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爹,为何山下的那些书生老是说什么,人性本善。”
孩子趴在书桌上问着,一旁提笔画画的父亲。
听到这话,男子默默地放下了手中的笔,用压石展平了画卷,温和地回答道,
“慎儿,其实人性本无善恶之分。不过是人们在生活的过程中,对人的参悟。”
男人回答着孩子的问题,过了一会儿,他拿起笔,拿开压石打开了另一张白纸,在白纸上写下了本心二字,并转过头来对孩子询问道:
“慎儿,你可知何谓本心?而你又认为本心是什么样的?”
孩子想了想说道,
“六祖坛经中说,人之本心是本身,亦是佛身。”
男人看着儿子,皱了眉许是不赞同
“慎儿,我是在问你对本心的理解,而不是其他人的答案。你若今后依旧如此,便失去了自身的思维,日后难以成才。”
他说完这番话后,又有些后悔,自己莫不是话语有些严厉了毕竟慎儿只是一个七岁的孩子。未待他仔细思索反省,孩子便嘟囔着说到,
“爹爹明明是你打断了我的话,我还没说完。我认为的本心是灵魂,而人们口中的本心却是世俗。”
男人看了看孩子,颇为赞许的询问道:“何出此言?”
“因为世俗是人,人是世俗,你我皆是世俗,所以本心是世俗。而我认为的本心是灵魂,或许又说是本性吧。”
后来父亲带他去寺庙中寻一位故人,听父亲说,那位故人是他的师长,对于他来说是一位很重要的友人。
“小和尚,你们奉养的是什么?”
父亲寻那位故人去了,独留他在池旁观鱼。他遇见一位小和尚在诵读佛经,好奇询问。
“奉养神灵,奉养人心,养一方净土,藏众生苦楚。”
小和尚放下手中佛经,平静的望着湖面,并回答了这个问题。
湖面上水波涟漪,莲叶接天,欣欣向荣。
他又问,“小和尚,你说这莲花如何?”
“师傅常说,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花中君子。”
他不解的问道“小和尚,我是想让你说说自己的看法。我爹,说过如果乏了自身的看法,是不会成材的。也就像你们佛家所说的,那番就是不会悟道吧。”
那小和尚说,“施主此言颇有道理。小僧谢了。”
“我师傅常说这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娇不艳,不浮不躁,但我不喜莲花。你看这莲花清柔嫣嫣,却不曾想这莲花底下却是一片污泥。”
后来他随父亲下山,之后的岁月里,他常来庙中与小和尚问道,论道。
小和尚总是一副风轻云淡的样子,他从不会反驳你的观点,只会陈述自己的观点。
后来听闻小和尚还俗归家了,他问住持,住持说这孩子本就是人家寄养于寺庙中的孩子。
后来他开始像其他的读书人那样,与其他的人把酒问诗。他见过许多达官显贵附庸风雅的样子。也见过许多读书是人材质故作风流的样子。还见过有得人假装清高背地里却腐烂到骨子里的样子。他终究辞了官。
在南山搭了一间自己的小屋,种豆南山下,悠然自得。
这样的日子还是有些无趣,直到有一天一位书生住了进去。才使得他的日子有了几分乐趣,他在南山下悠然过着自己的生活。和书生写几首小诗,论几句真言,日子过得悠然自在。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