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历12年8月28日,金帐汗国武装暴动分子,暗杀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皇储。
那时,察合台汗国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部分地方,正斗得没完没了。
所以大部分的国家在刚刚知道这个消息时都没怎么在意,觉得这充其量也不过是,又一个国家加入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战争罢了。
不过少数强盛的帝国却嗅出了战争的味道。
尽管这起暗杀并没有在其发生的当日,就直接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但就在那个夏日的十几天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它就演变成了一根导火索,把协约国、同盟国的主要势力都吸引到了瓜分世界的战火之中。
世界大战前,世界各国之间在经济、政治和领土等方面积累了很多的矛盾。
如:大清帝国与大明帝国签定的山海关条约,割让了不少利益。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与蒙古帝国签订的龙城条约,简直是伤筋动骨。
……
而各个利益的收益者与受害者,在为了扩大自己的利益的同时,又能维护好现有的利益。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每个国家都有理由相信自己的邻国可能会对自己产生威胁。
于是乎,各种秘密的条约竞相出现,而这些各种秘密条约的签署将相关势力分化为对立的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阵营,也使得矛盾进一步被激化。
新生历12年12月6日,各个帝国的皇帝,决心要用战场上的胜败来理清混乱的局面。
因此有意无意地都放弃了遏制冲突的努力,甚至偶尔推波助澜,加大冲突。
在各个帝国的皇帝这种,巴不得爆发冲突的态度之下,在结合其他诸多因素的作用下,最终导致了一场又一场武装冲突的爆发。
甚至,又相当于部分国家,爆发了区域性战争。
但当时却几乎没有人意识到,这场刻意发生的战争,在不久的将来会演变成一次旷日持久、蔓延到已知宇宙各个角落的旷世浩劫,导致上百亿人死亡的噩梦。
“我认为不会有大战,大秦帝国和大明帝国还没有准备好。”
奥斯曼土耳其皇帝的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
大秦帝国和大明帝国的确是没准备好,但大秦帝国认为自己不差这点准备,毕竟自己没准备好,别人也没有。
而大明帝国被逼无奈,同盟国对外开战的形势拖入了战争。
当奥斯曼土耳其皇帝正在对世界环境忧心忡忡之时,金帐汗国也陷入了绝望之中。
金帐汗国虽然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并没有遭到任何一个帝国的奴隶。
但在国家内部,超过九成的官员,都是蒙古帝国钦定的,这导致了金帐汗国,又或者说四大汗国,都在蒙古帝国统治之中,虽说本来也是他们的附属国家。
但也正因如此,一旦蒙古帝国和任何一个帝国爆发战争,四大汗国都会成为炮灰。
正如那句令人发冷的警句所言:“一个悲惨的结局胜于没有终止的恐惧!”
如此一个形式,反正都是当炮灰,那战争岂非唯一的选择吗?
没过多久,世界危机终于爆发了。
新生历13年10月5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未经警告或谈判就对金帐汗国大打出手。
这次突然袭击引起协约国各方愤怒和抗议的风暴。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皇帝取消了例行的访问其他帝国的计划,他写了一封私人信件。
于次日由帝国外交部特使转交给它的同盟国大秦帝国的皇帝-嬴政,他得先探寻一下大秦帝国的意向。
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而言,大秦帝国的支持程度,是估计这次战争的限度重要凭证,这很重要的。
蒙古帝国“可能”(已经)会介入支持金帐汗国,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只有大秦帝国的支持可以让蒙古帝国,甚至协约国的其他国家保持中立。
因此,奥斯曼土耳其皇帝给大秦帝国皇帝发去了私人信函,力劝大秦帝国支持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摧毁金帐汗国,使其不复为一个势力”的计划。
大秦帝国皇帝认为,只有坚决的行动,才能吓阻蒙古帝国的介入,于是调动三个旅团,直接开往蒙古帝国边境。
11月初,大明帝国皇帝-朱元璋收到一份大秦帝国驻伊斯坦布尔大使的电报,大使在电报中说,大秦帝国驻伊斯坦布尔大使,他本人已经代表大秦帝国,要求蒙古帝国不要过快地对金帐汗国采取行动支援。
大明帝国皇帝暴跳如雷,他在回复中写道:“撒谎!胡说!谁给他权力那样做?”
但是已经没办法了,只能无奈一同走上这条战车。
……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于11月28日向金帐汗国宣战。
11月30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开始炮击金帐汗国边境,并且空投一个旅团深入金帐汗国腹地,并把它的主力军队绕过察合台汗国,开进了金帐汗国本土。
与此同时,咸阳警告大都,如果蒙古帝国动用军队支持金帐汗国,大秦帝国将会不惜一战。
然后并没有用,蒙古帝国出动五个军团,进入金帐汗国,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交战。
与此同时,蒙古帝国决定增加900万现役兵力,同时征召4000万的后备兵力。
这么大的兵力足以吓坏已知宇宙除以帝国级国家,蒙古帝国大汗的本意是想借此吓住大秦帝国、大明帝国,让战车能在最后一刻止住,不要爆发战争,否则后果自负。
但结果适得其反,按照大秦帝国事先所拟定的作战计划,一旦开战,就要在协约国任何一个帝国进入战争动员之时开始。
迟延就意味着战争的失败,论实力协约国远远强于同盟国,现在的大秦帝国已然是拖延不起了,是战争还是蒙羞?
大秦帝国选择了前者,也只能选择前者,在这一刻,任何想在最后一刻前平息危机的的努力再也没有作用了。
整个12月,大秦帝国皇帝一直在向他的大臣们保证说他决不会“退缩”。
但在最后一刻,他的激情却冷却下来,他问白起元帅是否军队应该先去进攻蒙古帝国而在西面只保持防守。
这句平淡的语言,让白起这个听到名字,都可以让三岁小儿止啼的杀神几乎落下泪来。
他无奈(无语)地回答说:只有一个选择——“天临计划”。
大秦帝国那个僵硬的战争计划终于把它拖入了战争,12月30日大秦帝国被迫向俄国宣战。
48小时后德军就在狂热的欢呼中向战场开拔了。
蒙古帝国大汗-铁木真是个狡猾的人,他害怕战争产生的过大的社会压力和过重的经济压力引发起义,蒙古帝国四大杰之首-木华黎也持相同看法。
铁木真和木华黎一致认为,蒙古帝国再需要几年时间才能与大秦帝国对抗,虽然俄国当时正在扩充本来就很大的军队规模,并且在多年的努力下,修建新的交通系统以改善战时供应能力。
但是,如果这样子的话,一旦开战,所有的高铁、地铁、海运、空运以及传送阵,都得为军事服务,民用方面加小之又少。
这样会导致工业生产带来的收入,大于全国其他产业带来收入的总和,占据总收入的50%以上,从而导致经济实力衰完。
而如果想要在不影响民用方面,用了满足军事方面,这些计划至少要到新生历15年才能完成。
所以铁木真希望借战争动员来迫使同盟国增大对谈判的意愿,但实际上局势的发展违背了铁木真的愿望。
铁木真并不明白,又或者知道但不在意,蒙古帝国战争动员所具有的内在威胁性。
不知道从咸阳,乃至同盟国的视角看,蒙古帝国的战争动员是最严重的挑衅行为。
但是,同盟国的实力比协约国差了一大截,爆发战争基本上都是输,铁木真相信被称为始皇帝的嬴政,不会看不出这么简单的问题。
始皇帝嬴政的确能看出来,可关键现在的嬴政不是嬴政,他现在满脑子想的都是,一旦大秦帝国准备好在西线进攻大汉帝国。
蒙古帝国的战争动员多进行一天,他们就离在东线发动对大秦帝国的攻击的日期近一天。
而这恰恰是大秦帝国的战争方案——“天临计划”中最最要害的关键问题。
在大秦帝国的战争方案中,取胜的关键,就建立在迅速解决大汉帝国,然后再全力对付蒙古帝国,竭尽全力避免两线作战前提上。
大秦帝国不像其他国家,它发展了一个由军官和军士组成的很有效率的核心,在加以先进的军功制度,能把一大批新兵和后备军迅速组成一支优秀的战斗力量。
战争爆发时,大秦帝国随时都可以组建起2000万人结合在受过良好训练的职业士兵组成的核心周围。
这是一支训练有素、组织严密、装备精良的队伍,有着极强的战斗力,一经发动,马上就可以进入战争状态。
所以蒙古帝国的战争动员一发出,便促使大秦帝国必须马上出击,延误就意味要陷入两线作战,而陷入两线作战,也就意味着失败,因为同盟国根本耗不过协约国。
大秦帝国向蒙古帝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蒙古帝国在12小时之内取消所有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及大秦帝国的军备活动,否则后果自负。
在隔天最后通牒期限到来之时,大秦帝国于次日下午五点宣布对蒙古帝国开战。
在蒙古帝国决定动员军队的时候,大汉帝国朝廷也面临秦军对其开战压力。
大元帅韩信警告朝庭,除非有充分时间让汉军做好准备投入战场,否则他难以让大汉帝国抵御大秦帝国的攻击,毕竟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考虑到与蒙古帝国的同盟关系加上秦军的动员对自己的威胁,大汉帝国也开始了战争准备。
虽然汉军对大秦帝国大使说法军将会乖乖地待在边界线,可是对于大秦帝国朝廷来说,仅此就足够对大汉帝国开战了,毕竟双方本来就是不死不休的存在。
于是同月22日大秦帝国向大汉帝国宣战,秦军的战车开始同时往东西两线运兵。
事已至此,各方面的军事策划已使战争不可避免。
在短短三天时间里,大秦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调集了一支650万人的大军,而蒙古帝国则出动了总共约900万的兵力,双方在金帐汗国,爆发了第一场试探性战争。
于同月27日,德军七个军团700万人,各种火炮(掷弹筒)134.4万门,各种装甲车(坦克)24.5万辆,各种飞机10.36万架,在秦汉边界通过传送阵,于1580公里的战线上随时做好展开全面进攻的准备。
其中约110万人作为突击翼侧部署在以北200公里的正面上,最高统帅是嬴政,实际上由上将军白起直接指挥。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与金帐汗国之间的战争迅速演变成为已知宇宙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
同月28日,秦军打进了正处于鼎盛状态的楚国。
大唐帝国意识到如果大秦帝国控制了整个中部战场,那对大唐帝国是不利的,因为那样子的话,大秦帝国兵力就可以支援其他的战场,从而产生连锁性反应。
于是大唐帝国以保障楚国的独立地位为借口,向大秦帝国发出了撤军的最后通牒,但是大秦帝国拒绝了。
同月30日午夜,大唐帝国无奈向大秦帝国宣战。
当然虽然宣战,但是想要过去支援,这基本是不可能的,除非自己能控制整个西北战场。
【大唐帝国在西北战场的敌人有:波斯帝国、大赵皇国、大隋皇国】
这样以协约国主要领袖帝国,先后对大秦帝国宣战,所引起的的世界大战终于爆发了。
从同月28日起,大汉帝国也完成了它的军事部署,汉军的五个集团军和三个师团650万人,各种火炮(掷弹筒)118.3万门,各种装甲车22.9万辆、各类飞机约9万架,在秦汉边界的1380公里的战线上集结,与秦军对峙。
在整个中部战区西线战场,双方共投入1350万人和252.7万各种火炮(掷弹筒)门,47.4万各种装甲车辆、19.36万各类飞机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