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与高危老人交流
第一次交流,时间不宜太长
有的老人对外人有明显的警惕与小心,他(她)们无法理解外人对自己的关心,他(她)们不太相信这种关怀的无功利性,即使相信,他(她)们也不一定愿意花时间与你寒暄。因此,在一开始的时候,尽量不要与他(她)们交谈太长时间,几分钟适可而止,这样可以避免你无话找话的尴尬,更避免他在病中还得找话题与你交流的烦恼。他(她)们如果想与人交流,只愿意交流比较深的内心苦恼,而对一个初来的志愿者,他(她)们难以做到这点。因此,初次交流的主要目的不是与他(她)成为朋友,而是——不被他(她)立刻拒绝。
自然“介入”他(她)的生活
第一次见他(她)时,你要仔细观察,看他(她)在生活中(包括精神生活)需要什么东西,你可以在下一次来时带给他(她),这一举动会迅速拉近你们的距离。
之后一两次,谈话也仅限在十几分钟之内,你可以为他(她)念点报纸,或者由你自主说什么,这样他(她)会很舒服,下一次也愿意再看到你来。
经历了这个阶段后,你就可以试探地与他(她)作稍为深入的交流,这种交流可以不谈他(她),可以先说说其他老人,说他(她)们的欢乐与苦恼。这样,在交流中他(她)也会或有意无意地说起自己的事情,这时再进入就比较自然了。
加大频率
当他(她)接纳你后,你需要加大一些见他(她)的频率,每次也可以聊半小时,你要特别注意——你要告辞时他(她)的反应,他(她)会在某时表示出对你的挽留,以及对某一话题没有尽兴,这时候你就要让他(她)她们知道我来过中国首部高危老人深度关怀笔记把想说的都说出来。对他(她)来说,对一个陌生人说出很重要的话,是需要勇气的,因此,千万不要表现出着急走。他(她)对此很敏感,也许,他(她)会认为你不愿意听了,下次就不再和你说什么了。
你如果能够仔细地听他(她)说完,也许只有一次,你们之间朋友式的关系就能初步建立。这时候,他(她)对你才有一种真正意义的期待,这种期待才真正有一种强大的情感感染力!吸引着你经常去看他(她)……
如何扩大话题
许多志愿者觉得与这些老人没什么话说,或者说了几句就没有了。
这种情况下,可以用一个方法:交流“细节化”。
比如一个奶奶,她以前很喜欢吃烧饼,并且还卖过果子,那么与她交流时我就想象着她去卖烧饼的样子,卖果子的样子,夏天冬天,售价多少等等,这种想象几乎就是完全按照她的方式“重新生活”一次。如此,就能发现许多与老人交流的新话题,比如,卖果子就能生出以下问题:那时果子多少钱一斤?好不好卖啊?卖剩下的怎么办啊?卖完了钱怎么花啊?冬天卖果子与夏天卖果子怎么不一样啊?什么果子是好果子啊?这一系列的问题就能让你找到许多与老人交流的内容。
实际上,交流逐渐丰富的过程也是老人对你越发亲切的过程,能和他(她)多聊上一会儿,他(她)就觉得你是他(她)的亲人了。交流得好了,他(她)就会把一些更隐秘的苦恼告诉你,如此你就能进入老人的真实的内心世界。
当然,很快又会觉得与老人没有什么内容可交流的,毕竟老人的事情就那么多,而且大部分还被忘记,这就需要开辟与老人交流的新天地,以下方法可以借鉴:
巧用报纸。对于还可以清醒交流的人,可以为他(她)读报纸,报纸上内容广泛的话题总有什么会引起他(她)的兴趣,同时也广泛刺激他(她)的大脑,你们总会找到一个话题议论起来,这样对他(她)的智力拓展也有好处。只是,这样做的时候要先弄清他(她)喜欢什么类型的新闻,是国际新闻,还是生活新闻,还是社会新闻,或者只是对图片感兴趣。有时你拿一份报纸,可以满足与病房内多个老人交流的需求。
推他(她)散步。当你与他(她)没有交流话题时,你就可以推他(她)散步,这样也不需要说什么,两个人都很舒服。
老人生气,视为正常
老人们到了这个年龄和身体状况,大都非常敏感,并她们知道我来过中国首部高危老人深度关怀笔记且小心眼。如果这些老人对你发脾气,或者说“不喜欢你”的话,你不要着急。他(她)更多是在发泄某种情绪,甚至于这是对你友好的表现,不要因此就再也不愿接触这个老人。
我认识一个奶奶,她就脾气不太好,经常动不动就对我发火,而且没有征兆没有原由。但每次她一生气,我一对她笑,说一句随便什么话,她就立刻又笑了,又没事似的和我说她的事情。
老人的心像小孩的脸,说哭就哭,说变就变,而且不记仇。老人不会对只见过一面的人发火,他(她)也没那个“胆量”,一般只有他(她)觉得和你已经熟了,甚至有了感情基础后,才对你发火。
与老人的交流中,不要认为自己很小心——就能不惹他(她)生气,也不要认为他(她)生气了——自己就没办法与他(她)再交流,他(她)们永远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并不在乎你说了什么,你说的话几乎不会让他(她)生气,他(她)生气也几乎与你无关。
处处留心他(她)的快乐在与老人的交谈中,要留意老人说什么的时候比较高兴,甚至用到了“高兴”“快乐”“难忘”“真好”这样的字眼,然后把带给老人这些感觉的“事情或者人”记住,这些东西老人说完了就忘了,很难再想起,以后与她交流时,如果你可以经常提起这些东西,他(她)会很高兴,尤其在他(她)们为什么事很痛苦时,可以用这些东西减轻他(她)们的痛苦,或者转移他(她)们的视线。
有一个奶奶,她最高兴的是忙了一辈子,现在不用干活就可以“吃的不赖喝的不赖”,因此,她一和我说不高兴的事,我立刻就对她说:“您现在吃的不赖喝的不赖。”她一听立刻大声回应:“是,我吃的不赖喝的不赖。”然后就有点高兴了。
另外,老人们的快乐很宝贵。当老人快乐时,也许意味着下一次这样的快乐时候要等到十几天以后,甚至更长的时间。因此,一旦有这样的时候,就要想办法放大这一点。比如,有一次我见到一个老人很高兴,就问她为什么这么高兴,她说儿子来看她了。于是,我就一个劲地问她儿子来的细节,包括儿子都说了什么话等等。在说的时候,老人就更加高兴,我还强调着类似“你儿子那句话说的真好”等等,这样也促使她开始重复,让她更多地体会温暖和快乐。
另外,在这个时候最好可以把一个“偶然欢乐”上升到“人生幸福”的层面,比如对她说:“奶奶,我真羡慕您,您真幸福!”或者说:“和其他老人相比,您幸福多了!”以及适当编谎话说:“其他老人子女都不怎么来看望,您这多幸福啊!人老了不就图个子女孝顺吗?”当她们知道我来过中国首部高危老人深度关怀笔记说到以上这些话时,就让老人产生“我一生很幸福的感受”,这种感受对一个高危老人来说,非常重要。
习惯于他(她)们的“反复”
老人愿意把同样的苦恼反复地和你说,你也需要把有用的劝慰的话反复和老人讲。老人反复地说一种苦恼,说明他(她)更多是在发泄一种情绪。“说这种苦恼”已经成为他(她)的生活习惯,而我们需要“丰富”他(她)的这一习惯,即允许他(她)反复地和你说,再反复地跟他(她)说那些他(她)觉得有道理的话,释放他(她)这种情绪,这一过程上演多少次老人都不会厌烦。
我和一位老人就她的一个苦恼来回说同样的话说了不下二十次,她也不厌烦,不厌烦那么说,不厌烦那么听,最重要的是你不厌烦。说实话要做到这点也不容易,这时你可以这样调节心态:听这些话,是某种有趣的游戏,游戏的结果是这些老人获得心灵的轻松,如此,听着也就不怎么厌烦了。
尊重他(她)们的逻辑
面对脑萎缩、老年痴呆老人时,有一点很重要,不要把他(她)们看作是一些糊涂的人、一群在智力上有问题甚至完全丧失思想的人。他(她)们有自己的生活逻辑,糊涂也有糊涂的逻辑,找到他(她)们各自的生活“逻辑”,就能“对症下药”。具体说明如下:
不要强求让这些老人认为这里是医院。一般来说,脑萎缩或者老年痴呆的老人,进入医院后,会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对医院下另一个定义,如果他(她)们作出新的定义,尽量尊重。这么做的目的是让他(她)能尽快融入这里。
比如,有人认为这是疗养院,那就尽量配合他(她),不说这里是医院,否则他(她)们会加重对自己身体状况的担心,同时,总觉得自己快不行了。说疗养院他(她)们会轻松许多,甚至有某种“在人之上”的优越感。在他(她)们那个年代,疗养院毕竟还是重要人士才去的地方。
有人认为这是自己的家。一个奶奶总说儿子上班了,晚上就回家了,当然,她晚上的时候又把这事忘了。这种情况是最好的,那就强化这一点,这样的老人找到了并且回到了“家”,以后许多事情就好劝了。
有人也许认为这是很奇怪的地方,这就要知道他(她)为什么这么说。比如一个奶奶认为这里是工厂,因为她的女儿就是汽车公司的职工,这样想会让她觉得女儿离自己很近。明白这一点后,就可以以女儿工作的内容与她交流。有的人说不上这是什么地方,反正知道这是个吃饭睡觉的地方。在与老人交谈中,先问清在她眼中,这里是什么地方,然后千万不要纠正他(她)们,不要奢望告诉他(她)们真实的状况。他(她)们也不可能相信你说的话,最重要的是,这会让他(她)们的思维发生混乱。
他(她)们刚来这里时实际上非常困惑。“这是什么地方?”后来经过一段时间,才找到一个解释,这种解释的诞生过程也许非常痛苦,甚至是有点让大脑错乱的,但一旦找到这种解释,他(她)们就安心了,就能够从容地在这里生活了。这种从容是快乐与健康的前提,因此不要去触动这一前提,尊重他(她)们对这里的定义,否则他(她)们又该经受内心的困惑与思维的折磨。
必要时用“拖字诀”
和脑萎缩、老年痴呆老人接触,有时“拖字诀”很管用。当老人和你说了什么事让你帮忙,或者有什么烦恼让你劝解,而这些事又都是他(她)在脑萎缩状态下出现的幻觉,你可以先对他(她)说的东西进行规劝,当然,是把它当作真实的事情与之交流,再规劝,当做真实的事情很重要,只有这样他(她)才会愿意与你继续交流,同时把更深更隐秘的话告诉你(当然也许是更荒唐),然后你才能对症下药地去劝他(她),而最重要的,他(她)才有可能听得进去你的话。
如果你觉得实在没有办法解决他(她)的“虚幻”苦恼,可以在劝完后给他(她)以希望,比如说:“我这几天就解决这个事情,过几天再告诉您结果。”这种方法一方面可以摆脱你无计可施的尴尬,另一方面可以让老人暂时地不再在这个痛苦之中,而最重要的,当你过两天再来看他(她)时,也许他(她)就把这个事情给忘记了。二、高危老人之志愿服务
为什么不烦
对我来说,在很长时间里,在与老人接触的过程中,没有任何新鲜的内容,如此,难免会觉得单调,内心偶尔也会有抵触。
许多时候,听着他(她)们已经说了几十次上百次的话,自己也几十次上百次回应着,这是怎样坚持下来的?
有时想想,确实是个“奇迹”。说是奇迹,不是说自己居然能对同一个人说上百次的同样的话,而是说了这样多同样的话,还不觉得烦。
真没觉得烦。
偶尔,一想到某个老人,想到他(她)要对你说了几十次的话,就不是很想见他(她),但在转了一圈又去看他(她)时,见他(她)的刹那间,立刻又有莫名的亲切与喜欢,就觉得他(她)对你说什么都可以……
有时也会想,这样一个老人,你能再看见他(她),就已经是一个让人高兴的事了,他(她)们还活着,还在本能地对你笑,这已经是足够好的事情。
当然,我也会琢磨,为什么这些老人只会说那么几件事,无论你在何时见到他(她)们,他(她)们都只说这几件事,仿佛这一生的记忆真的只剩下这些,仿佛他(她)们每天醒来别的事情都不关心,只关心这几件事。
我真的有点奇怪,人老到这样的年龄真的就是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