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女儿太任性了,凡是她要求你做的,你必须得完成,否则就哭闹不止”、“我家那个小祖宗任性得很,你不答应的一些事,他居然会用不吃饭来要挟你去做到”……
可以说,任性是在现代家庭中独生子女身上经常出现的情况,这是孩子的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也是孩子要挟家长、满足自己某种需要的手段,它常常给家长带来苦恼。
面对孩子的任性,家长多是表示无奈、发愁,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家长为了尽快结束这种“对峙”,干脆妥协退让,满足孩子的要求;也有的家长会用难听的话来训斥孩子,骂孩子个体无完肤。但遗憾的是,这两种做法其结果常常对孩子的任性没有丝毫改观,反而变本加厉。
这是因为,那些向孩子妥协的家长很容易助长孩子的固执、好强等不良性格;而那些责骂甚至用棍棒教育的家长,则很容易让孩子更加叛逆、更加任性。
事实上,任性不是天生的,孩子的任性主要来自于家庭教育失败。家长既是孩子任性的制造者,也是任性后果的承受者。既然如此,家长就很有必要采取正确的方法来引导和教育孩子,让孩子和任性说“拜拜”。
2010年8月,某母婴杂志上就解决孩子的任性问题,曾刊载过一期专题。其中,有一篇文章是这样写的:
7岁的昭昭闹着让妈妈带他去海洋馆玩,可是妈妈早已经安排了别的事情,去不成,于是妈妈对昭昭说:“妈妈今天有事,改天再带你去,好吗?”
昭昭一脸的不高兴,嘟着嘴走开了,但昭昭走开没几分钟,就又来到妈妈身边,缠着妈妈带他去海洋馆:“妈妈,带我去吧,我就是想去看海豚表演。”
妈妈安抚道:“今天妈妈有比较重要的事,真的不能带你去,等妈妈一有时间,就会带你去的,不信拉勾勾!”
昭昭并不买妈妈的账,依然不依不饶地闹着:“我就是要去,我一定要去,不去不行!”
见儿子闹得越来越凶,妈妈觉得苗头不对,看来非要大闹一场不可了,类似的情况以前也发生过。
于是,妈妈不再理睬昭昭,而是径直走进卧室,把门锁上。昭昭一看这阵势,知道妈妈要惩罚自己了,于是大哭起来。可任凭他怎么哭闹,妈妈就是不开门、不理他。
大概过了一刻钟的工夫,妈妈听着外面没动静了,就悄悄地打开房门走出去,结果看见昭昭正在自己的房间里画画呢。见到妈妈后,昭昭抬起头看了一眼,妈妈对他赞许地微笑了一下,然后走开了。
上述事例中昭昭任性的表现,在众多家长看来或许都不陌生,因为我们自己就很可能是类似事情的亲历者。而昭昭的妈妈采取冷处理的方式,纠正了儿子任性的行为,这一点很值得家长们借鉴和学习。
其实,造成孩子任性的原因并不复杂,其中大多数无非是父母的过分溺爱与妥协而导致。当孩子耍起性子时,家长们多处于两难的境地,如果答应孩子的要求,孩子的要求明明是不合理的,可如果不答应,这又哭又闹的何时才算完呢?真让人心疼得受不了。心软的家长往往在孩子的哭闹、要挟下败下阵来,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教育原则”。
殊不知,导致孩子认定其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信念”的正是家长的妥协退让。这样一来,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难以说服。那么,如果不想让孩子任性,父母们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并付诸孩子身上,帮助孩子告别任性。
1.不予理睬,马上撤退
或许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感受,孩子越是任性,自己越是关注他,而你越是关注他,他就越任性。其实,这是孩子在和家长玩“游戏”呢,他在通过家长的关注来感知自己可以触碰的“底线”,总试图一点点地接近“底线”、一点点地向“目标”靠近。
所以,当孩子用不合理的方式来提要求或者闹情绪的时候,家长可以不予理睬,及时撤退。
2.绝不轻易向孩子妥协
很多时候,面对孩子的任性行为,家长觉得由不得自己,因为在家里还好解决,如果外出,特别是有亲戚朋友们在场,家长们往往顾及脸面而向孩子的任性行为妥协。
实际上,这样做只会让孩子无法无天,所以,作为家长,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要轻易向孩子妥协,这样孩子才会知道父母的“厉害”——不会轻易纵容自己,于是孩子也就乖乖地放弃自己的要求了。
3.家长有令必行,孩子就会更听话
不少家长虽然抱着一颗“治理”孩子的心,但却没有让自己行动的“腿”。这种嘴勤屁股懒的做法,往往导致孩子产生这样的认识:爸爸妈妈说的话可听可不听,因为不听也不会有什么后果。由此看来,要想让孩子听话,父母必须得做个有令必行的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