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医术高明的老医生退休后自己开了家门诊,许多年轻的医生都前来求教,要求投靠在他门下。资深医生选了其中一位年轻的医生,帮忙看诊,两人以师徒相称。
由于两人合作无间,病人的反馈又好,诊所声名远播。为了分担门诊时越来越多的工作量,避免患者等得太久,医生师徒决定分开看诊。
病情比较轻微的患者,由年轻医生诊断;病情较严重的,由师父出马。实行一段时间之后,指明挂号给医生徒弟看诊的病患者,比例明显增加。起初,医生师父不以为意,心中也高兴:“能把小病看好,抑制了大病,这更是件好事。”
直到有一天,医生师父发现,有几位病人的病情很严重,但在挂号时仍坚持要让医生徒弟看诊,师父开始担心了。
还好,医生师徒两人彼此信赖,相处时没有心结,收入的分配,也有一套双方都能接受的标准制度,所以医生师父并没有往坏处想。也就不至于到怀疑医生徒弟从中搞鬼、故意抢病人的地步。
“可是,为什么呢?”师父问一位学者,“为什么大家不找我看诊?难道他们以为我的医术不高明吗?我刚刚才得到一项由医学会颁赠的‘杰出成就奖’,登在新闻报纸的版面也很大,很多人都看得到啊!”
为了解开心中的疑团,学者来到徒弟的诊所深入观察。本来学者想佯装成患者,后来因为感冒,也就顺理成章地道他的诊所就医,顺便看看问题出在哪里。
初诊挂号时,负责挂号的小姐很客气,并没有刻意暗示病人要挂哪一位医生的号。
复诊挂号时,就有点学问了,学者发现很多病人都从师父那边,转到医生徒弟的诊室。问题就出在所谓的“口碑效果”,医生徒弟的门诊挂号人数偏多,等候诊断的时间也较长,有些病人在等候区聊天,交换彼此的看诊经验,呈现出“门庭若市”的场面,让一些对自己病情较没有信心的患者趋之若鹜。
更有趣的发现是,医生徒弟的经验虽然不够丰富,但就是因为他有自知之明,所以问诊时非常仔细,慢慢研究推敲,跟病人的沟通较多,也较深入。而且很亲切、客气,也常给病人加油打气:“不用担心啦!回去多喝开水,睡眠要充足,很快就会好起来的。”类似的心灵鼓励,让他开出的药方更有加倍的效果。
回过来看看医生师父这边,情况正好相反。经验丰富的他,看诊速度很快,往往病患者无须开口多说,他就知道问题在哪里,资深加上专业,使得他的表情显得冷酷,仿佛对病人的苦痛渐渐麻痹,缺少同情心。
整个看诊的过程,明明是很专业认真的,却容易使病患者产生“漫不经心、草草了事”的误会。当学者向医生师父提出这些观点时,他惊讶地张大了嘴巴:“原来如此!”
心檐滴雨:
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一个人就好像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价好比分母。分母愈大,则分值就愈小。”如果一个人因为自己的荣誉而高高在上,那等待他的就是不可预知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