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说话,通常应该直言不讳。然而有些时候,对那些成见很深的人或是难以理喻的人,你循规蹈矩地与他口舌交锋,往往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遇到不可理喻的人,善辩者总是一反常态,采用正话反说的方式,在虚顺实逆、明褒暗贬的语言怪招中,收获正面说理难以出现的奇效。现实生活也常常存在这样的情况。正面的语言交往已不能进行或难以奏效,也就只好先以反话切人,再找机会平反。
台湾南部某企业待遇苛刻,下级职员苦不堪言。在经济紧缩、差事难谋的情况下,又不好“一怒之下,摔冠而出”,只好多次向老板进言,但均无功而返。一天,某部门经理灵机一动,想了一个计策,决定在老板面前试一试。他对老板说:“公司员工都表示待遇太低,生活太艰苦,别的花费暂且不说,每月上班的交通车马费,也不胜负荷,教他们如何解决呢?”老板说:“叫他们安步当车,一文不费,而且借此还锻炼了身体,不是一个好办法吗?”此君摇摇头表示不行:“走破了鞋袜,搞不好还没钱换新鞋呢?我倒有个建议,希望老板出一布告,提倡赤足运动,要求大家赤足上下班,问题不就解决了吗?谁教他们命运太差,偏偏生活在这个时代!谁教他们不去想发财的门路,偏偏来我们公司上这样辛苦的班!他们坐不起公车、客运,也不能鞋袜整齐地到公司来,都是活该!”部门经理一面说,一面笑,弄得老板也不好意思起来,只好答应调整一下待遇。
话说回来,反语并不一味用于批评或贬抑,赞扬同样可以用上反话。
著名小提琴家海菲兹在伦敦首演后,鼎鼎大名的萧伯纳走到后台,对这位音乐家说:“这个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否则就会招致诸神的嫉妒。我想建议您:每晚临睡之前,至少要奏出一个不准的音符。”
本来是对这位小提琴手的极度称赞,却用反面的话表现出来,不禁给人长久的回味。
妙语双关法运用之妙,体现在利用语音和语义的各种条件,有意识地构建在特定环境中语意的双层性,且两层意义都是有实在性,但存在隐显和轻重之别。
20世纪70年代,中国与前苏联虽然在外交上有来往,但关系还很冷淡。
有一次,当时的前苏联副外长库兹涅佐夫到北京访问,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前往机场迎接。
因为是隆冬季节,库兹涅佐夫在和乔冠华见面的时候,说:“哎呀!没想到北京的天气这么寒冷啊!”
乔冠华该怎么说?他必须立刻做出反应,而且还要恰当得体。
乔冠华毕竟口才不凡,立刻就答:“这都是因为从西伯利亚吹过来的一股寒流啊!”
这话一语双关,恰到好处,既回应了关于自然气候的问话,又暗示了中苏政治气候趋冷的原因。
真可谓“一箭双雕,天衣无缝”。
有一则“卖报”的故事同样通过双关手法的运用产生了十分幽默的效果。
故事说的是,一个报贩在广场上大声叫卖报纸:“惊人的诈骗事件,受骗者已达82人!”
一个人赶忙奔过去买了份报纸。但是,他看来看去,怎么也找不到诈骗事件的内容。
这时,卖报的人又在大声叫喊:惊人的诈骗事件,受骗者已达83人!”
这句话的确令人喷饭。一方面,这是一句哗众取宠、招揽顾客的诱惑语,另一方面,这句话又十分风趣的指出,真正的受骗者正是这些顾客自己。
双关妙语,让人体会到语言的无穷魅力。
金蝉脱壳、暗渡陈仓
当你在论辩中发现自己处境不妙时,请勿恋战,可以虚晃一招、或是制造某种假象,借以迷惑对手,转移对手的注意力,而使自己得以隐蔽地转移或安全撤退。
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经常应邀到各大学讲学。
有一次在去讲课途中,那位送他跑这跑那的司机对他说:“博士,我听过你的课大约有二十次了,那些内容我都可以背得滚瓜烂熟。我敢说,这课我也能上呢!”
“那么,好吧!我给你个机会,”爱因斯坦说,“我们现在要去的学校,那里的人都不认识我。到了学校,我就戴上你的帽子充当司机,你就可以自称为爱因斯坦去讲课了。”果然司机准确流利地讲完了课。
然而当他准备离去时,一位教授模样的人走来,向他请教一个复杂的问题。
眼看要露馅了,司机忽然灵机一动,说:“这个问题太简单了。好吧!为了让您明白它是多么的容易,让我去叫我的司机来为您解释。”
这位司机自然是抽身而退了,那位教授毫无疑问也会在假扮司机的爱因斯坦那里得到满意的答案。
这种圆满的结局从何而来?它来自于司机的智慧。
因为聪明的司机在大事不妙时,使用了金蝉脱壳法,自己安然撤退,而将火力引向了和自己已无关联的“壳”———爱因斯坦了。
在中国河南的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个财主去向穷人讨债,穷人一家饥寒交迫,哪里有钱还债呢?但不还不行,于是他对财主说:
“欠你的钱,还你的钱,屋后二亩荒草园。
种上树,长成材,解成板,打成船,放下河,用千年,船用烂,钉打帘,割刺刺,插路边。
刮羊毛,织成毡,卖了钱,还你钱。”
愚蠢的财主只听说“还钱”,但没有理解穷人说的是还钱的方式,便说:“只要你还钱就好,反正利上加利。”说完,就得意洋洋地走了。
这个穷人有自己的生存哲学,他知道对付凶残的财主说情道理行不通,便迂辞婉语,拐弯抹角,确有其事般地大谈还钱的步骤和方式。表面看,似乎环环相扣,顺理成章,俨然是还钱不难的口气,所以使愚蠢的财主以为不但收债有望,而且必有肥利可图,因而洋洋自得而去。
其实,只要仔细品味一下,不要说“十年树”,更不要说“船用千年”,单看这“刺刺插路边”、“刮羊毛、织成毡”就不知要到何年何月才能实现。
所以,穷人是以还钱的语气,制造了铁定还钱的假象,在迷惑财主的时候,成功地达到了不能还钱的目的,从而躲过了一次逼债危机。
穷人的胜利,同样要归功于金蝉脱壳术。这是一种摆脱敌人、自我保护的分身之术。
这里的“脱”不是惊慌失措、消极逃遁,而是存其形、去其实,走而示之不走,从而稳住敌人,脱离险境。
其实在言语交往中,我们更多的时候是要与人为善,避免让对方陷入窘境,而且当我们意识到会使对方感到难堪的时候,还要采取措施既消除话语的刺激性,又获得传情达意的满意效果。
有一次,一位女顾客到一个照相馆取几天前拍的大头照,她很不满意地对摄影师说:“以前我在这里照得都蛮漂亮的,怎么现在我的照片这么难看?”
摄影师抱歉地说:“实在对不起,太太,以前你来照相时,我比现在年轻多了,现在照得不大好看,是因为我有点老了。”这位摄影师的答话,表面上似乎是深深的自责,实质上却包含了岁月不饶人、青春难常驻的深刻道理。
但这一层意思能向容颜趋老的女顾客点明吗?当然不行。聪明的摄影师便以自责的方式巧妙地暗示,让顾客在心平气和的回应中自己去品味其中的含义。
前文所说的“金蝉脱壳术”,是指己方在陷入窘境的时候,如何制造假象迷惑对手使自己得以安全撤退的语言技巧。其实,语言的运用不仅仅表现在争锋竞胜,还表现为行善施仁。
“暗渡陈仓”的本意在于:表面上不动声色,或制造某种假象,来稳住敌人,而自己则暗中进行活动,在敌人无法察觉的情况下,达到自己的攻击目的。
语言的“暗渡陈仓法”则取其一部分意义,侧重于利用对方不易察觉又终会察觉的表述方式,从间接角度切人,曲折委婉地暗示出所要传达的意义,在不致激怒对方、恶化矛盾的情况下巧妙地改变对方的语言态势,在温情脉脉中,达到人与人之间的语言和情感的有效沟通。
宋代名臣寇准刚当上宰相时,曾虚心地向自己的好友张咏请教立身为官之道。
作为至交,张咏当然知道寇准机敏有余而学术不足的特点,但如今寇准位居宰相,直接指明效果不一定好。而且传出去还可能有损寇准形象,但不予提醒也有违朋友情谊,且于国家大事也很不利。
权衡再三,张咏才慢条斯理地说:“公为当朝一代奇才,于家国大事当能应付自如。公务余暇,倒是可读读《霍光传》。”
寇准还想深问,但老友已不愿多言。
揖别之后,寇准回到相府,想到张咏特别提到《霍光传》,便赶紧找出此书,从头仔细阅读。
当他读到“光不学无术,暗于大理”时,才恍然大悟,自言自语道:“此张公谓我矣!”
自此寇准以汉代大将霍光有能无才、不明事理为鉴,一有空闲即手不释卷,逐成为一代名相。
张咏的进言手法实在是“暗渡陈仓术”的典范。
他将“不学无术”这种常人难以接受的批评,转化为借书代言的委婉方式,“暗”中“渡”意,使朋友在愉快的心态中接受了自己的劝诫。
这种“借它书上言,传我心中事”的方法,正是“暗渡陈仓术”这种语言艺术的奥妙所在。
借刀杀人、釜底抽薪
说话的场合,不必见到血光,所以借的这把当然不是真刀,而是一把无形的软刀子,是一把杀人不见血的语言之“刀”。
泰国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叫西特努赛的人,在皇宫当官。他足智多谋,口才伶俐,因此也招人嫉妒。
一天,上朝的时候,一个官员向他挑衅说:“据说你本领很高,我问你,你能猜出我心里想什么吗?”
他微微一笑,对着每个官员说:“我可以洞察你们每个人的内心。你们心里在想什么,我全都知道,不信咱们打赌!”官员们绝不相信他会聪明到如此地步。他们想让他在皇帝面前出丑,于是一致同意每人以一两银子为赌注,与他打赌,连皇帝也认为西特努赛输定了。
打赌开始了,大家催他快讲出每个人心里想的事。
西特努赛扫视大家一眼,不疾不徐地高声说道:“在座的各位大人心里想的是什么,我十分清楚。诸位想的是:‘我的思想十分坚定,我的一生都要效忠皇上,永远不会背叛、谋反。’诸位大人是不是这样想的?哪位不是,请立即站出来,我愿意赔您银子!”
官员们听到这里,面面相觑,张口结舌。良久,谁也不肯站出来,有几个官员还立即掏出银子送到西特努赛手里,连声赞他猜得真准。不一会,西特努赛的面前便堆满了银子。西特努赛果真有这么神吗?当然不是。那么他取胜的奥妙在哪里?就在于他善于借刀杀人。在西特努赛的语言中,这把“刀”就是皇帝的威权。因为他“猜”的内容直指对皇上是否忠心的问题,这是一个与官员们性命攸关的问题。如果不承认西特努赛说得对,结局可能是丢官甚至没命,而如果承认他所说无误,损失的不过是一两银子。孰重孰轻,官员们心知肚明。因此,尽管他们痛恨西特努赛的刁滑,但在他借来的“刀”威之下,只好甘拜下风。
如果说,西特努赛是借“刀”而制人的话,那中国著名画家张大千则是借“刀”而护己,和西特努赛所言相比,张大千的一番话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张大千爱留长须,美髯飘飘,常成为人们的话柄。
有一天,他与一帮友人共饮,座中谈笑,都是嘲弄胡子。张大千默默不语,等大家静下来,他开始态度从容地讲述一个关于胡子的故事:
“三国时候,关羽的儿子关兴和张飞的儿子张苞争当先锋,你不服我,我不服你。刘备无奈,只好出一题,说:‘你们比一比,各自说说自己父亲生前的功绩,谁说得好谁就当先锋。’张苞一听,不假思索顺口说道:‘我父亲当年三战吕布,喝断板桥,夜战马超,鞭打督邮,义释严颜。’轮到关兴,他心里一急,加上口吃,半天才说了一句:‘我父亲五缕长髯!’就再也说不下去了。
这时,关公显灵,立于云端之上,听了儿子这句话,气得大声骂道:‘你这不孝之子,老子生前过五关斩六将之事你不讲,却在老子的胡子上做文章!’”
在座听了,无不大笑,同时意会出张大千想要表达的心意。
这里,张大千巧妙地借用了关于胡子的幽默故事,不仅使自己摆脱了众矢之的的困境,而且在不伤和气的前提下反击了友人的嘲弄,发泄了自己心中的微微不快。
可见,借“刀”之利,在于既克敌又护己,一石二鸟,妙意无穷。
釜底抽薪法就是要找出对手言论中赖以存在的论据之虚假处,然后用确凿的事实来论证其虚假性,这样,对方精心构筑的言论布局就会因基础瓦解而全面崩盘。
1960年5月,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应邀到中国大陆参观访问。
一天晚饭后,陪同人员和蒙哥马利到街上散步。当走到一家剧场门外时,他突然向里头走去,陪同人员也跟着进去。剧场正上演着名京剧“穆桂英挂帅”。陪同人员立即与剧场联系,给蒙哥马利安排了座位,并由翻译介绍剧情和唱词。中间休息时,他离开了剧场,边走边向陪同人员说:“这出戏不好,怎么能让女人当元帅?”
陪同人员熊向晖解释道:“这是中国的民间传奇,群众很爱看。”
蒙哥马利说:“爱看女人当元帅的男人不是真正的男人;爱看女人当元帅的女人不是真正的女人。”
熊向晖回答说:“中国红军就有女战士。现在解放军中就有女少将。”
蒙哥马利说:“我对红军、解放军一向很敬佩,不知道还有女将军,这有损解放军的声誉。”
熊向晖立即反驳说:“英国的女王也是女的。按照你们的体制,女王是英国国家元首和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熊向晖就此打住话头,有意识地看着蒙哥马利。
蒙哥马利一怔,不吭声了。
挖掉根基,大厦必倾;薪火已去,釜汤难沸。
熊向晖巧妙地揭露了蒙哥马利引证的事实,也就是运用论据的错误性,并以其无法辩驳的事实显示了这种错误的实质。“抽薪止沸,剪草除根”的原理,运用在语言交流中,可以成为一种充满智慧的语言技巧。
无论在谈判桌上还是在辩论台前,都会碰到咄咄逼人或是气势汹汹的对手,其语言攻势如同锅中热水,往往达到了沸沸扬扬的程度。
面对这种情况,舌战的当务之急就是抑制对方逐渐高涨的气势,而抑制的最佳方法就是抽去“锅下的柴火”,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这种为许多人所熟悉的釜底抽薪法其关键就在于找出“薪”的存在,然后断然“抽”之。
论点全部来自论据,是建立在论据基础之上的,论据属实,则论点正确;论据虚假,则论点谬误。
所以只要你善于从对方的论点中分析出其虚假论据之所在,那就如同釜底抽薪,刨根倒树,所有论点就会被你驳倒。正如古人所云:“故扬汤止沸,沸乃不正;诚知其本,则去火而已矣。”
有一人自认为对佛学的研究很深,大谈轮回报应,并警告人们不要轻易杀生,凡是杀过一牛一猪的人,来生便作牛和猪,所以,哪怕蚂蚁之类也要仁慈对待。
听众中当即有人反驳:“那还是杀人好了。”
众人问为什么,他回答说:“按这种说法,哪怕来生报应也还是作人呀!”
那人一下子被驳得哑口无言。
此人的论点是“不要轻易杀生”,论据是:“杀牛杀猪就会变牛变猪。”
旁人依其逻辑推论:“要想来世变人,就得杀人。”然而这是非常荒谬的,由此可见那人的论据必然站不住脚。
看来,釜底抽薪其实是舌战中一招致胜的高招。
问繁答简、移花接木
面对复杂问题,你可以作简单化的处理。在化难为易中,巧妙将问题引向易于驾驭的方向。答案也许会有所偏离,只要没有超出问题本身的广义解释的范畴,虽出乎意料,但仍合乎情理。
前面论述过虚问实答、实问虚答等语言智慧,其实在说话技巧中还有这样一种技巧,即面对繁复的问题,我们以简单的内容答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