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悠悠转回身,望向姬远,眸光如炬,那眸子中,希冀,渴望,哀求多种情绪交融混杂,这眸光,只属于一个弥留之际的父亲,他想拼尽最后一丝气力,为天聪不敏的儿子,筹谋最后一件事情。
姬远本以为姬洋还要再叮嘱几句,便宽慰道:“兄长放心,此事我心中有数……”
令姬远感到意外的是,一贯对自己言听计从的兄长,今日却难得地打断了他的话,这突如其来的声音让姬远没来由的生出些惶惑之情来。
“阿远啊,盛儿在你身边已经叨扰多时了,偏他又是个不省心的,总是闯下祸事,让你替他收拾烂摊子。如今出了这样的事,他确实是不能继续待在你身边给你裹乱了。我这身子,我心中有数,一日不如一日了,面见祖宗也是只在须臾,这些日子,就让盛儿在我身边尽尽孝道吧,如若可以,我死也能瞑目了。”
姬洋深知弟弟为人,那时候盛儿年幼,自己身体又不好,有些事情无法替儿子做主,便只能将盛儿托付给姬远养育。可是这么多年来,跟着叔父厮混,难免耳濡目染,不仅未得良好教养,反而变得愈发骄纵任性,沾染上的不良习气多半与弟弟脱不了干系。
加之那朝堂,波云诡谲,弟弟如此精明之人,都还要时刻提防遭人陷害,更别说自己那个愚钝的儿子。他熟知儿子秉性,以他的能耐,如何应付得了那尔虞我诈啊,为今之计,只有让他早早远离,若不然待到某日东窗事发,姬远都朝不保夕之时,他又怎能护得儿子周全呢。
他知晓自己已然濒临油尽灯枯,若再一味纵容下去,自己的儿子多半得毁在弟弟手中,到那时,自己业已入土,再也无力挽救了。到底不是亲生骨肉,自然不会为儿女计深远。如今盛儿已过弱冠,有些事也不用必再依赖姬远了,此时正是让盛儿脱离姬远的好时机。
姬洋说得恳切,姬远不想再有所辩白忤逆,而令兄长之疾雪上加霜,只得答应,以安兄长之心。
可聪敏如姬远,又怎会不知,兄长是因为对自己的不信任,不想再将儿子托付于自己,才会让姬盛回去身边服侍。
望着兄长离去的瘦弱身影,姬远明白,从此兄弟二人之间便生了抵牾之心。
然而,令姬远更加始料不及的是,这件事情所产生的后果,远没有兄弟嫌隙这么简单。尽管姬远向府丞施压,让他压下此事,极力遏制消息扩散,并疏通各路关系,替侄儿掩盖此事,却仍旧没有阻挡此事上达天听。
不知何时,此事由从宫外告假归来的宫人,带进了皇宫大内。
一时间,上至妃嫔公主,下至宫人奴婢,皆对此事议论纷纷。
令人狐疑的是,这件丑闻的主人公姬远并没有在宫闱之中掀起多么大的风浪,而吏部侍郎姬远,光禄大夫韩知章大人的心腹股肱,一时却成为了大内后宫唇齿间评头论足的风云人物。
不知何时,这件事已在风传不休之中,逐渐地转了风向,也变了味道。事实是什么,早已无人知晓,而真相如何混沌不堪,也无关紧要。只要这事足够新鲜有趣,可使人产生强烈的猎奇之心,便足以博得众人的目光。
在你一眼,我一语,喋喋不休的争论之中,姬远,倒成为了怂恿姬盛肆意妄为的始作俑者,更有甚者,居然说姬远是和与姬盛一同前往酒铺的,并将过程细节,描绘地有鼻子有眼,让人不信都难。
仿佛到了此时,众口铄金,人言可畏,才能真正体现出它们的价值所在。
不过几日,韩知章,这位盛名昭彰的“伯乐”,也被幸运地挑中,搬上了宫闱辩论大戏的舞台。
霎时间,韩知章的生平事迹,过往经历,处世人品,家中人口,甚至是外室偏房,都被抖搂的一干二净。
大内后宫,如同一个罗网般横亘在民间与前朝之间,而后宫中人,皆是盘踞于此张网之上,费劲心力织就寸寸脉络的网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