所贪图的当然不在于那有限的土地,而是贪图一种“便利”,因为拿伯的葡萄园靠近他的王宫,他要扩展他的菜园,便需要收购拿伯的葡萄园,否则便无法扩张。亚哈并非没有鲜菜享用,不过他为自己的享受有更大的计划,这不是贪心和自私是什么呢?
亚哈只重视自己的愿望。他在不知不觉中,已经犯了十诫中的第十条“也不可贪图人的房屋、田地、仆婢、牛、驴、并他一切所有的。”但他可能还自以为不算是贪心,因为他并非白白占取拿伯的,乃是准备出价银收买。可是他却忽略了拿伯的主权,他虽然愿出价银,拿伯并非就必须出卖,他对自己的田地有绝对的主权。亚哈并不能凭着自己是一个王便可以随意占夺别人的权利。
罪恶是痛苦的根源。亚哈是一个王,本来可以过着一种很安详的生活;但他却不肯稍微抑制自己的贪欲,贪图别人的田地,结果反而给自己带来烦恼和痛苦,甚至因此招致杀身之祸。
亚哈王显然也明白旧约的律法,他闷闷不乐地回宫,躺在床上,转脸向内,也不吃饭。他作为一个国王,似乎不便过于明目张胆地违背律法,因而一时感到束手无策。他既不肯放弃他自私的意念,却又一时找不到什么借口来对付拿伯,于是便陷于愁苦之中。
身为一国之尊,却被一个小百姓拒绝他的要求,这当然是莫大之羞辱。这是他的贪心所自招的耻辱。罪恶使人失去高贵的品格,变成卑贱、幼稚、小气、无知……亚哈因得不到拿伯的葡萄园,竟然像小孩子得不着糖果便不肯吃饭那样,躺在床上,闷闷不乐,这是多么愚昧的事,虽然亚哈在这件事上的贪心,似乎不过是一点小贪而已,但他因这一点贪心所犯的罪却非常严重——引致他用邪恶的计谋害了拿伯,然后夺取他的田地,成为一个杀人凶犯。
《圣经》上说:“贪财是万恶之根;人有贪恋钱财,就被引诱离了真道,用许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钱财在这世界里是最有用的东西,但如果我们抵御不住金钱的诱惑,便会跌跤。
应该说,名利并不是坏东西,都是人们的正常欲望;每个人都想生活得更舒适和更轻松,对名利的追求是可以理解的,完全用不着遮遮掩掩,羞羞答答。只是千万要把握好自私的度,起码不能见利忘义,唯利是图。
培养宽容的性格,多理解及容忍别人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发生这样的事:亲密无间的朋友,无意或有意做了伤害你的事,你是宽容他,还是从此分手,或伺机报复?有句话叫“以牙还牙”,分手或报复似乎更符合人的本能心理。但这样做了,怨会越结越深,仇会越积越多,真是冤冤相报何时了。如果你在切肤之痛后,采取别人难以想象的态度,宽容对方,表现出别人难以达到的襟怀,你的形象瞬时就会高大起来,你的宽宏大量、光明磊落会使你的精神达到一个新的境界,你的人格会折射出高尚的光彩。宽容,作为一种美德受到人们的推崇,作为一种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
宽容是解除疙瘩的最佳良药,宽广的胸襟是交友的上乘之道,宽容能使你赢得朋友的友谊。
一般人总认为,做了错事得到报应才算公平。但英国诗人济慈说:“人们应该彼此容忍。每个人都有缺点,在他最薄弱的方面,每个人都能被切割捣碎。”每个人都有弱点与缺陷,都可能犯下这样那样的错误。作为肇事者,要竭力避免伤害他人;但作为当事人,要以博大胸怀宽容对方,避免怨恨等消极情绪的产生,消除人为的紧张,愈合身心的创伤。美国第三任总统杰弗逊与第二任总统亚当斯从恶交到宽恕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杰弗逊在就任前夕,到白宫去想告诉亚当斯说,他希望针锋相对的竞选活动并没有破坏他们之间的友谊。但据说杰弗逊还来不及开口,亚当斯便咆哮起来:“是你把我赶走的,是你把我赶走的。”
从此,两人没有交谈达数年之久。直到后来杰弗逊的几个邻居去探访亚当斯,这个坚强的老人仍在诉说那件难堪的事,但接着冲口说出:“我一直都喜欢杰弗逊,现在仍然喜欢他。”邻居把这话传给了杰弗逊,杰弗逊便请了一个彼此皆熟悉的朋友传话,让亚当斯也知道他的深重友情。后来,亚当斯回了一封信给他,两人从此开始了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书信往来。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宽容是一种多么可贵的精神和高尚的人格。宽容意味理解和通融,是融合人际关系的催化剂,是友谊之桥的紧固剂。宽容还能将敌意化解为友谊。
一位名人在电台上介绍《小妇人》的作者时心不在焉地说错了地理位置。其中一位听众就恨恨地写信来骂他,把他骂得体无完肤。这位名人当时真想回信告诉她:“我把区域位置说错了,但从来没有见过像你这么粗鲁无礼的女人。”但他控制了自己,没有向她回击,他鼓励自己将敌意化解为友谊。他自问:“如果我是她的话,可能也会像她一样愤怒吗?”他尽量站在她的立场上来思索这件事情。他打了个电话给她,再三向她承认错误并表达道歉。这位太太终于表示了对他的敬佩,希望能与他进一步深交。
宽容具有这样巨大的力量,我们怎样培养这种宽容的性格特点,去理解别人呢?人际关系学家为我们提出了如下建议:
1.减少并尽量避免偏见
奥地利心理学家奥威尔·克劳福德是某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他曾对自己教授的两个班级学生做过一次实验。他先对自己授教的一个班级的学生说,即将有一个新教授来给他们讲课,这个教授平易近人、为人热情、对学生和蔼可亲。接着,他到另一个班级,对那儿的学生说,即将有一个新教授来讲课,这个教授为人冷漠、对学生很严厉,而且心理有些变态,其实这个新教授是同一个人。
这样宣布之后,第二天,果真来了一个教授,对这两个班级分别授课。授课之后,教授和学生进行攀谈,结果发现,前一个班级的学生对他非常热情,谈话热烈,相处融洽;而后一个班级呢,对他却非常冷淡,似乎跟他无话可说。
这位教授感到很奇怪,就去问奥威尔,奥威尔把事先在两个班级里所说过的话告诉了他。那教授恍然大悟:“原来如此。”为什么如此?原来,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种心理偏见,这种偏见来自于各种各样的外在原因。由于人的见识有限,阅历也有限,因而,难免会被一些偶然的遭遇所影响,而使自己的观念带上各种各样的外来影响的痕迹。这些外来影响的痕迹,就是人的心理偏见。
上面所说的那两个班级的学生,他们由于听了奥威尔的话,就在心理上形成了对即将来讲课的一个教授的心理偏见。前一个班级的偏见是:这个教授是宽厚的、平易近人的、可爱的;后一个班级的偏见是:这个教授是严厉的、不近人情的、冷漠的。而这个教授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他们根本不知道,他们也无法从这个教授的一节课里得到完整的认识。所以,这两个截然相反的看法,两个不同的心理偏见,会一直留在学生们的心中。
为了克服自己的心理定势,要告诫自己:一时的看法,不一定适用于所有时候,要有灵活的态度。只有这样,在时间、地点、人物发生变化的时候,才不会死抱着原有的看法不变。
2.对伤害了自己的人表示友好
宽容是一种博大,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优良的人格体现,对曾经有意无意伤害过自己的人要有宽容的精神。这样做虽然困难,但更能反映出你的宽大胸怀和雍容大度。用你的体谅、关怀、宽容对待曾经伤害过你的人,使他感受到你的真诚和温暖。也许有人会说,宽容别人是否证明自己放弃原则,太软弱了?其实,宽容是坚强的表现,是思想的升华。
3.容忍并接受他人的观点
人们都希望和那些懂得容忍自己的人相处而不希望和那些时刻要对自己说三道四、横挑竖拣的人待在一起。专门找别人岔子,动辄教训别人的“批评家”估计不会有什么朋友。另外,根据自己所确立的伦理和宗教方面的严格标准去要求别人投自己所好的人,谁见了都会退避三舍;而那些能容忍和喜欢别人以本来面目出现的人们,往往具有感动人和促使人积极向上的力量。当你想和朋友友好相处时,要尊重对方的人格和优点,容忍对方的弱点和缺陷,切莫试图去指责或改变对方。
4.发现和承认他人的价值
容忍他人的不足和缺陷比较容易,而困难的是发现和承认他人的价值,这是一种更为积极的人生态度。每个人只要乐于寻找,一定能找出他人身上许许多多优点和长处,能发现和承认他人的长处,那就实现了人生价值的全部意义。只有既能容人之短,又能容人之长,才更显出胸怀的宽阔、人格的高尚。
积极追求人格上的成熟和稳定
如果一个人到了35岁,还不能摆脱幼稚,走向成熟,那将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成熟?
人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生存,每个场合都需要你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去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没有一个成熟的心理和人格是很难适应这些复杂、多变的环境的。
对成人来讲,心理成熟才是真正的成熟,它是获取成功的必备条件之一,也是心理健康的基础之一。心理成熟度是一个人的心理承受力、耐受力和适应性的表现。心理成熟度的高低也就是一个人的社会化程度问题。所谓的社会化,就是一个人通过和社会环境及其周围人群的互动,逐渐融入社会,心理逐渐成长的过程。心理成熟度差的人,不太容易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也不太容易形成良好的自我控制,这样,在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中很容易出现问题。而心理成熟度高的人,面对社会和环境的变化较易适应,比较容易根据外界的变化调节自己的行为,他们的自控能力、承受能力都比较好,可以通过自我调节使自己保持心理上的相对平衡。
人格上的成熟和稳定是“心理成熟”最重要的衡量标准。被称为“人格研究界第一人”的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在他的《人格形态与成长》中,提出了成熟人格的六要素,作为“人格成熟的基准”。这些标准可帮助我们判断自己的“心理发展成熟度”。
一是能否较好地关注他人。能否将关注他人的感受作为一种习惯,把自己的愤怒、恐惧、激情、性的冲动都当做是一种“自我情绪”来处理,尽量不以和周围环境起冲突的方式来处理。
二是能否和他人建立密切联系。对于周围的人,能否建立亲密感及认同感。不会随便在背后说人坏话、挑人毛病、发牢骚、嫉妒、讽刺等等,能尊重、宽容对方。懂得何时该去求助于他人,怎样与他人合作共事。
三是能否较好地控制情绪。能否克服情绪不安,时时反省自己、等待时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别人的情绪表现也不会感到有威胁感。
四是能否正确地认识现实并投入其中。能否正确的认知现实,并能投入自己工作、生活的能力也很重要。这种投入能力,是指有某个任务的时候,那种忘我的热情。
五是能否做到对自己客观、豁达。能否客观地视察自己,也就是说,要真正地洞察自己、了解自己。很多人认为自己很了解自己,其实真能称得上了解自己的人并不多。
六是是否有自己的生活哲学。即把什么当作人生最高的价值,应该以哪种方式生活,有自己独特的人生观。
心理和人格上的成熟,是人一生必须经历的,不能逃避,应该敢于直面并接受它的若干好处。认识到并做到这一点,对每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实际上,心理成熟度与心理年龄也存在一定的关联。从一般意义上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心理成熟也应不断增长,但这种增长与身高、体重的增长是有所不同的,它不是由自然规律单方面控制的增长,而是在自然规律与社会环境的双重作用下形成的增长,无论是自然规律还是社会环境,二者缺一不可。
一个成年人要想使自己的心理成熟度与其年龄成正比,就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1.提高对社会的认知水平
一个人对社会的认识与他的心理成熟度有着较大的关系。生活、工作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如与同学、同事、老师、领导如何相处,如何克服不熟悉的工作带来的紧张感,这些问题对一个心理成熟度高的人来说,不会感受到太大的挫折;但在心理成熟度较低的人看来,会觉得挫折是很大的。
2.学会应付突变的能力
心理成熟度高的人在应激条件下多采用理性应对。因此,提高在突变环境下的应付能力有助于增强心理成熟度。
3.培养适度耐压的能力
在社会变革中,社会的发展往往超越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并形成一定的社会压力。提高心理成熟度,锻炼自己的耐压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4.提高综合的心理平衡能力
了解自己的优越与不足可以减轻紧张情绪。因为明确承认自己能力有限,就可能使你摆脱某种潜在的不良情绪。这样你就会懂得何时该去求助于他人,怎样与他人合作共事。
另外,还要学会在危机中寻找机遇。在面对危机时,应该想象怎样因势利导,借此由坏事变成好事。如果你能够从挫折中吸取经验教训,那么今后就能减少挫折。
5.要做自己的主人,不要为他人所左右经常为他人所左右的人心中充满了恐惧,进而坐立不安。这种人必定是一个失败者,因为他们无法做自己的主人。在生活中,要敢于说“不”字,拒绝别人的时候不要怀有罪恶感。不要对他人的要求产生不必要的责任感。
6.学会在不同场合恰当表达自我
有些人对心理成熟不理解,并且有很强的心理拒绝感,可能是其心理成熟度不够的最大原因。“何必要那么世故。”“要为心灵留一块纯净的地方。”常常成为不少人拒绝“成熟”的借口。其实,心理成熟并不意味着让自己失去真实的一面;相反,心理成熟度高的人,更懂得如何在不同场合恰当表达、流露自己的真实情感、想法。
7.努力摆脱不良情绪的影响
一个具有成熟人格的人,也很难做到随时保持冷静、沉着。既然是人,就免不了有喜、怒、哀、乐等心情的转换,有时也会莫名其妙地忧郁。关键是他们不会被这些情绪影响,做出冲动和有损他人的行为。当有不良情绪时,不要盲目地压抑,也不要钻牛角尖,可运用升华、预谋等心理防御机制来缓解情绪压力。
只有做到真正心理上的成熟,才能够使自己更理智、坚定、勇敢、坚强,时刻保持信心和热情去对待自己的工作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